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王宏伟:在北疆看见潇湘村歌的“美”

来源:红网 作者:王宏伟 编辑:施文 2024-09-25 15:49:50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40925112541.jpg

在北疆看见潇湘村歌的“美”

文/王宏伟

9月19日至9月21日,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内蒙古文联、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鄂尔多斯市文联承办的“村歌嘹亮”主题活动2024全国集中展演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布拉格嘎查巴音昌呼格草原举办。展演汇聚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55支代表队,1000多人的文艺志愿者和村民同唱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时代心声。应当说,本次村歌展演是近年来用歌声唱响新时代的一次成功集结,也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活跃基层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文艺工作实现新发展、展现新作为的积极尝试。

展演活动在伊金霍洛旗草原上搭建乡村田野绿色大舞台,以村民为主体,三场演出汇集了来自30个省市自治区的55支表演队伍,千余人的参演者几乎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基层的村民,农民合唱团、乡村歌舞队、乡村演出队、乡村音乐社、山歌队等“村味”十足的表演队伍成为活动的主角。他们以歌声讲述带着泥土的芬芳的乡村故事,在短短的几天内将音乐的地域风、传统风、经典风展现在舞台上。藏族、侗族、彝族、布依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将草原的辽阔之音、西南民族的婉转之音、鱼米之乡的清越之音、燕赵大地的慷慨之音献给了在场观众。三场展演,展现了民歌、经典和村歌三个板块在新时代的与时俱进与新风新尚,经典与改编对话,传统与原创争鸣。

微信图片_20240925112547.jpg

在众多的节目中,湖南省选送的原创歌曲《我家住在资江边》《龙湾渔歌》和侗族喉路歌《一路追光》在作品创作、演唱技巧、情感表达、舞台表演、形象包装及地方特色等方面都可圈可点。

侗族喉路歌是古老的歌种,是因歌中以“喉路”作衬词而得名,是侗族音乐艺术十分难得的多声部歌曲,侗族喉路歌主要流传于通道侗族自治县下乡乡、临口、菁芜洲镇、溪口镇等乡镇。喉路歌的形式主要有“花歌”“俏歌”“讲歌”,演唱形式主要为二声部合唱或多声部重唱,二声部为高声部和低声部,高声部为主唱,低声部为伴唱。在演唱上,喉路歌比较低沉、平和,速度缓慢,唱词不多,拖腔较长。侗族人民借此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民族历史、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伦理道德等。喉路歌《一路追光》是以“花歌”为基调进行编创的,编创者以民族风融世界风的编曲方式对原本显得单一的喉路歌进行了改编和演绎,力图容易被新生一代的年轻人所接受,在创作初心上体现出喉路歌在新时代的转化和传承。在演唱上,演唱队伍和谐的配合和激荡的歌声展现了民歌艺术的魅力,同时也与歌曲表达的面对生活要有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并要不懈的努力的精神相协调,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唱二声部歌曲《我家住在资江边》在展演中获得了总评分第七名的成绩,并作为优秀节目参加了闭幕式演出。清溪女子合唱队平日从事生产劳动,闲时纵情高歌,在长时间的配合中形成了演唱上的默契,在展演中以甜美和谐的音色、深情动人的舞姿以及富有情感的整体演出感染了在场的观众。应该说,《我家住在资江边》的演出不仅仅是一首原创歌曲的舞台呈现,而是将表演者的生活背景和生存环境也带入了表演中,以一股清风似的演唱格调,展现了对家乡的情感认同。而在此背后,则是合唱队员们从零基础起步,刻苦训练,精益求精的付出。此外,令观众沉浸的是,歌曲中花鼓调处理让表演的地域风格更加突显,展示了益阳地区特有的文化艺术底蕴和风土人情。

微信图片_20240925112641.jpg

源于真实故事的《龙湾渔歌》讲的是驻村帮扶工作队与当地群众共同奋斗而取得乡村振兴成就的故事。歌曲本身融合了高腔、滩歌及八面锣鼓等新化山歌的独特元素,将地域和民族特色蕴含在建设美好家园的主旋律中。在艺术表现上,《龙湾渔歌》歌词生动,旋律优美,音符的跳动和整体节奏相融合,合唱队员则通过精心的编排将歌曲创作的意图贯穿在整体表演中,同时以高亢而有穿透力的声音传达了歌曲本身的主旨。观众通过现场的表演,仿佛不自觉走进歌曲表现的艺术环境中,从而被新化山水与水运毛板船式的文化韵味所感染。就整体展演的效果而言,《龙湾渔歌》在北疆草原上的演出也可以是与其他地域的歌曲交相辉映,在展现自身艺术特色的同时也为整体演出带来了点睛式的效果。

从湖南省选送歌曲及其他地区歌曲的演出来看,不难发现,音乐创作或者“村歌”创作(包括创作者、作品与创作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19世纪,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就为艺术研究定下了一条规则:“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格概况”。丹纳这一结论提示我们认识今天的艺术,包括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转化,乃至原创的歌曲,自然要深入到社会环境和时代环境中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进入新时代以来,当代中国的文化环境发展了许多新的变化。我们应当认识到,可能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能将这么众多的个体或群体参与到文化艺术的生产和传播当中,并借助艺术活动与时代、与社会、与他人产生种种新的联系,或者说,我们正在身处一个文艺民主的时代,一个人人都可以并能够参与艺术创作与传播的时代。直观的看,浅显的看,“村歌嘹亮”全国展演是用情景表演的形式展现基层积极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而其内在的逻辑应当是人们对时代文化的关切和对文化艺术介入的热望,以及时代发展的“红利”惠及到更广的社会范围中,使得许多原本看上去与艺术、与音乐完全无关的人士纷纷加入到创作和表演的队伍中,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图景,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多阐释的那样,“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

“村歌嘹亮”主题活动让我们看到,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面临着传承和转化的重任,原创“村歌”也要思考在新时代环境中如何进行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的相关问题。现代社会的变化是加速度的和迭代的,包括“村歌”在内的新时代艺术创作与传播其实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但不论市场和商业环境如何变化,作为具有价值引导意义的“村歌”却应当始终让人感受到出自于自然的、生活的、心灵的真善美,给人以希望、美好和力量,唤起人们对时代、对家乡、对民族的深层情感。正如《我家住在资江边》《龙湾渔歌》和《一路追光》所演唱的那样,村歌一定要有真情表达,村歌一定要有乡土情怀,村歌一定要有生活气息,村歌应当展示地域风情和与之密切联系的时代环境。

来源:红网

作者:王宏伟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646843/69/1430438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