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文联自2024年换届以来,各文艺家协会国家级会员人数由641人增至1041人,增幅超60%,支撑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呈蓬勃发展之势。
基层文艺队伍稳步成长
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浪潮推动下,新大众文艺以网络文学、微短剧、短视频、直播等形态深度融入大众生活。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长沙,展现积极发展态势。随着文艺创作方式更加多样、传播途径日益便捷,新文艺群体规模扩大,群众参与文艺创作的热情增强。
截至2025年10月,长沙市文联下属各文艺家协会会员总数15708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041人,省级会员4212人,构成推动长沙文艺发展的核心力量。新文艺群体占比37.5%(5885人),分布于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民间文艺等各类别。市舞蹈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的新文艺群体会员均超500人,体现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长沙市网络作家协会309名会员均属于新文艺群体,创作题材涵盖科幻、都市、现实等。近年来,市文联通过创作奖扶、举办研修班、研讨会等举措,提高网络作家综合素质和创作水平,挖掘推介网络文学精品,长沙网络作家斩获茅盾文学奖·网络文学新人奖,作品入藏大英图书馆、屡登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排行榜、获评中国作协重点作品项目扶持,长沙网络作家群体凭借优质的创作环境和迸发的创作活力,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网络文学创作集群。
群众文艺活动广泛开展
全市自发成立的文艺社团达1.2万个,依托百姓大舞台、广场舞大赛、“村晚”等平台,促进群众创作。在“人人都是创作者”扶持计划支持下,长沙已孵化草根创作者2.3万名,其中12%实现内容变现。市文联积极推介的湘江新区一线环卫工人黄新生,不仅自学拿到大专毕业证,还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写下《环卫工人的诗与远方》《我们的理想》等诗歌作品,成为网友口中的“环卫工诗人”。另有外卖小哥“@星城骑士”的《深夜食堂图鉴》、退休教师组建的“银发剧组”自编自演《坡子街派出所》,均体现大众文艺的蓬勃生命力。
环卫工人黄新生(左二)诗歌朗诵会活动访谈现场
强化专业赋能与职业认同,提升创作能力
连续7年举办“青年网络作家创作研修班”,并举办5期中青年文艺人才创作研修班,培育了一批有信仰、有能量、创作能力强的文艺人才;“长沙文艺讲堂”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授课,累计50余期。在开展业务培训的同时,注重加强思想引领。2024年,举办政治理论培训、业务培训30期,参学3400人次。
职称评审,有效提升了新文艺群体的职业认同感。近年来,57名新文艺群体获评中、高级职称。
优化创作生态,激励精品持续涌现
长沙以政策扶持与生态培育双轮驱动文艺发展。出台《长沙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试行)》,对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按1:3给予配套奖励,对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按1:2奖励。将网络文学等新文艺业态纳入扶持范围,通过创作扶持、配套奖励、“长沙文艺新人”评选、设立文艺名家工作室等举措,构建“创作——激励——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市文联以点带面,助推中国网络文学小镇、长沙后湖国际艺术区、围山记驿文艺创作基地、天心区文联艺术创作基地等申报成为省级文艺两新集聚区。网络文学作品《赘婿》《贞观大闲人》等被大英图书馆收藏;《惜花芷》《如果蜗牛有爱情》实现海外传播,促进了文化交流;《逆火救援》《逾鸿沟》《第九农学基地》《极限基因武神》《四时记》《终末的绅士》《记忆狙击》《筑梦边疆》等作品获得中国作协重点扶持或入选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单。湘剧数字人“小辣椒”通过动作捕捉复现38个经典唱段,“辣婆姨”编创的《辣椒操》成为全民健身项目之一,中国儒意AI影视实验室探索的“AI剧本工作流”,实现了剧本高效迭代,展示了技术赋能文艺发展的实践。
实践表明,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需要在组织引导、专业支持、政策保障、平台建设等方面协同推进,核心在于使文艺创作更贴近群众生活,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创作需求。
从普通创作者到多元艺术形式数字化呈现,新大众文艺的参与者既是生活记录者,也是文化传播者。通过真实体验和多样表达,他们参与构建了“人人可参与、处处有舞台”的文艺生态。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当城市为大众文艺创作提供土壤,当专业指导与大众热情形成良性互动,文化创造力就会不断释放。长沙通过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环境营造与科技应用的结合,在推动新大众文艺发展上积累了有益经验。未来,期待更多“素人”成长为“作者”,更多“作品”转化为“精品”,进一步引导“文艺两新”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丰富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成果。
来源:长沙文艺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