翕曦/摄
宁乡有个小苏州
文/李承希
在长沙宁乡西部,藏着一个低调的风水宝地。有人说她是宁乡“小苏州”,一步一景皆是江南的诗情画意;有人说她是青春版“呼伦贝尔”,放眼即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有人说她是莫奈笔下的《睡莲》,千年古桥下是历史遗留的浓墨重彩。她用薄雾轻纱般的山川暮色掩映身姿,在天地间独自美丽。她有一个淳朴的名字——巷子口。
巷子口的美,只靠旖旎风光是远远不足道其一二的。传说项羽族人曾迁居此地,命名“项氏口”。又因此地三面环山,条条古道自沩山逶迤而下,宛如一条长长的巷子,历经近两千年的演变,蜕变为今天的“巷子口”。这座钟灵毓秀的小镇诞生了许多的忠义高才,孕育了无数的人文瑰宝。
她养育过长沙古代史上唯一一位状元易祓、“宁乡四髯”(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的革命导师李藕苏,尤以湖湘理学闻名的南轩先生张栻,与其父南宋名臣张浚闻名遐迩。南宋文化和湖湘理学是她灵魂基底的根系,而红色革命是她灵魂深处的烙印。历史的厚重与革命的星火,共同铸就了巷子口独特的文化底色。
这个环绕青山绿水的世外桃源,这座被浓厚文化浸润的南方小镇,怎可被时光辜负?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巷子口正逐渐褪去沧桑厚茧,焕发新的光彩。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岁月沉淀出的优雅从容,正吸引愈来愈多的游客、学生、艺术家来此地打卡采风。
翕曦/摄
“人间至味是清欢”,留住人的还有巷子口让人食指大动的美食。兰花干、擂茶、花猪肉、烟熏茶、小河鱼、土鸡、霉豆腐、酱豆子,甚至一碗地道的家常面……每一个到过巷子口的人在回忆起这里时,都会如数家珍般地念叨出这些美味。这里的美食与别处不同,它们和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巷子口人一样,朴实无华却热情似火,让每一个味蕾都为之雀跃。
南轩书院遗址上平地而起的南轩文化园,万顷良田外硕果累累的黄桃、猕猴桃、火龙果、果冻橙等采摘园,飞行基地上空穿梭的滑翔机,以蛙鸣为和声的草地音乐会……巷子口在过往和未来接壤的路口,吸纳着越来越多文化艺术和科技交融的新事物。
借助南轩文化背景改编原创的实景剧本体验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在巷子口展开。这个融合了“渔樵耕读”文化、“财商”游戏、“探案”剧情的户外活动深受游客的喜欢。于青砖白瓦下,着一袭汉服,亦或是听得千年前朗朗书声的南轩学子、亦或是垂钓于江河的长须老者、亦或是一萧一剑走江湖的飒爽侠客、亦或是轻扣门扉的娥眉仕女……每个人似乎都在以前世的身份行走在山水园林间,解开错综复杂的谜题,了解不为人知的过往,重温那段搁置在历史长廊上扑朔迷离的故事。
再浮华的辞藻也难以描摹她的美,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巷子口的美好。承载着几个世纪的沧桑古桥、历经风雨飘摇依然屹立不倒的古建屋场、受过芸芸众生信仰参拜的庙宇殿堂、毗邻而居的炭河古城……更别说即将推出的微剧场,人人皆可化身演员参与其中,踏浪归来的溯溪项目,原野间的趣味炊事……
就像每一个到过巷子口的人,既不想再有其他人打扰到自己珍藏的这座宝藏小镇,又不想这份近在咫尺的美好被埋没在无声的岁月洪流中。我们都在这样矛盾的心情里,看到了一个不再独自美丽,正跳着与时代鼓点共鸣的舞步,走出大山的巷子口。
来源:红网
作者:李承希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646949/50/14962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