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秦品南:千里做客宾至如归

来源:红网 作者:秦品南 编辑:施文 2025-07-31 15:43:14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图片1.png

作者供图。

千里做客宾至如归

文/秦品南

我常说自己是“家里的拙主人,外头的福客人”——在家招待朋友时总手忙脚乱,要么忘擦桌子,要么临开饭才发现少买了菜,怠慢过不少人。可到了外头,却总被朋友当自家人疼。以前以为是运气好,直到这次千里迢迢来昆明避暑,老陈做的点点滴滴,才让我真切体会到“宾至如归”的分量:所谓被珍视的福分,从不是凭空掉下来的,不过是“真心换真心”的道理。

未及落脚处,已沐家人情

今年暑季到来前,跟老陈提起想在昆明周边找个避暑地,我在微信里反复斟酌:“不用太好,能做饭就行,预算有限。”结果这老弟直接打视频过来,镜头对着自家阳台的三角梅:“南哥你看这视野,楼下是银行、对面是车站,左有农贸市场、右有生活超市,离湿地公园也就一里地。我平时不常住,这套三室二厅给你们,比住民宿自在多了。”我举着手机跟妻子使眼色:“会不会太麻烦?”妻子戳我胳膊:“忘了上次王姐来咱家,咱让她睡沙发还说‘客厅凉快’?人家掏真心,咱就别见外。”

7月16日,飞机落地长水机场,远远就看见老陈举着“欢迎南哥一家”的牌子。他西装革履,皮鞋上却沾着点泥——后来才知,是刚从风力发电场工地赶过来的。上车时,他给每人塞了件披肩:“昆明早晚温差大,别冻着。”昆明的天气确实凉爽,可这份细致,比凉风更让人心里熨帖。

车进富民县城,老陈指着路边的小叶榕树:“二十年前我来这儿时栽的,现在正好给你们遮太阳。”说着拐进小区,刷卡、开门,熟得像在自己家——本就是他的家。推开门,我愣了神:三个房间铺着崭新被褥,床头柜摆着新拆封的驱蚊液,客厅茶几上是洗好的水果。这周到劲儿,比我自家亲戚还上心。

更让我过意不去的是他备下的“安心礼”:小区门禁卡、家门钥匙、车钥匙,还有一张圈好菜市场、超市、公园、医院的地图。最后,他从车后厢搬下水果和食材,我捏着能开三扇门的钥匙,突然想起自己连家里储藏室钥匙放哪儿都得问妻子——这对比,让我懂了“宾至如归”不是客套话,是真把客人往家里揽。

第二天中午,老陈拉我们去吃野菌:“第一顿得尝尝鲜。”野菌店老板娘见他就笑:“又带亲戚朋友来啦?”一桌子菌子像调色盘,他用公筷夹鸡枞菌:“这个好呷,既鲜又香。”我们边吃边聊,亲如兄弟——这哪是做客,分明是回了另一个家。

寻常烟火里,藏着归家暖

老陈总说我们当年对他好,听得我想找地缝钻。他说的“诚心相待”,不过是三十多年前,我请他吃过两顿路边摊;他说的“好酒好菜”,也就是喊他来家里吃几顿腊狗肉、熏野兔,喝两杯乡下自酿的“土酒七五冲”。可在他嘴里,这些成了“寒冬里的炭火”。

下午老陈陪我们逛县城,路过玉米摊时拿起一个闻了闻:“这个甜糯,你们肯定爱吃。”付了钱又跟摊主唠:“你家玉米比去年甜,是不是换品种了?”我跟妻子感慨:“你看人家连摊主的事都记着,我连常去的早餐店老板姓啥都不知道。”妻子哼了一声:“你能记得给客人倒杯水,就不算怠慢了。”

走着聊起风力发电场,老陈翻出建设时的照片:“那时候天天在工地,晒得像黑炭,现在看着风车转,比赚钱开心。”我突然明白,他待人的热乎不是装的——就像他对这片山的执着,对人的心意也是实打实的,藏在烟火气里。

晚上回住处做饭,打开冰箱我又愣了:新鲜的鸡蛋,蔬菜用保鲜盒分好,连葱姜蒜都洗干净切好了。我跟妻子说:“咱在家招待客人,最多提前买袋米,买几个水果。”妻子笑着炒他备好的酸笋:“先学着别把橄榄油倒成菜籽油,再学人家这份‘让客人像在家一样自在’的心思吧。”

山高水远路,抵不过情真

那天我开着老陈的车送他去公司,他在副驾接了个电话,对那头说:“那点钱赶紧给他们转过去。”挂了电话跟我笑:“让南哥见笑,都是杂事。”我握着方向盘突然鼻酸——这人把家让给我们住,自己去住公司;把新车给我们开,自己坐副驾还怕我紧张,这份体贴,比亲人还实在。

他的公司在三十多公里外的山上,海拔不低。车子从省道转县道、乡道、村道,山路哪止十八弯,怕是过了百个弯。转过最后一道弯时,挡风玻璃外突然铺开一片绿:海拔两千七百多米的山巅上,几十座白色风车正顺着山风转动,叶片扫过流云,在草甸投下移动的光斑。老陈轻舒一口气:“到了。”我手心的汗还没干——刚才在龙纳河峡谷的盘山路上,急弯像悬在崖边,陡坡处能看见碎石滚向谷底,现在想起来还后怕。

老陈指着远处的牛群、羊群:“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来,这里还是荒坡。”他的声音混着风车声,听不出波澜。但看着草甸上整齐的牛羊栏舍、风车下保养得宜的设备间,我突然懂了:他对这片山的坚守,和对人的心意一样,经得住岁月的磨炼。

准备返程时,老陈从牧场搬来些东西。工作人员说:“这是昨天老陈让杀好的本地高山鸡,土鸡蛋是今早刚捡的,蛋壳上还沾着草屑呢。”一看就知道,是高山阳光和清露养出的味道——就像他的待人之道,带着最本真的实在,让千里之外的客人,把他乡过成了故乡。

原来“宾至如归”从不是靠排场,而是把别人的事放在心上。我在家总因粗心怠慢人,老陈却在千里外为我们铺好被褥;我记不住早餐店老板的姓,他连玉米摊主的品种都挂在心上。山巅的风车转了十多年,就像他的心意,从没因时光淡去。

现在我总算彻底明白:自己在家“拙于待客”,是没把“用心”二字刻进心里;而千里做客能遇老陈这样的善待,恰是因为当年那些不经意的善意,被他妥帖收在了心里。就像他守着荒坡种出草甸、建起风车,待人的心意也在岁月里长成了“让人牵挂”的模样。老陈能被富民县的人记在心里,正是因为这份实在——真诚从不是刻意做作,而是把每一份心意落到实处,这既是让客人“如归”的秘诀,也是最稳的立身之本。而我往后再在家招待亲朋戚友,至少要先学会把“给客人倒杯水”这件小事,放在心上。

今年暑季,在昆明老陈家我既是客人又当了主人,并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学到了不少接物待客的知识。今后当亲朋好友到我家做客时,我一定会像老陈那样,给客人一个临时温馨的家。

来源:红网

作者:秦品南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646941/75/1517000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