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评丨曹梦佳:红色基因结硕果,湘陕同唱幸福歌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曹梦佳 编辑:施文 2024-01-31 16:37:24
时刻新闻
—分享—

红色基因结硕果,湘陕同唱幸福歌

——曲艺联唱《湖南陕北同报告》

文丨曹梦佳

曲艺联唱《湖南陕北同报告》以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为契机和创意的灵感来源,以缅怀、感恩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和伟大贡献为切入点,以赓续红色血脉、谱写时代华章为主线,以展现湘陕两地儿女从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的精神历炼和不懈奋斗为主要内容,以歌颂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主题。主要采用将常德丝弦和陕北说书融合创新的表现形式。在湘陕两地曲艺演员的共同努力下,精彩演绎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美好信念和强烈信心,取得了好看而又感人的演出效果。

图片

曲艺艺术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更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当代文艺“开路者”。《湖南陕北同报告》将常德丝弦和陕北说书这两大曲种融为一炉,从时代变迁中汲取传统滋养和时代因子,在南北曲艺融合中进行对话、对接、对上眼,提供了一种跨时空、跨地域、跨曲种,融合创新创造的艺术探索路径。

节目由李立山、姚琴编剧,李庭婷编曲,杨子春、史琳、贺连善导演,薛志章、张莉、丁亚迎编导,湘陕两地演员共同演唱,既有国内知名曲艺家的加盟,也集结了湖南常德丝弦和陕西榆林陕北说书创演人员的中坚力量。南北文化的碰撞和曲种唱腔的混搭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冲击,让观众在领略传统曲艺独特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表达的新成果、新成效。

一、内容紧贴时代,主旨立意深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化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湖南陕北同报告》富有时代气息。唱词中“一江碧水同守护”“风起十八洞”“踔厉奋发加油干、步步紧跟共产党”“幸福生活皆所愿”等词句紧贴时代,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守护好一江碧水”“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串联其中,用词造句通俗易懂且皆有出处,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湘陕两地人民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以及跟着共产党走,通过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就能过上幸福好日子和“红色江山万年长”的坚定信心和美好愿望。

文艺作品要反映时代,更要提炼生活。湘陕曲艺联唱《湖南陕北同报告》,立足于党的百年历史,展现湘陕两地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四个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达人民对党和领袖的爱戴之情,是我们曲艺工作者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的一次实践,展现了两地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唱响了两地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和发展之果。这种从“大时代观、大历史观”出发的曲艺作品,无疑提升了曲本创作历史反映的深度、现实生活的厚度和艺术视野的宽度。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创作者、表演者并没有喊口号、起高腔,而是采取小切口、口语化的表达,在短短几分钟内将湘陕两地红色历史和现实巨变娓娓道来,且以歌舞兴之,大有“言之不足则歌咏之,歌咏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审美风味。这种艺术化表达和立体化呈现,无疑使得曲本意旨丰蕴而隽永。

二、结构奇正结合,织体自然流畅。《湖南陕北同报告》曲本的结构编制是花了大心思的。特别是在过渡处,往往看似你一言我一语,你一句我一句,实际上是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长短结合、疏密相间,而内容则或对比或补充、一脉相连,做到了“曲断而意不断、意断而曲不断”,打破了单一的陕北说书或是常德丝弦的结构规则或者方式,但是却没有“破体”,破法而不悖法,循古而不泥古,在守有创,创中有守,守正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湘陕曲艺联唱《湖南陕北同报告》的奇正之道,体现出对守正创新原则的遵循。

图片

曲本全篇结构紧凑、自然流畅,起承转合干净利落而又恰到好处。开篇四句定场诗:“湖南陕北隔千里,今日欢聚在一起。湘陕牵手同汇报,怀念恩人毛主席。”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创作的意图。在唱词的第一段中,陕北说书“信天游唱的是东方红”后紧接常德丝弦“红太阳光辉照山河”,“东方红”和“红太阳”两大意象巧妙地将湘陕两地演员的唱段无缝链接。紧接着,“红色基因结硕果”与“家乡巨变新事多”承上启下,起到了紧密自然的衔接效果。再往下,“湘妹子”和“陕北哥”的人物对白,引出“韶山冲”“滴水洞”和“宝塔山”“延安城”等红色景点,展现两地的红色历史血脉相连。接着通过湘陕两地同报告的口吻,重点介绍了两地现代化建设的新风貌和新成果。到最后一段“共产党像太阳”“红色江山万年长”,与第一段的“红太阳”“东方红”前后呼应并再次点题。最后一句“幸福生活皆所愿,红色江山万年长”,在触发观众群体共鸣的时刻戛然而止,类似电影的情感留白艺术手法,余韵悠长、意犹未尽。

