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梁瑞郴:东山言志

来源:红网 作者:梁瑞郴 编辑:史凌松 2025-09-05 16:04:37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b4272f6a-03d2-4c0d-9099-904a214b1df6.jpg

摄影:邓国强

东山言志

文/梁瑞郴

东山夫如何,一览众山小。

海拔只有323米的湘乡东台山,有巍巍之势,莽莽之状,登上顶峰的旭日阁,举目四望,湘乡城廓尽收眼底,连绵四野撞入怀中。

东台山委实不高,晨曦暮霭,市民登者无数,但凡足力健者,不消半个钟头,便可造极登峰。巍峨莽莽,似可存疑。

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遥想当年,就读于东山学校的少年毛泽东,对东台山情有独钟,但凡稍有空闲,便捷足登山,览物养志,登山而情满于怀,览景而风云并驱。登高壮怀,少年毛泽东便表现出不同凡人的品格,真可谓志存高远,超凡脱俗。历史的每一个细节,都不可忽略,伟人成长的精神轨迹,是清晰的可以寻觅。

我立于东台山之巅,瞬间联想的,便是闻名遐迩的岳麓山,两山只相差23米,但都是毛泽东精神寄托之山,野蛮其体魄的风暴洗礼之山。毛泽东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的《体育之研究》中便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他由此大声疾呼“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将体育放在健身强国的高度。

湖南第一师范,东山学校,岳麓山,东台山,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聚合,绝非偶然,他们有内在严密的逻辑关系,而两山间的攀登健身的淬炼,为日后任重道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证了“天将降大任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论断。

山风猎猎,思绪绵绵,由此我想起秋收起义、八角楼灯火、黄洋界炮声、万水千山、青山踏遍、雪山草地、关山险隘……虽说是革命理想大于天,但没有抵抗千难万苦的身体,是断不可能成就中国革命的万里长征的举世伟业。

古木森森,秋草青青,古老的东台山老而持重,却显出青春的气息,极目远眺,洒落在南麓的东山学校,星星点点,一百三十年的古老书院,如今已开枝散叶,围簇着周边,现代学校的建筑拔地而起,自然想起昨天穿行于校园,聆听学子朗朗的书声,眼见学子俊朗的面容,参观学校一流的硬件,听闻学校发展的历史,感受学校前行的步履。百年赓续,弦歌不绝,公诚勤俭,历久弥新,老树新芽,一遍春色。

不由想起学校发展史中的一段趣闻。

新中国成立之后,学校曾请毛泽东为学校题写校名,但毛泽东一直没有题,直到1958年,毛泽东的堂兄毛宇居受筹建中的湘潭大学之请,赴京请毛泽东为湘潭大学题写校名时,毛泽东方才想起,多年前东山学校曾请他题写校名,一直未果,于是对毛宇居说,东山学校也请我题写校名,一直没有题,这次一并写吧!此时东山书院正式名为“湘乡东山小学”,毛泽东思量再三,题写了“东山学校”四个大字,由此看,毛泽东富有远见,题写校名时,也充分考虑了学校未来的发展。

我伫立于东山书院大门前,凝视清代大书法家黄自元题写的东山书院门匾,肃然起敬。如果说致敬,那么首先要致敬的是书院倡捐者刘锦棠。这位左公宗棠收复新疆的军中翘楚,以捐建东山书院回报乡梓、以搭建杏坛造福学子、以培养万千学子赓续文脉的封疆大吏,此举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其次要致敬的则为东山书院第三任堂长李元甫,他慧眼识珠,力排众议,破格录取毛泽东为东山书院学生。1910年秋季,已经辍学多年的毛泽东在表兄王季范的力荐下,在众多亲友力劝其父让毛泽东重新读书、终获应允的情况下,风尘仆仆,跋涉五十多里山路来到东山书院时,已无法入校。堂长李元甫闻言后,随即出一题《言志》,让少年毛泽东当场面试。果不然,一文而惊李元甫,在学堂董事会议上,李元甫盛赞毛泽东才华横溢,并扬言,如果董事会不能破格录取毛泽东,他便马上辞职。李元甫不愧为毛泽东人生路上的第一个贵人,试想,如果没有李元甫,毛泽东的人生轨迹,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此时的东山学校,是废科举之后的新式学堂,毛泽东在这里不仅接受了耳目一新的自然科学课程,开阔了眼界,而且,许多新思想、新观念,让毛泽东第一次接触外面的世界,为其人生观锚定方向,为其远大理想扬帆启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在东山书院的寻寻觅觅之中,就不时有电光石火的感触、灵感那一刹的闪烁,会让你理顺到伟人思想发展的脉络,探究到伟人精神形成的轨迹。

当我立于“公诚勤俭”的校训匾额前,敬慕仰望之际,心中暗自叩问,毛泽东从跨进东山学校起,一生就将这块匾额挂在心中。从革命的初创,到革命的奋斗,到革命的成功,再到政权的建立,直至生命的最后,毛泽东始终谨记东山的校训,将勤俭贯穿始终。

当我驻足时任湘乡知县陈吴萃所作《重修东山书院》的碑文前,感念前贤兴学助教的拳拳情义时,一个字眼跳入眼中,感觉一种巨大的振动。毛泽东将“实事求是”如利刃般刻进心中,并成为一生的指南,而且最终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我在东山书院的寻觅中,随时可以发现,毛泽东与东山学校的浸润,几乎是如影随形,新民学会、湖南自修大学的起名,晚年自学英语,钻研自然辩证法等等,都和东山学校新学的启蒙有不可分割的因素。

东山学校,为少年毛泽东扣好了第一粒纽扣,也为许多的英才奠定了一生的道路,我默默地浏览东山学校校友英杰榜时,那么多俊杰,一时风云,经天纬地,叱咤风云,改变中国的面貌。目不暇接之中,我将目光定格在陈赓与谭政的图片上,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的两位大将,一校而双峰并峙,在中国的学校中独占鳌头。

欲成大树先立志。

回望,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凡成大树者,均须立大志。东山一日,即便是匆匆掠过,在那些不经意的蛛丝马迹之中,你也可以看到,志,为人生冲锋陷阵的统帅,是直挂沧海的云帆。

可惜,当年毛泽东被破格录取的作文《言志》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我想一睹真容只能空余遗憾,但愿有一天,《言志》能重返母校,至少是复印件,以便于东山学校今日的莘莘学子,进校的第一天,便能拜读学长的这篇惊世奇文。

来源:红网

作者:梁瑞郴

编辑:史凌松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nograb/646943/97/1525812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