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雪漠《大漠祭》中的精神民俗书写
文/杨皓喻
摘 要:雪漠的《大漠祭》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民间文化巨作,忠实记录了西域乡村一家人一年的生活。首先,通过作家的文化认同,孕育出独特的民俗意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其次,深入探讨了精神民俗在现实空间与梦境空间中的表现形式,从而全面感知不同心理层次的精神力量。最后,探索了后全球化时代下全球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地方文化在全球化挑战中如何实现突围。
关键词:《大漠祭》;精神民俗;文化认同;全球地方感;地方文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西部经济边缘化形势愈演愈烈,许多致力于以文学作品指涉西域文明形态的作家纷纷转向。在这种情况下,甘肃作家雪漠却始终将创作理想根植于西部大地,在苦修几十载后最终创作出了真实再现西部生存图景的“大漠三部曲”。《大漠祭》作为该系列的开篇之作,通过长篇故事叙事、日常生活展现和西部乡民的人物群像描绘,定格了在现代化冲击下四散飘零的边地民风民情,为“大漠三部曲”确立了整体基调,也为大众开启了洞悉凉州乡民精神世界的大门。
雪漠的乡土民俗书写看似是对过去的缅怀,实际上是一种关注文化建设的积极姿态。在众多民俗类别下,精神民俗由于其特殊的内在属性,更容易与作者及作品本身达成深层次的文化贯通。本文聚焦《大漠祭》中的精神民俗书写,探索其中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及蕴含的对民族文化精魂和话语构建的关切与思考。
一、由文化认同生发的民俗意识
现代性的发展引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危机,尤其是对于较为弱势的文化而言,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性文化往往容易导致人们产生自我认同的困惑,在各种认同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1],其主题通常围绕自我身份和身份正当性的问题展开,是人们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认同过程一方面需要通过自我向外扩大进行确认。雪漠少时在甘肃凉州一座西部小城长大,后来迁居广东东莞,但他总将自己说成是“一头见到光明的驴子”[2],把城市生活视为一种近乎耻辱的异乡体验,足见他深厚的乡土情结和“农民的儿子”[3]的身份归属。西北乡村的地域文化是雪漠承认并接受的文化内容,他通过赋予文化形态将其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并以此找到了回到生命最深处的本源的道路;另一方面通过“排他”划清了与“他们”的界限。虽然雪漠迁居东莞,但他仍坚定地表示:我还要扎根于这种文化,热爱这种文化。[4]文化认同往往就是在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冲突或互动中显现的,地域文化认同是一种在特定地区内形成的对该地区事物的积极体认,核心在于对地域文化和基本价值的归属以及自我身份的确认。
地域文化特质会深深嵌入人们的社会互动和生存状态之中,对其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产生潜在持续的影响,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又会产生表征各异的民俗文化。雪漠在《大漠祭》中对西北民俗的书写,便是在特定历史语境和地域文化中孕育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民俗化的生活场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形塑着雪漠的艺术气质,为他的民俗书写提供了独特的写作背景和故事素材,注定了其民俗书写的多重精神维度。少时在凉州的生活经历使雪漠在体味底层生活艰苦的同时,收获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体验,生发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并且能够站在民间立场以农民的视角,记录西域乡民的生活,也书写着自己的生命历程。
“有一个记者问我,你是怎么想出这些故事的?我告诉他,这不是我拼凑着想出来的,我生存的那块土地上本来就充满着这样的故事,在民间以‘潜文化’‘隐文化’的方式影响了当地一代又一代民众的风俗和生活。”[5]归根结底,雪漠的民俗意识来自特定生活场域下的文化认同,是作家站在民间立场的地域归属。作家以作品为媒,从具体描绘到抽象表达,全面揭开了西部大漠的神秘面纱,并真实再现了西北农民的日常生活。这样的呈现让读者深刻体会到西部大漠的地域特色,感受到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凉州地理区域。“我想写的,就是一家西部农民一年的生活(一年何尝又不是百年)……换言之,我写的不过是生之艰辛、爱之甜蜜、病之痛苦、死之无奈而已。”[6]雪漠所坚持的是在西部大漠这一特定“地域”里展现着“民间”特有的民俗文化,同时在民俗特有的“民间”基础上,更加眷注西部大漠的“地域”,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特殊文化形态。
雪漠之所以进行西部乡村的精神民俗书写,根源在于其对于西部大漠文化的深刻认同。在现代性文化冲击传统文化秩序、破坏文化生态平衡的背景下,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相互交织,难以分割。雪漠的文化认同虽缘起于地方文化间的碰撞与交锋,但最终却与抵御现代性文化冲击密切相关。在文化认同的再发现和再确认中,雪漠生发出对西部乡村精神民俗的深刻书写,这既是对地方弱势文化生存权的维护,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这些民俗书写,雪漠试图展现西部乡村特有的精神世界,凸显其文化价值和独特性,不仅记录了一个濒临消逝的文化世界,更表达了对地方文化根基的深切认同和热爱。
注释:
[1]彭飞: 《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人民日报》2024年6月11日。
[2][3][6][9][12][13][16][20]雪漠:《大漠祭》,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第1页、第14页、第264—265页、第265页、第420—421页、第1页、第4页。
[4]雪漠:《文学朝圣(上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285页。
[5]雪漠:《前言后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版,第243页。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
(节选自2024年第4期《文艺论坛》杨皓喻的《论雪漠《大漠祭》中的精神民俗书写》)
来源:《文艺论坛》
作者:杨皓喻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