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评丨汤顺鑫:公共艺术的时代之美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汤顺鑫 编辑:施文 2024-03-22 10:55:31
时刻新闻
—分享—

公共艺术的时代之美

文丨汤顺鑫

“公共艺术”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国内后,民众对其概念的认知逐步经历了从“城市雕塑”到“美化公共空间的艺术”,再到“与公众互动的艺术”及“介入地方再造的艺术”的过程。时至当下,公共艺术正在走向民众的日常生活,“奋进新时代·共享新生活——㵘·漫·慢首届湖南公共艺术季”如期而至,其展览试图从四个单元探索艺术与新时代生活的共通、共融及共享之处,以寻求艺术与时代、社会及民众之间更为普遍和密切的联系。

公共艺术影射新时代美学形态

在公共艺术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技术与媒介的加速革新使万物互联,也使艺术的创作观念、表现形式、理论阐释等发生了颠覆性改变。

图片

在展览的“㵘迭代”技术迭代与材料转译单元,隋建国运用3D扫描打印技术在《无形之形1#》中展现对“肌理”的理解;郅敏运用磁力链接方式在《湘江翠峦》中展现对“湖湘节气”的理解;陈卓运用琉璃塑形技艺在《饰物研究——涟莲连1#》中展现对“莲蓬”的理解……他们呈现了艺术家对于迭代技术的熟练掌握与创新运用。而马得《湘水漫音》通过亚克力材料对“湘水”进行声化转译;冯羽《湖山》通过竹帘与松木材料对“竹子”进行形态转译;李洪波《花海》通过纸本材料对“武器”进行情感转译……在创作中赋予了传统材料新的生命与活力。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在技术迭代与材料转译所铺开的时代美学创作中,公共艺术家们需注重创作主体、创作工具与创作语言之间的主次关系,以创设出符合新时代美学的艺术形态。

公共艺术提升新时代的美学品质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美学得以兴起的时代背景,也使得公共艺术承载了发掘民众内心审美意识与精神渴望的使命。

图片

在展览的“漫介入”艺术科学与社会介入单元,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电子科技大学的师生作品以公共艺术为媒,疗愈与提振公众精神。唐勇《消融的城》用pvc水管、钢管与电视机搭建出了一座装置与影像叠加的虚幻之城;苏雅、彭玮雯《息壤》用救生船、AR动画等综合媒材创设了虚幻与真实交织的重组世界;田璐、郑莉娟、黄振宇《城》用舵机、单片机、LED等媒材再现人与城市的关系;段晓原、王佳瑶、刘捷、汪平洋、李建基、江岑玥、贺昀珠《I SEE》用不锈钢、电子显示屏、传感器等媒材描绘民众周边的现实与事态。

图片

在这些艺术与科技的有效结合中,公共艺术延展了空间广度、延伸了时间的纬度,使人产生坐拥时空天下的幻觉和无穷想象,将高等艺术教育成果带入社会现场的同时,实现美学品质的提升。

公共艺术激活新时代的美学交互

民众作为公共艺术的受众与核心,与作品的“交互”本质上是二者之间的“对话”。民众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融入于公共艺术作品中,与作品发生关联的同时,也使作品得以生发出独一无二的形态。

图片

在展览的“慢感知”寰宇生态与未来共创单元,徐冰综合了艺术、教育与环保的理念,将“人、资金、森林、城市”融为一体创设了《木林森计划:长沙》;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采用AR增强现实技术,邀请民众在《地球之声》中以万物的视角思考、关注与放眼现实世界;燕柏彤以沉浸式艺术作品《湖湘之水》展现了创作作品与民众的立体化交互;伍德《一个梦》融合科学实验元素与计算机技术,以灯光投影串联民众与培养皿流体画的互动;闻竹则在《一场雨》中通过计算机程序奏响了水与童声的协作曲。

图片

他们用艺术与科技建立起了“人与生态”的紧密互动,在美学交互中引导民众思考与探寻生态危机的应对之策。

公共艺术创设新时代美学空间

公共艺术的“社会性”决定了其因空间而生又反哺空间的艺术特性,具有展现所处空间的文化历史和身份特征的现实属性。

图片

展览中“流动的日常——㵘驿亭”四水联动公共项目以雨落大地、润泽湖湘为设计思路,在湘水、资水、沅水、澧水流经的重要城市分设由亚力克柱、金属、灯带及数字屏幕组成的“㵘驿亭”,通过网络空间呈现展览信息,以此成为集艺术、公共文化、社会话题、民众互动、媒体传播于一身的新的美学空间,在展示“四水四市”人文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同时,彰显湖湘文化基因的独特魅力。

图片

但需自省的是,公共艺术家们在创设新时代美学空间的过程中,除个人艺术张力与表达技巧的充分展现外,还应考虑民众的审美诉求,抵制媚俗,避免使新时代城市美学空间成为“废物空间”。

图片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社会公众与艺术发生的一种联结方式,既是一种艺术思维与观念,也是一种精神映照下的社会行为。首届湖南公共艺术季是一次以当代艺术为媒介,探索当代艺术本土化融合路径的大胆尝试,也即湖南在公共艺术上“努力散步几点星光去照耀和那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之举,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的桥梁作用。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文联”

湖南文联微信公众号.jpg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汤顺鑫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