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15日,由文艺报社、《诗刊》社、中国诗歌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国作家驻村计划——五粮液和美文化发现乡村之旅启动仪式”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发表书面讲话。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向阳出席并讲话。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宣布中国作家驻村计划正式启动。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翟玉龙,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包宏烈,文艺报社总编辑刘颋,《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副会长曹宇翔,作家梁晓声、范稳、李浩等出席活动。启动仪式由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金石开主持。“中国诗歌学会”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送驻村作家诗文图集,以飨读者。
文/杨廷成
10月20日,中国作家驻村计划第四日。
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天空尽洗,田野葱笼。在耿马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绍宇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子华的陪同下,一路欢歌笑语,来到耿马县勐撒镇箐门口村芒见自然村,深入田间地头,参加秋收劳动。
见惯了青海高地的青稞地,这是我第一次体验收割稻谷的劳作,炎阳之下,挥动弯镰收割稻田,土地的清香迎面扑来,让人沉醉其间。这里的村民还保留着传统的耕作方式,将收割的谷子在宽大的木仓里一阵猛甩,当沉甸甸的谷穗撞到木板的时候,饱满的谷粒就纷纷落到仓里。这哪里是普普通通的谷粒呀?这是村民们在春天里洒落的汗珠齐聚在一起,为我们演绎土地为它的子民们慷慨的馈赠。
芒见,傣语意为“稻香鱼肥粮满仓”之地。这可真是名不虚传,当我们进入芒见村的地界时,看到四周的田野里稻穗金黄,迎风起舞,村民们正在忙碌地收割着成熟的稻田;村子外一面深不见底的水潭,从大山深处流过的河流里,鱼跃碧水,追逐嬉戏;远处白墙红顶的农舍,掩映在一幅幅经典的油画里面;走进村子,到处都可看见,在平整的地面上晾晒了刚刚收割的稻谷,散发着迷人的味道。芒见村三面环山,对外呈现“扇形”之势,村庄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展现出一副“村在山水中,屋在树木中,路在花草中,人在图画中”的美丽画卷。
精明干练的村委会主任是位脸色黝黑,体格健壮的傣家汉子,他给我们介绍说,芒见村位于耿马县勐撒镇东面,距离村委会3公里,距离勐撒镇12.5公里。全村区域面积6.1平方公里,辖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04户,乡村人口554人,其中农业人口524人,民族构成主要是傣族。这个地方雨水丰润,年降水量1700毫米,年平均气温17.2℃,极其适宜种植甘蔗、水稻、茶叶等农作物。村里的主要产业有茶、优质水稻、甘蔗、烤烟等,是云南省的“优质米之乡”,近年来,还种植了大量的经济作物,发展了蜜薯基地700亩、黄姜基地300亩。
芒见自然村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景点,既有绝美的自然风光,又有独特的人文体验项目。芒见自然村景区,是整个村落的旅游核心,景区内有千亩稻田、万亩茶园、百亩花海等自然景观。木制栈道与鱼塘巧妙拼接,景观层次丰富。不同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景。春季可欣赏肆意盛开油菜花,夏季可行走在绿意盎然的田垄上,秋季可亲近金黄色的稻田,到了冬季,独特的田园风光依然让你流连忘返。
村委会主任笑容满面,如数家珍般的给我们说起了他们村子里的特色旅游体验项目。
镶嵌在大地上的龙女古潭,是稻田中央的重要打卡景点,几棵古老的大树环绕在古潭周边,形成天然的拍照背景。这里湖光倒影,与周围的稻田、山峦相呼应,构成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稻田中间的小火车是人气爆棚的体验项目,游客可乘坐小火车穿梭在金色的稻浪中,伸手就能碰到垂下来的稻穗,感受秋天的薰风和稻花香气。乘坐着复古马车穿行于田野之间,闻着淡淡的香茅草味,车轮哒哒地滚过蜿蜒曲折的小路,使前来体验乡村生活的情侣们,别有一番浪漫风情。
在他们的农耕体验区,为游客们提供了独特的稻田抓鱼、农耕探秘等活动,让从远方前来的人们体验稻鱼共生,天人合一的无限乐趣。尤其是每年10月举办的〝谷魂节〞,人们相约而至,人山人海,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芒见村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远处山色如黛,近处河流舞练,四季稻麦生长,古塔寻迹可见,村巷美食闻香,山寨民风淳朴,发展乡村旅游业前景广阔。
该村2023年12月,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4年,一个仅有500多人的小村庄,接待乡村旅游人数达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0万元。他们通过“旅居”模式带动农产品销售,村集体通过资产出租,每年也可收益10万元。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依托芒见村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立足资源优势,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为抓手,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村美、民富、人欢乐的致富之路。
在村子的景区四周,到处都矗立着“芒见,再忙也要相见”的宣传招牌,随着这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芒见自然村先后获评“影像中国”摄影创作基地、云南省旅游名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夕阳西下,黄昏而至。站在村子最高处的一面山坡上,看见村落里炊烟四起,田垄间人们持镰而归。我不禁感叹,能在鲜花盛开,果蔬丰收、稻谷飘香的时节,来到这大山环绕,碧水径流的芒见村,也是自己这一生难得的福份呀。
我坚信,厚重的乡土,是文学永远的胞衣之地,只有扎根大地之上,热爱父老乡亲,才能写出不愧于时代,反映乡村伟大变迁的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杨廷成,青海平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文学作品集《雀啼民间》等9部,主编或与友人合编出版文学作品集《低语的埙声》等10部。获首届青海文学奖、第3届中国长诗奖、第4届长河文学奖、第5届青海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第6届中国当代诗歌奖、第8届青海省政府文学艺术奖等多种奖项。此次入驻云南临沧。
来源:中国诗歌学会
编辑:符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