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塑风尚,乐论育人心
——观肖舞音乐评论的艺术特征
文/王雪松、牛凯旋、朱诗旖
唐山师范学院2023年度协同提质计划对接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河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中小学课程思政融合研究》(D2023XTTZ026)和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河北地方戏曲剧种中的胡琴传承与保护研究》(HB22-2B018)阶段性成果。
摘要:音乐评论能够反观音乐生长的来路,为大众解惑、为作品抒怀,在文艺审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肖舞作为立足三湘的本土乐评人,始终笔耕不辍,紧跟时代,涉猎作品十分广泛,在关注本土音乐作品的同时放眼四方并兼顾社会价值和教育导向。其乐评风格亲民,破除了拗口、艰涩的文论理路,坚持独立品格而不随波逐流,文章中不乏金句和真句。本文试图通过其近期出版的乐论集来透视肖舞的评论特征,进而反哺于评论实践。
关键词:肖舞;音乐评论;文化传承;教育价值;地方文化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1]音乐不仅作为时间的艺术,更是一种心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音乐则具有了与人心灵沟通的能力,亦可以理解为一种感化(教育)的力量。音乐的育人作用往往融入人们的审美体验和理解之中,但音乐与人的互动,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名状的,因此则需要以文字作为音乐抽象性的具体表达,进而反哺于音乐审美。文字即话语,作为一种具象符号却与音乐等艺术语言并不完全耦合,而文字的意义却在于努力揭示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事物的本真。音乐评论在一定意义上讲囊括了所有阐释音乐的文字,其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文字表达,有利于受众对音乐的理解,同时也能使受众得到文学性的感化,然而文字的既定性却又削弱了受众对音乐的“想象”。或许,这就是音乐评论的意义所在——在文字中启迪、在文字中回想、在文字中发问,由此,也为音乐的表达增加了多种可能。
肖舞,作为湖南音乐评论领域的代表之一,坚守文字创作20余年,发表文章200余篇近100万字,其深刻且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透视音乐作品、关注音乐潮流、聚集时代气息。其善于借助音乐评论引领社会风尚,提升音乐价值,文字耐读、深入,在其众多的文字作品中能够看出他丰富的幕后功夫和艺术热情。2023年出版的《肖舞音乐评论选》则凝聚了其阶段性的评论精粹,彰显出了肖舞独到的文字力量和个人风采。
《肖舞音乐评论选》遴选了肖舞近八年来对音乐作品、音乐创作者以及音乐现象等撰写的68篇评论文章、25万言,入选2021年湖南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重点扶持项目,是该项目近十年以来入选出版的第一本音乐评论集。在此之前,作者已出版过3本音乐舞蹈评论集。该书立足湖湘大地、聚焦时代主题,深入剖析了音乐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不遗余力地推介经典作品和本土音乐,置于手中令人充满期待。肖舞的评论对象不拘一格,几乎涉猎了所有音乐品类,展现了作者对音乐独特的见解和有力的笔触,为探索新时代音乐评论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思路,对音乐研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细读该书,笔者有如下感慨:
一、文笔宽广,紧随时代。
该书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了对经典音乐作品的解读,也包括了对当代音乐的评价。该书以肖舞多年来的音乐评论文章为基础,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音乐领域。他不仅关注音乐作品的表面现象,更注重从音乐理论、历史背景、作曲家意图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为读者呈现了音乐的多样性。
