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31日讯(通讯员 陈思)近日,当代诗人周瑟瑟的最新诗集《青鱼游向大街》由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书局出版。这部诗集被评价为“语言幻觉”诗学的代表作。青鱼游向大街,周瑟瑟游向诗歌语言的未知之境。周瑟瑟以其独特的“语言幻觉”写作方式,为当代诗歌开辟了一条通向神秘与真实的路径。

《青鱼游向大街》。
《青鱼游向大街》收录了周瑟瑟的100首诗歌,包括长诗、组诗与诗剧。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为“海上的霞光”,第二辑是“追赶飞碟的日子”,第三辑是“鹿园春秋”。封底有《时代》周刊以及《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卫报》英文网曾刊发的评论摘要,该诗集系“百年新诗百部典藏”之一。
与这部典藏同时出版的还有胡适、朱湘、刘半农、戴望舒、徐志摩、朱自清、冯至等人的诗选。此典藏突出了不同年龄段诗人的作品,紧扣文本的“经典性、艺术性、代表性”,体现着包容、多元以及尊重历史、着眼未来的视野。由北师大博士马晓康主编,马晓康撰写总序《为百年新诗打造一座长城》。
知名出版人、诗人马启代表示:“百年新诗百部典藏承载着汉语诗学的精神脉络,以‘百部’为体量、以‘典藏’为追求,既是对百年新诗创作成果的系统梳理与集中呈现,也试图为当代及后世读者留存优秀诗歌文本。”
“当代诗歌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意义的叙事与抒情,而要迈向更高级的‘语言幻觉’。”周瑟瑟阐述了他的诗歌理念。
何为“语言幻觉”?周瑟瑟认为,“‘语言幻觉’不同于通常的叙事与抒情,它引导写作者进入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语言的世界。每个写作者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幻觉’,没有统一的标准,它打破了语言的惯性,让诗具备飞起来的能力。‘语言幻觉’是一种更为隐秘的诗歌写作方式,它何时来,何时又离去,仿佛一道闪电。所以我要说诗就是天意,一首好诗往往在你无法预知的状态下降临。”
《青鱼游向大街》第一辑“海上的霞光”体现了周瑟瑟对传统抒情主题的当代重构。
第二辑“追赶飞碟的日子”题材更为丰富多样,有《追赶飞碟的日子》这类充满奇幻想象的诗作,也有《柿子》《一只小羊》等对生活中细微事物的关注之作。本辑作品体现了诗人丰富的观察力与独特视角的融合。
第三辑“鹿园春秋”关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周敦颐》《楚辞》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约旦河西岸》《死海》则涉及异域的地理与人文。
作为诗集命名之作,《青鱼游向大街》一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周瑟瑟“语言幻觉”诗学的核心特质,这首诗构建了一个彻底打破物理规律的诗意世界。
“我跟随青鱼/它们越游越快/脊背如刀片划开大街/又迅速合拢”,诗篇开篇即刻营造出超现实的场景,青鱼不在水中而在陆地,甚至能够“划开”坚硬的大街,这种意象的错置与重构正是“语言幻觉”的典型特征。
周瑟瑟通过语言的魔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我骑在青鱼背上/像骑着一艘威武的舰艇/在大街疾驰”。水中生物与陆地交通工具的隐喻融合,营造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幻觉空间。
诗中“浊浪翻滚/情形险恶”的描写,将水的特性移植到街道环境中,形成了一种感官的错位与融合。大街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交通通道,而变成了充满危险与不确定性的水域。这种“语言幻觉”并非对现实的逃避,而是通过打破常规认知框架,揭示更深层的真实,来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异化体验、个体在喧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在《鹿园春秋》一诗中,周瑟瑟的“语言幻觉”理论得到了另一种维度的展现。这首诗通过看似简单的语言,构建了一个现实与幻觉交织的诗意空间。
“园子变化不大/鹿角在里面晃动/我看不见鹿群/它们换了新面孔/老面孔隐藏其中/像我的父亲”,诗歌开篇就打破了物理世界的逻辑限制,鹿角晃动却不见鹿群,新老面孔交替,甚至与父亲的形象产生关联,这正是“语言幻觉”的典型表现。
周瑟瑟通过语言创造了一个超越常规认知的世界:“我看不见父亲/但父亲能看见我”。这种单向的视觉关系颠覆了日常经验,却直指记忆与思念的本质。逝者虽不可见,却始终“注视”着生者。
诗中“我搀扶着妈妈/走向梦中的鹿园”,进一步强化了现实与梦境的交融。鹿园既是现实的物理空间,更是心理与梦境的投射。当“我们一家人/在落满松针的树下汇合”时,生与死的界限在语言构建的幻觉中被暂时悬置。人与鹿的亲密接触:“鹿伸出舌头舔我的下巴/热乎乎的鹿脸/贴上了我的右脸颊”,这种细腻的触觉描写既真实又梦幻,鹿被赋予了沟通生死、连接记忆的象征意义。
周瑟瑟在《鹿园春秋》这首诗中展现了“语言幻觉”的核心要义,并非对现实的简单摹写,而是通过打破语言的惯性,创造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诗意世界,让读者在现实与幻觉的缝隙中,窥见更深层的真实。
评论家吴投文曾评价周瑟瑟的诗歌:“如行云流水,完全是诗人性灵中流淌出来的清泉,随物赋形,有一种自在而开阔的敞亮感。”在《青鱼游向大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风格的成熟呈现。高度的简洁与诗意的凝练完美融合,散发着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静谧安详。
评论家陈亚平在评价周瑟瑟的诗歌时表示:“语言的作用,在于引导语言既似实有,又若虚无,而非局限于语言自身。诗为语言划定了其必达的彼岸,语言也为诗划定了诗必赴的异乡。”这种对语言边界的探寻,正是周瑟瑟“语言幻觉”理论的核心所在。
《青鱼游向大街》这首诗的标题本身就宛如一种“语言幻觉”的展现,青鱼本应在水中畅游,却反常地游向大街。这种超现实的意象并置,打破了常规的逻辑思维,却直抵语言背后的真实。
“语言幻觉”的本质在于突破常规的语言逻辑和思维定式,营造出一种超越现实常规的诗意空间。周瑟瑟认为:“想象是没有边界的,也就是说语言没有边界。若有边界也只是暂时的,唯有人类认知存在边界,想象的匮乏决定了语言的边界。”
“语言幻觉”有别于传统的超现实主义,它并非单纯的梦境记录或潜意识表达,而是通过对语言的有意识重构,创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诗意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现实与幻觉的界限被有意模糊,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语言世界。
周瑟瑟的“语言幻觉”诗学为当代诗歌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叙事与抒情的全新可能。他的诗歌既非单纯的抒情,也非简单的叙事,而是通过语言的幻觉性创造,实现一种更为本质的诗意表达。
周瑟瑟凭借“语言幻觉”的创造,有力地拓展了汉语诗歌的表达边界。他的诗歌自由穿梭于现实与想象之间,因而诗中的日常写实带有幻觉色彩,将生活的变幻呈现在不确定的生命直觉之中。
周瑟瑟的诗集《青鱼游向大街》为百年新诗增添了又一重要文本。

周瑟瑟近影。
来源:红网
作者:陈思
编辑:符环宇
本文为文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