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湖南省文联指导,湖南美术馆主办的“捐赠与收藏研究展·康移风”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美术馆成功举行。研讨活动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央美院科研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于洋担任学术主持,邀请国内17位专家学者进行观点分享,主题围绕康移风先生的个人风格与艺术特色以及康移风现实主义绘画的转型展开。此次研讨活动促进了湖南地域美术的学术交流,推动了湖南乃至全国康移风艺术研究的发展。(摄影/倪翰之)
“捐赠与收藏研究展·康移风”学术研讨会现场。
【石又文】
活动主持人、展览策展人,湖南美术馆学术研究与艺术交流部副主任
本次展览作为湖南美术馆推出的“捐赠与收藏研究展”首展,是本馆在田绍登馆长的创新指导下,继续探索“策展人负责制”的实践。“策展人负责制”以青年策展人为主导,构建“一人统筹、团队协作”的策展机制,有效激发青年策展人的专业潜力,实现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的有机统一。
展览时间跨度自20世纪80年代延伸至2024年,系统呈现艺术家的创作轨迹。展览以“地心之光”“笔触人间”“山河壮歌”三大主题展厅构建叙事框架,其中三号厅特别聚焦艺术家早期艺术启蒙与创作溯源。通过年表梳理,揭示华中艺专教育体系对康移风的重要影响——向建德、段千湖等华中艺专名师奠定的湖湘美术教育传统,与20世纪80年代浙江美术学院研修经历共同构成其艺术养成的双重脉络。展厅特设的连环画创作专区,不仅弥补了早期作品缺失的遗憾,凸显长期连环画实践对其造型能力与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刻塑造。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览突破传统展陈模式,在一号厅引入多媒体交互装置,实现艺术文献与数字技术的对话。
【于洋】
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央美院科研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于洋从展览策划与学术定位的角度切入,强调康移风作品的“现实性、史诗性与时代性”。他指出,展览通过“地心之光”“笔触人间”“山河壮歌”三个单元,系统梳理了康移风从矿工题材到历史主题的创作脉络,展现了其扎根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康移风的作品继承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革新传统,融合浙美学院派技法与连环画叙事经验,形成独特的纪念碑式造型语言。其矿工系列作品以浑厚笔墨手法凸显劳动人民的力量感,既呼应周思聪等前辈的经典主题,又以个人化的视角赋予工业题材新的生命力。于洋认为,湖南美术馆通过“捐赠与收藏研究展”的机制,为地方美术史留存了重要样本,并呼吁学界关注各地域未得到充分关注和研究的艺术家群体,深入研究水墨人物画的创作规律与发展路径。
【梁江】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所长
梁江从美术馆收藏与艺术史研究的工作经验展开,康移风的批量作品捐赠印证了艺术家对湖南美术馆的信任,他相信作品交给国家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回顾20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康移风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现实主义人物画高峰期的代表性画家之一。他的矿工系列有扎实的造型功力,娴熟的水墨技法且充溢着人文情怀。他敢于突破人物画的习惯性框囿,这与他早年经过专业培训和连环画创作的磨砺相关,更重要的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开阔了眼界,激活了艺术创造和探索潜能。
梁江强调,湖南美术馆的收藏项目功在千秋,不仅是对有成就艺术家个体的鼓励,更是为时代留存“无法复制的视觉档案”。他呼吁地方美术馆强化对本土艺术家的系统性收藏和研究。
【朱训德】
湖南省政府参事、省美协名誉主席
