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见艺评丨陈彪:千年窑火与现代艺术的文化交融

来源:《中国民族报》 编辑:施文 2025-05-16 16:52:32
时刻新闻
—分享—

WechatIMG29314.jpeg

千年窑火与现代艺术的文化交融

——实景剧《国彩醴陵》的艺术表达与融合创新

文/陈彪

图片

《国彩醴陵》剧照

了解一座城市的厚重历史可以逛博物馆,也可以看一场演出。今年“五一”假期,许多游客来到湖南株洲醴陵观看实景剧《国彩醴陵》,感受千年窑火与现代艺术的文化交融。

《国彩醴陵》作为全国首部瓷文化烟花实景剧,彰显出独特的艺术表达和产业思维。该剧以醴陵“瓷器”与“烟花”两大文化符号为叙事内核,通过“全维度实景”“多元艺术融合”“地域特色重构”三大维度构建沉浸式体验,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具有情感温度的艺术表达,实现了“为一部剧赴一座城”的文化吸引力。

《国彩醴陵》采用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既展现历史纵深,又呼应时代精神,赋予地域文化深刻的情感共鸣。“实业救国线”以近代醴陵瓷业发展史为背景,讲述醴陵匠人远赴日本学习制瓷技术,归国后兴办实业的故事。这条线索不仅还原了醴陵釉下五彩瓷在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的辉煌历史,还凸显了醴陵人“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国潮复兴线”以当代醴陵陶瓷产业升级为脉络,展现新一代匠人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让传统瓷器焕发新生,走出国门。剧中通过“瓷艺出海”“国潮设计”等情节,生动演绎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碰撞融合。

该剧通过人物塑造、民俗呈现和身体叙事,让地域文化鲜活可感。剧中将两位醴陵文化图腾——代表瓷业的“陶神”与代表烟花的“李畋”——塑造成一对“欢喜冤家”,通过他们的互动隐喻醴陵“瓷火相生”的产业基因。剧中又以“醴满哥”与“瓷妹子”的现代爱情故事引发观众共情,融入“捡瓷器”“炒粉节”等民俗场景,让观众在烟火气中感受醴陵的市井温情。

《国彩醴陵》融汇戏剧、舞蹈、非遗展演、装置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出一场沉浸式的文化盛宴。剧作将醴陵非遗“星子灯”与现代化舞美相结合,如以火龙翻腾象征瓷窑烈火,以傩面舞演绎陶土成型,把瓷器制作中的拉坯、上釉以及彩绘等一系列工序进行了动态展示。通过演员身体和特定装置的舞蹈化呈现,表演创造出“人技共生”的艺术效果,使非遗技艺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叙事。

该剧采用戏中戏的艺术结构,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对话,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艺术阐释空间。制作团队创造性地运用水幕投影技术,将釉下五彩瓷的制作过程进行可视化呈现。在“1380℃的窑变”这一核心场景中,舞台装置通过数字模拟将陶瓷的制作过程分解为无数粒子的运动轨迹,使观众得以直观看到陶土分子在高温下的重组过程。

此外,剧作还以科技赋能,实现了光影与烟花的诗意交响。烟花与水幕投影相结合,呈现“一河诗画,满城烟花”的意象,让观众尽享震撼人心的美景。“北斗七星”的烟花阵列烟花,与《天问》旋律相呼应,形成“宇宙诗学”般的宏大叙事,将烟花美学提升至哲学高度。

剧作将舞台空间打造为立体场景,以陶子湖为天然舞台,山体为投影幕布,天空为烟花画布。观众席采用可旋转设计,观众可以随剧情切换视角,增强“在场感”。生态剧场的理念也在这部剧作得以进一步探索,例如,剧场增加雨水收集系统,演出用水幕投影的水源来自循环利用的雨水;烟花采用“微烟无硫”技术,并与候鸟栖息地隔离,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演出后组织游客参与“瓷片清理”活动,将废弃物料转化为文创产品,形成“演出——回收——再生”的绿色闭环。

《国彩醴陵》以“瓷器+烟花”这一独特的产业组合为叙事支点,通过多维艺术呈现,不仅展现了醴陵的文化基因,更折射出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实现了文化价值、产业效益与城市品牌的三重价值跃升:首先,作为城市文化的动态载体,剧作将地域特色升华为文化符号,实现了文艺创作上的新探索;其次,作为产业融合的催化剂,它构建了“演艺+教育+数字”的生态系统,推动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最后,作为城市精神的现代表达,它以艺术语言重塑了醴陵“瓷火相生”的城市意象。

总之,实景剧《国彩醴陵》不仅为醴陵打造了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更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新范式,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的无限可能。

文艺评论作者简介

图片

陈彪,曾获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授予“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2018年度达人”称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湘见文艺评论》执行主编。 艺评署名文章撰写刊发30万余字,其《我与“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这五年的故事》《湖南评协这六年:深扎在三湘 评论有力量》等艺评作品在中国文艺评论网发表,“中国文艺评论网2019年度热门评论文章TOP20盘点”十五篇目《我与“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这五年的故事》入选TOP20盘点,其艺评文章先后刊于《中国民族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文艺志愿新媒体、《湖南日报》、湖南文艺网、新湖南、红网、《平潭时报》、《财富地理》、《艺术中国》、《创作》、《长沙晚报》、《张家界日报》、《团结报》等主流刊物和媒体。

来源:《中国民族报》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