当前位置:

专栏丨黄亮斌:成是贝锦

来源:红网 作者:黄亮斌 编辑:施文 2023-09-22 16:12:20
时刻新闻
—分享—

seashell-3043735_1280.jpg

成是贝锦

文/黄亮斌

笔者在阅读《诗经》、深深吮吸着古代文化滋养的时候,经常会想到一个词语,即“贝海拾珠”。这一节,我们将要谈到的正是《巷伯》一诗中出现的“贝”。

《巷伯》是一位名叫孟子的阉人遭谗言毁谤后,发泄心中怨愤所写的诗歌。“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大甚。”该诗开篇即用多彩的贝纹织锦比喻卑鄙小人迷惑人的花言巧语,形象地体现了造谣毁谤者为谗害忠良而“罗织罪名”的可耻行径。这位阉人被人诋毁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其敢于在篇尾道出实名,相信一定是蒙受了不可忍受的冤屈,受到了严重迫害,有学者甚至怀疑作者可能是因遭受谗言获罪,才受宫刑做了宦官。除《巷伯》外,《诗经》中还有《采苓》《巧言》也是此类主题,前者劝说世人不要听信谗言,后者控诉谗言惑众害民。联系后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原和因“莫须有”罪名被杀的岳飞,不由让人哀叹,自古以来奸邪忠义势不两立,却又仿佛总是如影随形。

贝,许慎《说文解字》说是“海介虫”,即海洋中带甲壳的动物。孔颖达《尚书正义》说贝是一种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即古人以其甲壳为货币。今天生物学认为,贝是牡蛎、蛤或其他软体动物中腹足类和瓣鳃类的统称,体软无节,外套膜能分泌液质,形成坚硬的壳。贝在我国广泛存在,质地上好、作为货币流通的贝一般产于南海。东汉杨孚描述那里所产大贝,“奇姿难俦”,一般的贝很难企及,底色白,上有紫色如串珠般花纹,无须打磨便会自然焕发晶莹光彩。

贝因为轻巧便于携带计数,又坚硬耐磨不易腐蚀损坏,且外形美观,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形态。大概在夏代就开始了以贝易物。据西汉桓宽《盐铁论》记载,夏朝使用黑色的贝壳作钱币,周朝使用紫色的石头作钱币,后来才出现了铜钱。因此“货”“赋”“贷”“赏”等与财物有关的汉字都以“贝”为部首。

作为货币流通的贝,形制和价值都有专门规定。首先要对贝壳进行“标准化”加工,即打磨和凿孔,使其形成一面有槽齿,两端或顶部有凿孔的规整形式,然后串联起来成为“朋”。朋是古代货币单位,有说以五贝为朋;也有说贝五枚为一挂,两挂为一朋,即十贝为一朋。《诗经·菁菁者莪》中有“既见君子,锡我百朋”句,拜见君子时,被赐予百朋,以十贝一朋折算,几乎千金,应该是很贵重的馈赠了。商周之时,贝多来自实物交易、进贡或掳掠,人们起初是把贝串起来挂在颈上作为饰物,后来才作为货币。甲骨文、金文中的“朋”字,就是人们把贝串起来挂在颈上的形状。而各种文化遗址出土的作为货币使用的贝,也均形制规整,即使不作为实物货币,其精巧的外形也足可以作为装饰品。后来王莽新朝推行“宝货”制,即金、银、龟、贝、钱、布等均可作为货币,并对币值重新界定,其中贝按照大小、价值分为五品,规定前四品大贝、壮贝、幺贝、小贝中同类贝每两枚为一朋。不过如此繁复的币制并没有延续多久。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之前与六国金属铸币一起流通的贝币被废止。这一方面是巩固极权统治的需要,一方面也是“优胜劣汰”的结果。毕竟金属货币在生产、保存和交易等诸多方面,有着天然贝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自然界中贝的产量有限,加工、运送等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均不发达的古代,也确实是个难题。一些商朝墓葬中出土的铜制贝币也证明,天然贝早就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货币流通需求。

贝退出了中国货币的历史舞台,但其作为宝物的属性一直存在,且自古以来它就是进贡皇家的珍品。汉刘安编撰的《淮南子》记载,周文王还是商王辖下地方首领的时候,因为名声日隆受到纣王猜忌,被纣王拘囚于羑里;其好友散宜生焦急万分,用千金遍求天下珍奇献给纣王后,姬昌才得以脱身,而其中的珍奇就包括大贝百朋。《汉书》记载,赵佗在南粤(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乃至越南等地)称帝,与汉王朝分庭抗礼,汉文帝于是派陆贾出使南粤,赐书赵佗称之为南粤王,劝其去掉帝号,归顺中央。赵佗接受称号称臣后,派使者向汉文帝进献各种珍品,其中就有紫贝五百。

紫贝,古代著名鉴贝专家、琴高之高徒朱仲所作《相贝经》说,是仅次于黄帝、唐尧、夏禹三代之贞瑞、秘宝的一种珍贵贝类,一尺大小,白底红黑花纹。西汉时期一尺约等于今天的23.1厘米,算是很大的贝壳了。看其描述,与东汉杨孚所述紫色花纹大贝极相似,可能是同一品种。朱仲《相贝经》还说,“紫愈疾,朱明目,绶清气障”,即紫贝能够让疾病痊愈,朱贝能够明目,绶贝能够清气,均于抵御病害方面有一定效果。

如今,贝壳依旧被用来制作漂亮的工艺品、装饰品,而贝类的药用价值、食用价值也得到了极大挖掘。如大量人工养殖珍珠贝,开发贝类休闲食品、药品和保健品,很多贝类美食如海螺、蛤蜊、牡蛎、扇贝等出现在大小餐馆尤其是夜宵店。但正是因为对贝类的过度攫取,和各种废弃物排向大海对海洋环境的破坏污染,再加上二氧化碳对海洋水质的影响,海洋生物现在生存堪忧。保护我们“生病”的海洋,已是迫在眉睫。

相关附件:

名物学专著《以鸟兽虫鱼之名——走进〈诗经〉中的动物世界》

黄亮斌 著, 湖南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介绍《诗经》中动物世界的博物学读物,分鸟部、兽部、虫部、鱼部四部分。

全书以散文的笔触,对《诗经》所涉及的几乎全部鸟兽虫鱼进行了细致爬梳。不仅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科学认知,对《诗经》中各种动物的特点、习性进行了详尽介绍;还引经据典,通过解读与其相关的历代诗词文赋、神话传说,挖掘各种动物作为文化意象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中国文化对《诗经》中鸟兽虫鱼的系统认知。

本书还对很多动物不容乐观的现状进行了介绍,今昔对比,表现出对生态环境强烈的忧患意识。

微信图片_20220711100725_副本.jpg

黄亮斌,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资深环保工作者。出版散文集《圭塘河岸》(获长沙市五个一工程奖,入选2021湖南省农家书屋推荐书目)、长篇报告文学《湘江向北》(获湖南省第一届“青山碧水新湖南”征文优秀长篇作品奖),《以鸟兽虫鱼之名——走进〈诗经〉中的动物世界》(入选新闻出版署2023年全国农家书屋推荐书目,入选2022年度湘版好书)。

来源:红网

作者:黄亮斌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646743/66/1307559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