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艺论坛丨宣宁:民族影视本性的立体透视

来源:《文艺论坛》 作者:宣宁 编辑:施文 2022-05-02 09:54:10
时刻新闻
—分享—

文艺论坛(原创).jpg

周安华《从地平线回望——中国影视的绰约瞬间》图书封面。

民族影视本性的立体透视

——评周安华《从地平线回望——中国影视的绰约瞬间》

文/宣宁

摘 要:周安华新作《从地平线回望——中国影视的绰约瞬间》由一系列影视研究思考汇聚而成,涉及前沿理论思考、创作现状评点和产业发展把脉,不仅本体思考精深、研究视角开阔、批评态度严谨,呈现出作者多年沉浸银幕荧屏的睿智,学术理路的清晰,而且以其所记录的绰约瞬间,勾勒出中国影视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的大历史图景,是对当代民族影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检阅。

关键词:周安华;民族影视;比较艺术学;影视批评

《从地平线回望——中国影视的绰约瞬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一书,如书名所示,不仅是一位“当事人”对中国影视艺术发展的回望,也是资深影视学者周安华个人影视学术探索的一次回望。全书由一系列缤纷的影视研究思考汇聚而成,涉及前沿理论思考、创作现状评点和产业发展把脉,不仅本体思考精深、研究视角开阔、批评态度严谨,呈现出作者多年沉浸银幕荧屏的睿智,学术理路的清晰,而且以其所记录的绰约瞬间,勾勒出中国影视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的大历史图景,不失为对当代民族影视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检阅。

一、“比较艺术学”视域下的影视形态思考

用“比较艺术学”的分析方法,界定影视艺术的形式本质,是本书也是作者影视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形式特质是艺术研究的逻辑起点。“格物致知”,只有回答了“是什么”的本体问题,针对艺术创作的思考才能展开,否则所谓的理论阐发和创作分析,便是盲人摸象般不识真相地自说自话,轻者偏离核心,重则张冠李戴。基于对影视艺术形式本质的自觉和强调,作者坦言:“我一向反对把电影、电视混为一谈,用一锅煮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①这便有了作者在电影学界影响深远的《电影艺术理论》一书,和其他针对电影、电视形式本质的深度阐释。其中的精髓部分,在这本书里体现得深入而丰沛。

在进行艺术形态把握时,媒介考古学是一种方法,艺术美学分析也是一种方法,周安华推崇“比较艺术学”的研究路径。这不仅基于其涵盖戏剧、影视、传媒研究的广博而深厚的学术积淀,更因为比较艺术学甄辨、比较的研究思路所独具的方法论价值。如作者所言,“比较艺术学将自身研究视野伸向‘他者艺术’,在与‘他者艺术’的碰撞中透视、反观自身,以更清晰地捕捉骤变的现象界本体,形成对单一艺术多元考察的广度和深度”②。实际上,比较研究方法一直是学者们辨识艺术形式的主要途径。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界定,到百年前乔托·卡努杜对电影“第七艺术”——“空间节奏(造型艺术)和时间节奏(音乐和诗歌)的极好融合”③——的判定,他们对艺术本体的阐发,无不基于不同形式之间深入的比较分析。在回答“电影是什么”的本体拷问时,与其他艺术相互比较也是电影学者们不约而同选择的思路。德吕克以“上镜头性”区别电影影像和摄影图片,巴拉兹在《电影美学》的开篇,即将电影和戏剧做了区分,巴赞更是有多篇比较电影与戏剧、美术、小说的深度论述,电影符号学的奠基者克里斯蒂安·麦茨也是在与其他符号系统的比较下,确立了电影作为符号语言的独特性。

然而进入电影理论的现代阶段,关于本体的思考逐渐淡出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将电影塞进人文、社科领域兴起的各种宏大理论的阐释框架里。电影逐渐沦为现代性感官体验、女性主义、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等理论的影像注解,而对于电影自身的艺术特性和发展逻辑却少有问津。新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影不断张扬技术美学,追求奇观影像,更是迷失在数字游戏和泛镜像媒体矩阵里。