三、音乐运用得当,南北弦乐和鸣。常德丝弦曲牌丰富、唱腔婉转,节奏明快、旋律优美,音乐结构自成体系、较为完整。陕北说书曲调激昂粗犷、善于变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这两种曲艺艺术的音乐特色都十分鲜明,湘陕曲艺联唱《湖南陕北同报告》作为常德丝弦和陕北说书的首次融合,要将这两大曲种的音乐创新融成一个有机整体,不仅需要主创人员有深厚的艺术功底,而且有舍得下苦功夫狠功夫的决心。曲艺联唱呈现出旋律亲切动人、方式新颖独特、唱腔时而婉转时而奔放,而又收放自如,得二者之利而无其弊,实属不易。

图片

曲目采用曲艺异地联唱的形式,无论从唱词、说表的设计到曲牌曲调的选取运用都十分讲究,在保留各自曲种特点的同时做到了将南腔北调有机融合、互生共荣。节目开头,陕北说书演员三弦一拨、唱腔高亢,一开场就将气氛渲染得热火朝天,信天游曲调旋律奔放。而常德丝弦则选用了《采花调》《剪剪花》等轻快俏丽的曲牌相承接,陕北说书的野性粗犷和常德丝弦的婉转柔和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紧接着,陕北说书“那一道道峁梁,一道道岭”以“平调”进入,在“岭”处转为武调,也让红色景点的介绍的唱段更加富有艺术的趣味性。再比如:陕北说书“嗡嗡嗡嗡嗡嗡,枣园传来了纺车声”,对应常德丝弦“滴水洞,泉水清清叮咚叮咚叮咚响”,以“纺车声”对“泉水声”,用“嗡”对“咚”合辙押韵、对仗工整。而曲本全篇省略了陕北说书的“过门”而直接使用常德丝弦的“过门”的处理方式,也让两种音乐的融合更为自然,听之令人畅快淋漓。

四、歌舞编排巧妙,舞台布景加分。如果说常德丝弦是一幅柔软绚丽的湘绣,陕北说书就像一块质朴的老粗布陕西手工“头巾”,要将两块各具特色的“材料”拼接缝制作成一件好看好用的“百家衣”,离不开“绣花针”的穿针引线。常德丝弦和陕北说书都是说唱结合、载歌载舞的舞台艺术,要让两大曲种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而毫不违和,也离不开曲艺导演的精心设计和编排。

节目开头,大幕拉开灯光亮起,舞台左边是一群身穿白底红坎肩的陕北大汉,右边是一群衣着水绿色长裙的南方姑娘,分别契合了陕北高原的粗犷和江南水乡的柔美,一刚一柔、一红一绿的视觉冲击瞬间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而两地演员之间“湘妹子”“陕北哥”的亲切称呼和对唱设计,马上就将各具特色的两地演员拉到了一起。节目中,充分发挥了常德丝弦开放、灵活的舞台表演特点,在陕北演员唱到“老秧歌跳出了好心情”一段,两地演员同时舞起了陕北大秧歌,喜庆的舞蹈相互呼应,欢快的情感彼此交织。此外,节目中也充分运用常德丝弦的弹唱、表演唱,以及用碟子和筷子敲打节奏等辅助动作,紧紧跟随曲本台词和音乐起落变化。在湘陕两地演员之间的对话设计中,运用了很多夸张的肢体动作,调动起饱满的舞台情绪,整体画面和谐,编排巧妙。

众所周知,南北曲艺的碰撞并非首次。此前,由陕北说书与苏州评弹合作的曲艺节目《看今朝》就将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和高亢激昂的陕北说书组合在一起,反响不错。值得肯定的是,在此次的湘陕曲艺联唱中,湘妹子的“辣”更好地呼应了陕北哥的“野”,常德丝弦亲切、开放、灵动的表演特点与陕北说书的直爽、粗狂、张扬的审美特点协和互动,进而放大作品的艺术张力和审美质感。总的来说,湘陕曲艺联唱《湖南陕北同报告》这个节目融合南北、设计精巧,主题鲜明、立意深远。作为常德丝弦和陕北说书的首次合作,该作品虽仍有可雕琢打磨之处,但这种跨界融合的大胆尝试,为湘陕两地曲艺艺术开阔艺术视野、探索艺术内在发展规律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广大曲艺工作者以“大曲艺观”的创新思维指导曲艺创作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曹梦佳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