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四月,春意盎然。4月17日下午,由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永州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湖南潇湘经济促进会、潇湘悦读文化研究会承办的《触碰与回响——王敦权文艺评论作品选》研讨会在星城长沙举行。
本次研讨会是湖南省作家协会2024年度出版扶持项目的重要成果展示,也是对永州本土文学评论实力的一次检阅,标志着地方文艺评论实践进入更加多元与成熟的阶段。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评论家陈善君,中南大学教授、文艺批评家晏杰雄,《文艺论坛》《湘江文艺》执行主编曹志辉,《芙蓉》杂志编辑部主任杨晓澜,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方雪梅、奉荣梅,《湖南作家》编辑部主任、长沙市作协副主席王丽君,永州市作协副主席魏佳敏,潇湘悦读文化研究会会长张立云,湖南潇湘经济促进会会长刘飞等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王敦权的文艺评论实践与精神内核展开深入探讨。
研讨会由永州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吴茂盛主持。他在开场致辞中以“潇水与湘江的激荡交汇比喻王敦权评论集的艺术气质:《触碰与回响》是王敦权近五年笔耕心血的结晶,三十三篇文章如涓涓细流,汇聚成一幅永州文艺生态的精神图谱。它不仅触碰了艺术的本质,更回响着故土的文化情怀。”
湖南潇湘经济促进会会长刘飞在致辞中表示,湖南潇湘经济促进会致力于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王敦权深耕永州文脉的三十余篇评论,以潇湘文脉为经纬,既剖析艺术肌理,又叩问文化根性,成为地方文艺评论典范。其扎根乡土、为时代立言的精神,彰显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期待此书激发更多思想碰撞,助力潇湘文艺焕发新活力,为湖湘文化自信注入当代力量。
扎根地方现实,回应时代之音
《触碰与回响》所收录的文章涵盖诗歌、散文、小说、书法、美术等多个艺术门类,既有对永州本地实力派作家、艺术家作品的冷静剖析,也有对文艺发展趋势的独到判断,是一部融合思想厚度与情感温度的批评文集。
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陈善君高度评价该书的文化解读思考价值。他以“三重镜像”概括其作用:“这是一本解剖文学作品肌理的手术刀,是一部测量文学艺术精神的光谱仪,也是一册赓续湘南文脉的备忘录。它所书写的,不仅是评论者的姿态与立场,更是其对基层一线文化生态的观察与思考。”陈善君强调,评论不仅是对文艺作品的解读诠释,更是对文化血脉的激活焕发,《触碰与回响》正是一种文艺批评回归文艺现场、回到人民立场、回返中华审美精神的有力实践。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晏杰雄认为:王敦权的评论集《触碰与回响》推行的是一种散文化风格,在谈文论艺中体现一种人情味儿,恢复了现代以来“美的批评”的传统。在晦涩的经院批评成为主流的当下,焕发出一种清新气息,是接地气的批评。中国有“以诗论诗”传统,用具象化或感觉化的评论语言描绘出难以言说的意味。在我看来,批评本身就应是一种文学创作,是一个可以品味的艺术品,具有自身的文学性和美学品格,应该让读者感到思想和美的震荡。王敦权的评论不摆出专业的面孔,以散文语言表达对文艺作品的感觉和直觉,行文富有活力和生气,背后隐藏的是内行的识见。他主要聚焦的是永州地方上那些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是写身边人的创作,熟知作者的人生历程和性情,评论者本人和这些作者就是在家常交往中共同成长的,故评论就像在谈论某个同乡或朋友,对他家的收成得失了如指掌,谈起来就有体恤之情,显得意兴飞扬。如评论集中的《与另一个自己相遇》一文,认为文紫湘的诗作幽深灵动,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寻觅之旅,是自己和自己对话,而王敦权何尝不是在努力与自己的评论对象相遇呢?触碰与回响,终究就是对话,就是王敦权体贴同情地发现作品的性情与灵思,从而进入作家、艺术家的精神自留地。