朱训德认为,康移风先生是一位优秀的人物画家,尤其是表现煤矿工人的巨幅组画,深刻而又生动地塑造矿井下工人的艰苦劳动景象,深厚的笔墨与矿工的坚毅品格相得益彰。我记得他当年在中国美术馆的专题展引起画坛热烈反响与好评。他的《血战湘江》到最近历史长卷《万古长歌》都是他的精心之作。康移风最近的人文历史长卷,从时空观念和表现语言上都有新的探索,体现了一位艺术家永不止步的艺术创新精神,很值得年轻一代学习。
【钱海源】
湖南省美协第六届副主席,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第二、三届委员
钱海源从艺术价值观角度切入,批评当代艺术界“瞄准钱袋”与“讨好西方”的乱象,对比康移风“坚持为生民立传”的纯粹性。他强调艺术应服务于人民,而康移风的矿工系列以真实、质朴的笔触,塑造了劳动者的尊严与力量,抵制了“丑化底层”的潮流。钱海源以自身经历为例,反思市场化对创作的侵蚀,认为康移风的坚守为当代艺术家树立了“以真善美对抗虚无”的典范,并呼吁理论界重拾现实主义批评的传统。
【陈湘波】
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美协副主席、深圳市美协主席
陈湘波从地域文化与艺术公共性角度,总结康移风创作的四大特征:其一,扎根湖湘文化,以拙朴笔墨呼应湖南现代美术传统;其二,以矿工题材为载体,将人文关怀升华为对生命本体的敬畏;其三,融合中西语言,将西方表现主义张力与中国写意精神结合;其四,通过捐赠实现艺术价值的公共转化。捐赠行为是从私人的空间走向公共的场域,完成了个人创作到社会遗产价值的升华。陈湘波呼吁美术馆深化保护措施,让经典作品与当代观众持续对话。
【魏怀亮】
中国美协第九届理事、湖南美术馆首任馆长
魏怀亮聚焦美术馆的职能与捐赠机制,介绍湖南美术馆“湖南著名美术家推介工程”如何通过展览、收藏、研究、宣传四位一体模式,系统构建本土艺术谱系。他回忆与康移风30年交往,强调其捐赠对美术馆收藏体系的启示。魏怀亮高度评价康移风的历史主题创作,如《新民学会》《千里湘江图》等作品填补了湖湘视觉叙事的空白,并指出其国家博物馆展览的“绘画+考古”模式为艺术与学术跨界提供了新范式。
【罗翔】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罗翔介绍了今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展”,绘画作品长达140米,第一次用绘画加文物的形式做了有机结合和创新,由康移风领衔创作,是一个很震撼的展览。
罗翔从创作实践角度,剖析康移风作品的“人民性”与“历史感”。他认为,康移等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有力的实践者,用真情绘就了矿工的群像。此外,康移风主题创作,用革命史实传承笔墨精神,为艺术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模板和样式。
【杨灿伟】
《美术》杂志社学术交流部主任、研究员
杨灿伟聚焦康移风艺术语言的突破性与多样性,指出其创作展现了“现实主义的宽广”。他分析康移风从矿工系列到历史主题的转型,认为其敢于用中国画笔墨表现工业场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同时,他关注到康移风小品中线条的提纯与灵动,如《唱花灯》《木偶戏》等作品以轻松笔触展现生活意趣。杨灿伟特别提到康移风对“雄奇文化史诗”的追求,如《大唐中兴颂》将历史叙事与形式创新结合,认为这类创作拓宽了中国画宏大叙事的表现空间,并呼吁学界关注此类作品的艺术史价值。
【廖少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大学客座教授
廖少华以“情感真实性与风格稳定性”为核心,系统评述康移风艺术的特质。他引用托尔斯泰“艺术是情感载体”的观点,认为康移风作品的力量源于对生活的深切体验,无论是矿工、历史人物还是普通百姓,其形象皆以“真实”为根基,即便使用夸张手法也未偏离本质。他特别剖析康移风人物画的“阳刚美学”,认为矿工系列中强健的手部造型与纪念碑式群像构图,既是对劳动者尊严的礼赞,也是对湖湘“霸蛮精神”的视觉诠释。廖少华总结康移风的四大贡献:主题鲜明性、语言辨识度、道路稳定性与社会责任感,并指出其艺术实践为当代美术教育提供了“技道并重”的鲜活案例。
【邹建平】
湖南省美协原副主席、湖南美术出版社原副社长
邹建平结合自身与康移风44年的交往,回溯20世纪80年代共同深入煤矿井下的经历,他认为,源于对底层生活的切肤体验,康移风矿工题材直白坦率地切入,但表现笔墨过于生猛,反而削弱了对现实表达的力量。他将康移风与墨西哥矿工画家卡洛斯·奥罗兹科·罗梅罗(Carlos Orozco Romero)对比,邹建平指出两者皆以“打破审美束缚”为追求,罗梅罗注重“狭隘而深情”的人间性表现,康移风作品更注重“正面价值的传达”。他最后以毛笔手写发言的行为艺术,隐喻对“短视频时代浅薄化”的抵抗,呼吁艺术界重拾深度思考的传统。
