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照见生态共栖
——读《安陲书:时间深处的微光》
文/贺春雷
在元宝山山麓依偎着的安陲,是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的一个小镇,生活着以苗族为主,瑶、侗、壮、汉等多民族群众。这片土地,在罗海的最新力作《安陲书:时间深处的微光》(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徐徐舒展为一幅立体丰盈的乡土长卷,跃动着“地—人—物—天”共生的韵律。
全书共七章,围绕地理、人物、景物、昆虫、果蔬、天象等维度,勾勒出安陲的地域肌理、民族特色与生命脉动。书中核心意象“时间深处的微光”,象征着安陲山水的秀丽鲜活、乡土文化的长久传承、居民的淳朴热情、城乡的互动融合……它既是生态与人文交织的显影,亦是现代语境下乡土价值的再现。读着读着,城市的喧嚣、案牍的烦忧似乎都消散了。恍惚间,能听见安陲的河水潺潺淌过石滩,也能听见微风拂过竹林的沙沙声。
该书像是一首低吟浅唱的曲调、一汪平静如洗的深湖。水电站的轰鸣、铁匠铺的锤声、泗水河的清澈晶莹,这些声响与景致,是安陲人与土地相依为命的默契,也是他们望向现代生活时,眼眸里流淌的光亮。
罗海用朴实的言语娓娓道来,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安陲的人情味。爱撒网的张叔叔,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王婆婆用柚子皮、蕨菜、鱼腥草,做出香喷喷的美食;母亲与梁雪花热情互助,让日子愈发甘甜;还有那“打平伙”,异地菜聚会,餐桌上更添热闹。这些日常虽琐碎普通,却透着安陲人的品格:豁达、坚韧、善良,以及对生活的热忱。作者向往乡土生活,也包容城乡文明。比如,外地来的手艺人带来了省柴灶,巧妙地利用灶的余热烧温水,既节省柴火,又节约时间;作者自己也脱掉皮凉鞋,和安陲的孩子们一起光脚玩耍。
书中,无论是蚂蚱、蚂蚁、蜘蛛等昆虫,还是李子、金桔、杨梅、豆角等果蔬,皆被摆至与人类平等的生命维度。它们既承载着情感饱满的故乡记忆,又映照出城乡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更将自然风物升华为生态图腾。这种视角,为读者理解“生命平等”提供了亲近的乡土样本。
末章书写自然天象,上升至哲思层面。电闪雷鸣时,大地平静接纳,万物各安其位,恰似生态共栖的图景。反观人类,却在与自然百万年的契约中渐行渐远。我们惊慌于雷电的突然而至,实则是快节奏的生活钝化了人对自然的感知力。作者怀念安陲的雷声,正是对生态共栖的深切呼唤。翻阅此书,我们便可触摸到人与自然交融的温度。如作者所写:“一个人一生中没有经历过与自然的交融,没有让心灵装下自然的磬音,那是一种多么大的缺憾啊。”
书中写道:“安陲虽然闭塞,却一点也不守旧”,“安陲在渐变,它改变着外来者,也被外来者改变”。这些话令人沉思:安陲的宁静里,是否藏着城市人难寻的松弛感?而城市的高楼之间,似乎少了点山水草木的清润;安陲的文明,能否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隐性桎梏,重构人与万物共生的生态共情意识?这也引发更深的叩问:地方文化该如何在时光的长河中薪火相传?民族文化又怎样在多元的碰撞中水乳交融?人与自然,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和谐共生?
来源:红网
作者:贺春雷
编辑:史凌松
本文为文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646942/75/15240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