周安华深感当下的电影研究“渐渐迷失正途,而陷入可怕的游戏程式之中,甚或成为一时的意识形态兴致的副产品,成为任意的艺术文化观言说和表述工具”,④疾呼“电影是艺术,一门有着自己鲜明个性的新艺术”⑤,进而身体力行,在比较艺术学视域下,在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形态的比较分析中,不断厘清各自的形式本质。这是对“电影是什么”的本质命题的再次回应,是电影思考原点的及时浮现。在周安华看来,对这门新艺术而言,“表象是影像,灵魂也是影像”⑥,电影独特的表意手段仍是逼真的活动影像。因此,电影理论的重构必须重回影像流动的视觉体验。这份视觉感动,绵延百余年,将电影诞生时的惊异和当下数字建构的奇观联系起来,成为电影这门艺术动人心魄的根源。此番“回归影像”的灼见,拨开种种宏大论述和文化分析的迷雾,直击电影不变的形式本质,融入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电影学界“电影本体再认识”的研究热潮之中。

面对高度综合的电视艺术,周安华在与电影的比较中,强调其多元性的语言特质、复调化的艺术建构和世俗化的精神品性。在他看来,“作为特殊的复合的语言符号系统,电视媒体语言,具有自己立体的、多样化的符号,它们作为自身表意的构成元素,参与电视话语活动,承担不同社会实践中相关价值和文化的载荷”⑦。在艺术实践时,电视媒体语言则遵循复调化的建构策略,将多种语言要素巧妙地组合起来,予以表意言说。而电视的日常性也决定了它大众、世俗的精神品性。不论是信息传输还是娱乐消遣,电视的艺术表达不避琐碎和繁杂,力图建构充满烟火的生活常态。

二、开阔而开放的影视研究视角

研究视角开阔是周安华影视研究的一大特色。“从地平线回望”的书名本身就独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大气磅礴。全书360度的开放视角,不仅是面向中国影视发展全时段的开放,还是面向全球影视创作的全空间开放,更是包容电影、电视、其他数字影像的全媒体开放。多重广博的研究视角,让《从地平线回望》一书不仅是中国影视艺术发展的学术注脚,也是对世界影视艺术和影像表现不同形态的专业探究。在作者看来,研究视角的开放和广博,其实是影视研究的内在要求。如其所言:“现代性是内嵌于电影的密码……电影的现代性,如同现代性概念本身一样,是一个广博的、永无完成之时的动态体系。”⑧如此,电影的现代性,其表现形式的更迭和人文精神的坚守,也只能在对影视艺术全面、广博的历史梳理和经验总结中,才能得到完满体现。《从地平线回望》一书也便因其广博的研究视域和全天候的视界,深入中国影视艺术的基底,而获得极大的理论价值。

首先,《从地平线回望》所纳入的理论和批评成果,以其对中国影视进程的敏锐观察,拼贴出中国影视的历史演进和人文脉络。这些各有侧重的专论,围绕重要的影视活动和创作现象而发,以一个个重要的影视时刻,串联民族影视的全时段,具有极高的史学意义和观念价值。以该书第二、三、四章为例,作者将国产电影的发展划分为民国、当代和新世纪三个时段,并分别对应现代性体验、政治意识灌注和多元表达三种文化形态,而在具体展开论述时,又各自选择了诸如金陵大学的电化教育、谢晋的政治电影创作、商业电影与大众审美等议题,做了极具深度的分析。如此,中国电影艺术追求与文化表达的历史演变,不仅脉络清晰,而且血肉丰满。与之类似的是,该书第七、八章以中国的电视剧艺术为对象,通过对热门题材的梳理和重要作品的精彩评议,勾勒出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创作潮涌潮落的历史大时刻——从历史题材的兴起,到心理问题剧的突进,从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到新神话剧的涌现,电视剧题材的更迭变化,《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大清盐商》《红粉》《叶问》等个性化创作,作为中国电视剧创作的阶段代表,都进入了作者锐利的研究视野,获得及时而深入的学术逼视。

此番检视,不仅梳理了中国影视的发展脉络,也凝结出中国影视艺术应时而动,反映时代和民生的价值追求,以及以民族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的叙事风格。作者对中国影视艺术精神的把握,尤其是对其民族内涵的挖掘,无疑切中了当下中国影视学派研究的肯綮。中国电影学派的倡领者贾磊磊曾言:“中国电影学派的时代建构在终极意义上是在确立我们民族、国家电影的精神品格。它并不是某个时期、某个群体所组成的艺术创作流派,而是指在一个不断演进、持续延展的影像体系中所蕴含的艺术传统。”{9}本书作者对中国影视艺术的历史梳理,其案例收录的经典性,议题选择的时代性和深刻性,及篇章布局的系统性与延展性,自然是中国影视学派研究的表率之作。