【周功华】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湖南省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
周功华提出“水墨悟道”与“大器免成”两个哲学命题解读康移风艺术。他认为,康移风60岁后的创作突破传统主题画局限,进入“与天地共生”的境界。周功华指出,康移风的成功在于将个体艺术探索嵌入历史逻辑——既承接徐悲鸿以降的写实传统,又通过黑白块面、力量线条等语言革新,重归中国人物画的精神制高点。他分析康移风晚年作品中的倾向,认为这是艺术家从“社会叙事”向“生命本体”追问的升华,中国文化的精髓仍然召唤新时代的艺术。
【姜松荣】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姜松荣从地域美术比较的视角,剖析康移风与钟增亚两大湖湘人物画家的风格差异。他认为,钟增亚的“灵动韵致”与康移风的“浑厚朴拙”,共同构成湖南美术的美学两极。通过梳理康移风艺术语言的形成路径,姜松荣指出其风格源于三重基因:涟邵矿区的生存体验塑造了“拙”的质感;浙美研修的学院训练奠定了“厚”的根基;湖湘文化中“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内核赋予其“力”的魂魄。姜松荣总结,康移风的个案证明“地域性”与“当代性”并非对立,关键在于如何将在地经验转化为普世艺术语言。
【蒋蒲英】
湖南省文联网络文艺发展中心主任
蒋蒲英以“生命轨迹与时代记忆的双向观照”定义康移风艺术。她借用海德格尔对梵高《农鞋》的阐释,认为康移风的“矿工系列”作品揭示了存在的真理——狭窄矿井中矿灯互照的场景,既是生存实况的写照,亦隐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联结。蒋蒲英强调,在AI图像泛滥的当下,康移风坚持手绘创作的价值在于其不可替代的生命温度,其作品通过“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平衡,既捕捉历史洪流中的个体脉动,又构建起民族精神的集体意象。
【赵涛】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省企(事)业文联副主席、秘书长
赵涛从湖湘文化复兴的宏观视野,提出康移风艺术的“风·雅·颂”三维解读。“风”对应其作品中梅山文化的野性基因——新化地域的蚩尤崇拜与巫傩传统,赋予矿工形象以“生猛”的美学特质;“雅”体现于宋代画论追求的“韵”,康移风通过力度把控,在粗犷笔墨中注入诗性节奏;“颂”指向其历史主题创作,如《湘江血战》以视觉史诗重构湖湘精神谱系。赵涛将康移风与清代湘学复兴导师邓显鹤类比,认为两者皆以“在地性”实践推动文化自信重建。
【曹隽平】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主编、省文化馆副馆长
曹隽平聚焦康移风的“标杆意义”,他对比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主义”的潮起潮落,认为康移风始终坚守现实主义阵地。他引用马克思“艺术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确认”的观点,强调康移风拒绝资本异化的勇气,并指出《深深的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事件,证明“真艺术终将被历史铭记”。康移风的艺术实践印证了“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这一命题。他以矿工为媒介,完成了从个人情感到集体精神的升华,其作品不仅填补了中国画劳动者题材的空白,更以“黑色的震撼力”唤醒了社会对底层群体的尊重。
【李辉武】
湖南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湖南省画院创研部副主任
李辉武提出“在地性研究的通天塔”叙事模型,主张将康移风置于“全域与地域”张力中重新定位。他以娄底地域经济(锑矿、煤矿产业)与艺术发展的互动为切入点,揭示康移风矿工题材背后的社会经济逻辑,也为康移风的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物质与精神双重土壤。他最后提出“三重建构”路径:经济基础考释、形式语言分析、文化精神阐发,以此完整揭示康移风从“地方画家”到“国家叙事者”的升维过程。
来源:湖南省企(事)业文联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