该书涉足了多区域、多风格、多品类的音乐艺术形式,颇具品鉴风格。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歌曲《湘江飞出一首歌》《信仰》到歌剧《赖宁》《以青山的名义》《先生》及歌剧电影《白毛女》,再到组歌《秋收起义》《苗寨的故事》《天职》、交响音诗《三湘四水》以及网红歌曲《你莫走》等等,无论是从词作的审美意蕴、作曲的基本技法,还是音乐表演的多元内容,皆收笔下,张力十足。同时作者紧跟时代主题,聚焦当下本土创作,推崇正气之美,视野宏阔,境界高远,为湖南音乐撰写了丰富的评论文章。譬如对大型交响音诗《三湘四水》的剖析,从作品结构、词作规划,再到音乐本源揭示巨细;又如《<你莫走>等“网红歌曲”是怎样炼成的?》一文,紧跟短视频时代网红歌曲的出圈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不仅对音乐本体作了独特阐释,也在商业运作模式上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为高质量网红歌曲的出圈探寻了依循路径;再如对歌剧《先生》的评论,不仅在整体架构上进行宏观概括,也在细节创作上进行了详细解读,深挖了高校创演歌剧的优势和特色。这种多样性的文本剖析,使得本书不仅能够涵盖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也使得该书成为了音乐评论的经典范本。
二、破立兼具,褒贬结合。
金无足赤,“批评”作为一种品格,在评论语言中不仅要揭示优点,也要直面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呈现音乐文本的真实面目。在《肖舞音乐评论选》中不难看出其评论品格的独立精神,不随波逐流,体现了青年一代音乐评论家的锐气和敏觉。网络时代使得鱼龙混杂,加之短视频音乐的碎片化制作,导致了音乐作品完整性的消解,从而也打破了传统意义上音乐作品的“美”的概念。口水歌、快餐歌、媚俗歌等借助算法平台迅速裹挟大众眼球,肖舞认为我国已经迈入了一个“万歌飘扬”的时代,然而“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也应该正视。比如,他认为某些网络上的通俗歌曲将“小我”之情发挥到极致,而将“大我”之情抛至九霄云外,作者语言犀利,直言不讳。尽管这些歌曲在美学技巧的追求上值得称赞,但在情感内涵上却让人大跌眼镜。同时,他也对某些专业音乐团体盲目追求技术为先的晦涩音乐的风气提出建议。他认为“尽美矣,又尽善矣”的文艺作品应该得以推荐,但也应更加贴近受众。比如“四季如歌”系列原创歌曲,词曲精致优美,令人耳目一新,用优美旋律致力于凿穿作品与听众间的“隔离墙”,同时作者也指出作品存在音域较宽、音乐元素过于分散等不足。
肖舞注重树立音乐标杆,在湖湘大地深挖音乐典型,同时也直指音乐创作生态中的不足,敢破敢立,引领湖南音乐新风尚。如对“文琴之父”文正球的评论以其20多年来研发文琴的心路历程为切入点,阐述了文正球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不懈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和根植于民族自尊、文化自信的精神。[]再如对国家一级作曲、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尹晓星的作品评论,深入浅出地纵横了其丰富的艺术经历,也对其众多评论作品的写作特征进行综合性评述。此外,肖舞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当前音乐创作生态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出了“八大失衡现象”即:注重作曲技术而忽视艺术表达;注重作品奖项而忽略作品本身;注重作品创作而忽视艺评发展;注重作品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过度模仿而缺乏原创性;偏重制作而忽略原作本身;注重演唱忽略创作;注重形式美而忽略内容品质等问题。[2]
三、立足真实,深入文本。
音乐评论作为音乐的回路,往往需要脑力和脚力的开动,力求真实,深入文本,不能以文说文。肖舞在作品评论的同时还常常深入音乐人的研究,这则需要梳理多元信息,把握话语尺度并尽量做到客观实在。对人物的评论在学界显得尤为敏感,要秉承真实的原则实数不易。在历史回路中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转述者,正如伽达默尔所言的“效果历史”一样,历史的二重性决定着每个人的视角都存在片面,因此如何尽量做到深刻和全面,则是人物评论的重要一环。肖舞的策略则是将人物置于事件之中,以事喻人,用事实说话,进而避免情感因素的干扰。
譬如,对尹晓星在创办《中小学音乐报》的经历的记述,极为深刻。文章详细记述了尹晓星创办全国性中小学音乐报刊时的艰辛和坚韧,在众多非议中不遗余力、笃信前行。文章描写了该报在创办过程中曾得到吕骥、贺绿汀等老一辈音乐家的高度肯定,贺老还将《音乐教育问题》一文赐予了该报创刊号等历史细节。该文以史学风范全面地展露了《中小学音乐报》的诞生图景,填补了相关史料,为音乐史志研究做出了贡献。又如在对全国十大杰出乐器改革家文正球的撰述中,以历时性的笔触深入若干细节——从文老的出身到文琴的诞生再到文琴的影响和未来,细致入微、感人至深;再如,在评论作曲家胡令强时,以其在宁乡群文工作经历和母语创作的历程为对象,较为客观地勾画出了胡令强的艺术肖像。可想而知,这些相关事件如果没有作者的深挖细究恐难面众。此外,还对作曲家黎晓阳、邓东源、孟勇、杨天解、殷景阳、周小峰、刘乐权等,歌词作家金沙、肖正民、杨文国、胡述斌、李小军等,歌唱家(歌手)余开基、殷浩、张映龙、阿苗千千、袁筱璇等,演奏家王罗生、张音悦、蔡霞、赵娟等,教育家黄新平、黄学军等众多湖南杰出音乐人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活动、音乐实践等相关事例进行了评述,笔锋淳朴真切,既客观又全面。