其次,《从地平线回望》涵盖电影、电视、数字影像艺术,而呈现出镜像艺术的全媒体图谱性质。其中既有对已成正统的电影、电视艺术的研究,也有对数字技术推动下,媒体融合产生的数字影像新形态的观照。这一影视艺术全媒体的研究视野,表征着作者对影视艺术与技术发展的开放心态,也探照着时代变迁与技术变革下,全新的镜像思维与艺术认知。在当下这个充满融合与裂变、技术爆炸的时代,这种学术前瞻眼光显得尤为重要。诚如作者所言,“对于人类来说,没有任何一个世纪,像我们今天一样,经受着互溶互渗、交叉重合的艺术再造过程”{10},“伴随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伴随着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彻底改变,融媒体、交互媒体、自媒体广泛应用,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面临了全新的挑战”。{11}技术发展不断加速着媒体边界的消融,媒体融合、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全媒体、泛镜像艺术的构型,对影像媒体的现实实践和理论思考都提出了挑战。在这一挑战面前,睿智的研究者理应作出积极而敏锐的回应。

再次,《从地平线回望》跨地域的学术观察,体现了作者影视研究的国际视野,呈现了全空间的研究格局。新时代的中国影视研究绝不是关起门来的自家盘算,而必须拥有投射四海的全球视野。这是影视发展全球化的现实使然,也是中国影视研究、影视创作“走出去”,发声国际舞台,施展文化软实力的时代使命。周安华深入、系统的海外影视研究,无疑回应了这一时代召唤。该书第四章涉及亚洲新电影和西方动漫等研究内容,可谓热点透析。这些见解独到、视野开阔的域外研究,不过是作者多年海外影视研究,尤其是亚洲电影研究的冰山一角。作为国内较早专注于亚洲电影研究的学者,作者以亚洲电影为题的多篇论文,主编的《当代电影新势力——亚洲新电影大师研究》和《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研究》,无不是国内亚洲电影研究方面的力作,对全面准确地呈现亚洲新电影的艺术面貌,深化亚洲电影认知,有着筚路蓝缕的学术贡献。跨域的研究视角,让作者的影视研究拥有大格局大气质,为中国影视研究和创作实践带来海外经验,更重要的是在对世界影视版图的描画中,作者始终保持着超越地域的文化意识和自觉,而这也成为其影视批评始终坚守的核心立场之一。如果说电影学者饶曙光倡导的“电影共同体美学”理念是对尚不平衡的影像全球化的良好期许和远景规划,那么关注域外、了解域外影视,则应是中国影视走出去的第一步。周安华海外影视研究最大的学术意义,就在于坚定、迅疾地迈出了这一步,并持之以恒地走了下去。

三、严谨而求真的批评准则

《从地平线回望》一书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其极力彰显的批评准则。对影视作品人文价值的秉持,对新的电影表现形态、影视创作现象和实践积极接纳的开放态度,以及基于地域、形式和语境自觉而生发的本位意识,是该书作者影视研究一以贯之的批评准则。这些凸显自身学术立场的批评准则,使作者的影视研究没有追慕热点、一味媚俗的浮躁和失格,也并未沉迷于坐而论道的孤芳自赏里,而独具人文价值、艺术精神和现实意义。这是作者以探索指引艺术发展的学术旨归,也是《从地平线回望》对中国影视艺术的重要贡献。

首先,作者高举艺术的人文精神,强调艺术创作应该关注人、人性人情、人的生存和环境,应该以表现人及其困境,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其创作目的。在周安华看来,“现代电影应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和启示的家园’,优秀电影作品从来都反映出对时代意趣的敏感、对人类生存的忧思、对历史和文化的责任”。{12}因此,在电影表现形式更新外,创作者和批评家不应忽视对其内在精神、“现代意识”的追求。基于这一人文意识,作者屡屡感叹当下影视创作中对视觉快感的一味追求,所导致的内涵贫乏。“特别是在当代中国,一批曾经很优秀的导演背离现实人性的叩问、民族生存境遇的观照、变革历史的真实抒写,而痴迷于大画面的色彩和光影,极力追求着华丽、绚烂和恢宏的银幕震撼。”{13}有感于此,作者呼吁影视剧创作在追求形式元素的“灿烂”时,更要追求文化“内蕴”的深沉。为了重振影视创作的人文精神,作者一反“唯形式论”的研究逻辑,在“电影与戏剧离婚”的观点已成定论情况下,站在人类文化的宏观立场上,提出电影要向更具文化积淀和哲理深度的小说、戏剧学习,将其视为电影“回归价值,回归深刻和内涵,回归作为艺术本体的丰富多样性”{14}的重要途径。

