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鸣声声醉童年
文/魏新敏
我的家乡是临湘市詹桥镇,与湖北省通城县交界,是一个边陲重镇,也是一个典型山区,我们生产队共有一百四十多人,近百亩水田。因出生在农村,在农村生活了十多年,我喜欢蛙鸣声,尤其是乡下的蛙鸣声。
老家的屋场旁有一个椭圆形的大水塘,屋场的上方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水圳,屋场的下方有一条奔流不息的团湾港,这里生长着许许多多的青蛙,虽然它们肤色不一,体态各异,但是,都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农民兄弟的好帮手。童年的我,常常去看大人牵着牛耕田,站在家乡田埂上,只见犁耙响,水声浪。我边走边倾听着,那一声声蛙鸣,像交响乐,又像是大合唱,我脚步轻盈,恰似是踩着这如此优雅的节拍,来到田间,前方的蛙鸣便戛然而止,青蛙纷纷跳下水田,溅起一片水声,好像在为我的来访而让路,身后刚经过的地方,便又响起一片蛙鸣,似召唤,又似乎在为父老乡亲的勤劳而欢呼。每年的夏天,我都是和这蛙鸣声一起度过的。
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农耕史,那么蛙声便是农耕史的一个亮点篇章。
春天来了,猫了一冬的那些蛙们,在春风、春雷、春雨的诱惑下,从越冬的巢穴里探出扁扁的脑袋,贪婪地呼吸着春天的气息,然后,“扑通”一声,蹦了出来,开始了新一年的鸣唱。那悦耳的蛙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安宁,给美丽的大自然增添了春天的气息。在这蛙鼓如潮的季节,我总是怀揣着一颗虔诚之心,带着禅情和善意,去聆听,去欣赏,去享受乡野悦耳的蛙鸣。
梅雨过后,蛙鸣悄悄地把人们带入了盛夏。到了炎炎夏日“暮蝉声尽落斜阳”的傍晚,则恰是“青塘迤逦尽蛙鸣”之时,白天饱食神足的青蛙,正待举行一场夏夜的纳凉盛会。先是一两声蛙鸣,似乎是简明扼要的开幕宣言,又好像是声调严肃的发号施令,接着,周边田间就有稀稀落落地响起几声应和,大约是异性的鼓励,也许是同类的赞许,不一会,所有的青蛙宛若得了神的旨意,一起放开了嗓子,轰然响应,于是乎,一场热烈而宏大的音乐会就此拉开了序幕。此刻的蛙鸣,由近而远,再由远而近,袅袅娜娜,重重叠叠,笼罩着乡野,笼罩着恬静的乡夜,也笼罩着我的心,我的情。
夏夜,如水的月光亲吻着碧绿的田野、欢快的小溪、宁静的山村,一切都那么的意蕴悠深,一切都那么温馨醉人。我漫步在乡间蜿蜒的小路上,这蛙鸣,时高时低,时近时远,不知是脚步声在伴随着蛙鸣声,还是蛙鸣声在伴随着脚步声,是那么的合拍,清晰自然。我静静地听着这曾经点缀出童年色彩的蛙声,遥望着回荡在澄澈夜空中那流动的音符,重温着珍藏在心底那段最甜蜜的光影。蛙鸣声声,跌宕起伏,婉转雄浑,合奏出美丽乡村的交响乐,唱出了乡村环境之美,唱响了乡亲们淳朴的乡音之韵。
蛙鸣是我心中最原始的歌谣,也是我生命中最熟悉的声音,它早已融入了我的生命中,贮藏在脑海深处,直抵我的心灵。蛙鸣是乡村独有的声音,是乡村的象征,没有蛙鸣点缀的乡村是沉寂的、空洞的。
转眼,离开家乡已四十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破旧的房子变成了一栋栋漂亮的楼房,泥泞的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路边的两排路灯夜晚通明。美中不足的是家乡的青蛙几乎是销声匿迹,许多田地抛荒严重,无人耕种。另外,人们在庄稼地里大量的施用了化学肥料、使用剧毒农药,特别是大剂量的使用能根治一切杂草的“除草剂”,严重的破坏了青蛙的生存环境,使得青蛙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正值盛夏,烈日炎炎,又是一年蛙鸣唱响的时刻,我思绪万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鱼和水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赖、互相照应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除了依法保护青蛙之外,还要尽量减少施用化学肥料,还给青蛙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再就是希望人们手下留情,不捕捉青蛙,嘴下留情,不要贪食青蛙。只有这样,蛙们在人类的精心呵护下,“呱呱”的蛙鸣声才会越来越悦耳,越来越动听!
愿这蛙鸣,继续作为乡村永恒而亮丽的风景线,传递播种的希望,成为自然淡泊的乡音。
魏新敏,临湘市委党史研究室党组成员。曾有多篇新闻、论文、征文获奖。
来源:红网
作者:魏新敏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646841/90/14078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