评之有据,论之有情
《文艺论坛》《湘江文艺》执行主编曹志辉从编辑的角度指出,《触碰与回响》是“当下文艺批评日益学术化、理论化背景下的一股清流”。“这些文字带着永州方言的语感与乡土情怀,既有对经典的敬畏,也闪烁着民间智慧的光芒。”她表示,本书为地方文艺批评提供了可借鉴的文本范式。
《芙蓉》编辑部主任杨晓澜则将书中呈现的“批评温度”作为亮点加以阐述。他说:“那些对本土作家既有同情理解,又不失犀利批判的评论,如沱江晨雾中的吊脚楼,既描摹出艺术的轮廓,又保留了人文的温度。”他强调,真正打动人心的评论,是有温度、有灵魂的表达。
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方雪梅表示,评论家的实力,构建在丰厚的学养之上,王敦权正是如此。他强大的才华撑起了超凡的文艺评论水平与艺术鉴赏能力。其评论跳出了枯燥的学术论文化模式,写得生动、鲜活,有血有肉,是理性与感性巧妙结合的文本。他对永州本土文学艺术界的关注,是这本地域化文艺评论集写作的动因。体现了他的故园情怀,对家乡文艺事业的热爱与贡献。
以评论为舟,摆渡心灵彼岸
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奉荣梅认为,王敦权评论永州文坛的文章令我印象特别深刻,他以本土视角系统评析永州文学生态。诗歌评论聚焦三代诗人群体,既勾勒出潇水诗群清逸俊朗的整体风骨,又精准捕捉南蛮、文紫湘等个体诗人的创作特质,揭示其与地域文化的深层关联。散文评论着力发掘作者真实自我,通过生活叙事剖析作家的人格底色,同时关注文本中的人文关怀与审美建构。小说评析则如解谜般穿透叙事表层,在场景细节中揭示人性本质,既肯定本土作家对语言的驾驭,也辩证探讨文本类型界定与叙事艺术的突破。全篇以"潇湘文化基因"为脉络,构建起立体多维的创作图谱,既是对地域文学传统的传承梳理,亦为当代写作实践提供理论观照。
《湖南作家》编辑部主任、长沙市作协副主席王丽君认为,以“触碰”抵达文本的深处。王敦权的评论最打动我的,是他始终保持着“在场者”的姿态。这里的“在场”,既指他对文学现场的持续关注,更指他那种独特的文本细读方式——不是居高临下的评判,而是带着体温的触碰。
以“回声”构建批评的坐标。本书呈现出鲜明的对话性,与传统的对话,与时代的对话,与读者的对话。用一种包容的叙事视角,打破了专业批评与大众阅读的藩篱。
重建文艺评论的公共性。在自媒体解构专业权威的今天,王敦权的实践给我们重要启示,其深度的诗意表达,有着问题意识的当下性,也有着批评伦理的坚守,这种坚守或许正是重建文艺评论影响力的重要路径。
潇湘悦读文化研究会会长张立云表示,《触碰与回响》是王敦权系统评析永州文艺的里程碑式专著,全景式勾勒潇湘文艺生态。书中既提炼永州作家群“清逸雄峻”的集体特质,又以敏锐视角聚焦中青年创作者,在客观批评中注入人文关怀:对佳作不吝褒扬,对困境直言症结,为新生力量拨开迷雾。作为湖南省作协出版扶持作品,该著以地域文化为经、艺术审美为纬,既梳理潇水流域文脉传承,又推动本土创作突破边界。其真诚犀利的评论范式,为当代文艺批评注入清流,让隐于时光的永州文艺焕发光芒,完成了一场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永州市作协副主席魏佳敏认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触碰与回响》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文本聚焦底层草根文艺创作生态,诠释大爱无疆;二是本书开创永州本土文艺评论个人专著出版先河,彰显大地情怀;三是评论视野开放多元激越心灵,解密大义微言。其理论观念不失前卫与先锋,眼光犀利独到,又不失人文关怀,擅长从人性与情感层面深入解码,引发作者和读者的心灵共情共鸣。
《触碰与回响》作者王敦权在答谢发言中深情表示:“文艺评论是一项需要敬畏心的事业,它既要有学术的深度,也要有情感的温度;既要敢于直言不讳,也要保持包容开放。我将把大家的真知灼见化作继续前行的动力,带着对文艺的赤子之心,在文艺批评领域继续深耕,愿文艺的回响在你我心中永不消逝。”
吴茂盛在总结中表示,《触碰与回响》的研讨,不仅是对一本书的检阅,更是对一种文艺批评精神的肯定。在这个信息喧嚣的时代,仍有人以静水深流之笔,耕耘地方文脉,探寻艺术真意,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文化担当。
从永州出发,《触碰与回响》让我们感知评论的力量,也看见文学的未来。(姚昂希/文 王芃/摄)
来源:“文学永州”微信公众号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