其次,作者对新晋创作者、新的创作现象和新的表现形态,始终抱持鼓励态度,及时地给予学术关注。这种积极接纳新生事物的开放思维,不仅是其学术敏感性的体现,也是打破权利宰制,推动学术、创作民主化的努力。回顾作者的影视研究,除了本书中关于“当代电影非主流实践”“新文艺电影”“融媒体实践”的讨论之外,其他关于“数字电影”“电子游戏与电影”“亚洲新电影大师”等议题的研究,无不是对初露峥嵘的新生事物的分析观察,而在当下的影视创作、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里其已蔚然成风。这不由得让人敬佩作者影视研究特有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对新生事物的积极接纳,意味着打破研究的话语成规和场域格局,俯身向下的学术民主化精神。还话语于创作实际和新生力量,是当下活跃的影像实践倒逼的学术选择。影像技术与文化的普及,前所未有地拉低了影视制作的门槛,新生的创作力量得以迅速成长。媒介融合、媒体融合下,泛镜像实践的活跃,又不断碰撞出新的艺术表现。面对新意盎然的创作实践,研究者又怎能沉迷于典范的光晕,固守学术场域的森严等级。有感于此,本书作者曾不只一次地呼吁营构更自由、开放的创作环境,打破以“典范”为核心的研究逻辑,给予创作新人和新现象以更多空间。这种开放而民主的研究意识,让作者敏锐地指出看似包容性更强的“主流电影”称谓,其实“潜隐着国家体制意识深处的一种‘操控’自觉”{15},更对主流电影里的“非主流实践”给予更多期待。同时也让其在阿彼察邦·维拉斯哈古、陈翠梅等亚洲新导演崭露头角之时,便给予关注,将他们称为“当代电影新势力”,这一学术命名和热情鼓舞,“无疑体现了著者的勇气和担当”。{16}

最后,作者推崇一种带有本位意识的批评态度,其论述有着明确的地域、艺术形式和实践语境意识,从而摆脱了曲高和寡的尴尬,而更具务实精神和实践意义。如前文所言,以理论研究促进艺术实践是作者影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而作者基于本位意识的影视研究,正因其明确的对象意识,不仅能全面呈现它们的艺术风貌,对其价值和发展思路,更能做出有针对性的估价和建议。以“亚洲新电影研究”而言,作者多年的深耕,不仅全面解析了亚洲新电影的艺术机理,更重要的是其基于亚洲的地域意识,所提出的“亚洲新电影制衡论”,描绘了亚洲新电影光明的前景。作者写道:“在影像世界‘后殖民’图景的不平衡互动性中,亚洲新电影作为另一种力量所造就的‘多极化’,值得大书特书,堪称当代电影的新篇章。”{17}而书中“媒体融合”的相关论述,也针对广播电视行业具体的实践形态和语境,提出凸显媒介形式优势的“差异化”和地域优势的“高位竞争”等发展策略。这些研究成果,因其言之有物,而颇为务实且深具指导意义。

回到本文开头,《从地平线回望——中国影视的绰约瞬间》一书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专著,作者周安华从独特的个体视角对中国影视艺术的立体审视,睿智、清晰而别具意味,显现了中国影视一个绰约的身影,也指喻了未来发展的路向,理论和实践意义不可小觑。就研究心得和研究方法而言,该书的启示性也不言而喻,其厚重的话语和精到的透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思考,建构了独特的学术场域和研究方法论空间。毋庸置疑,回望的目的是为了前行,我们期待着周安华先生在中国影视研究上更多的收获!

注释:

{1}{2}{4}{5}{6}{7}{8}{10}{11}{12}{13}{14}{15}周安华:《从地平线回望——中国影视的绰约瞬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319页、第1—2页、第14页、第14页、第17页、第191页、第23页、第1页、第190页、第140页、第139页、第29页、第126页。

{3}Ricciotto Canudo,“THE BIRTH OF THE SIXTH ART”[J],Framework:The Journal of Cinema and Media,AUTUMN 1980,No.13,pp.3-7.

{9}贾磊磊:《中国电影学派——一种基于国家电影品牌建构的战略设想》,《当代电影》2018年第5期。

{16}宣宁:《激情为亚洲新电影的鼓与呼——评周安华<当代电影新势力——亚洲新电影大师研究>》,《艺术百家》2016年第4期。

{17}周安华:《当代电影势力——亚洲新电影大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28页。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

来源:《文艺论坛》

作者:宣宁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