四、心怀使命,评论育人。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自古便被赋予了育人功能。音乐育人既在于潜移默化的精神引领,也在于音乐文本的强大感召力。肖舞的音乐评论也聚焦于具有强大育人功能的音乐作品,将其赋予文字的力量,使其成为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极佳文本。如在评大型交响组歌《天职》时,作者对整部作品的教育意义进行了透彻剖析,将文本意义与社会意义有机结合,在纵横各章节的创作深意时,也深刻地揭示了“励志青春,国防有我”的宏大主题。如对每个章节的叙事结构、领唱与合唱的配合方式、旋律的细节特色以及歌词文本背后的故事等,都以极为契合的文字进行剖析,精巧地传递了作品深层次的情感意蕴与正能量思想,使作品极大地发挥出了社会教育的积极意义。
音乐作品所凸显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在一定层面也显现于一种乡土情结,对乡土文化的阐释和传承,也是音乐育人的重要内容。肖舞的评论对象则大部分为本土或者具有本土音乐风格的作品,诸如交响音诗《三湘四水》、交响组歌《秋收起义》、歌剧《先生》以及众多具有湘韵的原创歌曲,在对这些作品的评论中也展现出了肖舞的家国情怀和教育担当。如《三湘四水》,其作为一部大型音乐作品,可谓是恢宏巨制。该曲共分为四个篇章,每一章包含了多首作品,同时全曲也凝结了十多种“最湖南”的音乐素材。对这样的作品展开评论首先在体量上便显现出一种艰难,每首作品都有独特风格,在评论时又不可挂一漏万,必须能够精准捕捉其中特点实属不易。通读该文,如同畅游在湖南文化知识的海洋,从九嶷山古琴曲《潇湘水云》的解析到南岳朝香歌舞、湖南女书文化再到湖南花鼓戏等逐一覆盖,将整部作品的文化渊源揭示详尽,无疑把握住了该作品的根脉,为大众做出了最好的“湖南注解”。
再如对歌剧《先生》的评论,肖舞饱含教育情怀,彰显了《先生》本色。徐特立作为毛泽东主席的老师、长沙师范学院创始人,为其著书立传本身便具有重要意义,将歌剧所具有的具身性特征与故事文本结合又一次使历史站立了起来。肖舞的评论立足本体,映刻内涵,聚焦了该部歌剧的最大社会价值——呼吁优良教育传统的传承。文章首先将该剧的育人理念和现实意义进行阐述,随后在音乐结构、旋律等艺术元素的阐释中将湖南本土音乐的民族成分与该剧的情感意蕴相融合,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文化功力和育人情怀。
五、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评论的理路在于揭示本真,透视内核,在众多评论风格中,言简意赅的“微乐评”往往更受现代媒体的青睐,这也逐渐成为了肖舞音乐评论的品牌和符号。细观其微乐评作品,不乏真句和金句,乐评虽短却直指心灵,发人深思。如,针对当代音乐作品好大喜功的现象,他说:“歌曲的录音与演绎要适度,不要动不动就是大型交响乐伴奏、成百上千人的合唱,浪费资源,老百姓没有几个人听得了交响乐,要听也会去听专门的交响音乐会或合唱音乐会,而歌曲唯一的抓手是走心的旋律,否则一切都是徒劳。”[]再如,“没有传开或不能传唱的作品,即使获了大奖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3]又如,对“为艺做人”的微评,如,“从艺者首先应该是一个诚实的人”“文艺界从来就不缺优秀人才、不缺优秀的作品,缺的是人间正气,缺的是过硬人品。”这些文字直指音乐生态中的痛点和问题,毫不避讳。此外,还有对音乐评论写作的微评,如:“人云亦云,随声附和,逢场作戏,容易;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讨好的话亦容易;而,讲真话、讲真理、讲正气,很难;一针见血地提出批评意见,更难;几乎可以难到你没有朋友,难到你没有生存空间。”“评论看似就几句家常话,但要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提出建议,还真是件比较艰辛的事儿。”“无论什么时候,艺术需要的是独立的思考,独立的人格, 实事求是的态度,需要的是真知灼见。”[4]用简短、精辟甚至通俗的语言直抒胸臆,目的则是能够迅速产生文字效用。在“微”时代,这样的微评论显然更能得到众多网民群体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音乐生态乃至文艺生态的精神复归起到了积极作用。著名乐评人、《人民音乐》杂志原主编金兆钧先生读后感慨道:“音乐评论好写,写好不易。《肖舞音乐评论选》我粗读了一遍,特别推荐最后的‘微乐评’部分,很精彩!”
音乐评论在审美过程中被视作音乐所指的回归,有助于音乐抽象性的消解,化感性为理性,在一定意义上也提升了音乐作品的价值。人们常想在音乐发生中寻找痕迹,往往却无迹可寻,音乐评论告诉了受众音乐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发生,使其有迹可循。肖舞用文字语言将音乐敞亮、揭示和品味,用其独特的韵味使音乐“众乐”而非“独乐”。纵观《肖舞音乐评论选》,其展现了肖舞独特敏锐的评论风格、广泛的音乐涉猎和深入的文字功力,彰显了他对“好音乐”的执着,对湖湘大地以及这片土地所生长的音乐的热爱,为大众拭去了音乐的浮霾。他的评论既具有学术性又富有亲民性,既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又关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理性与感性兼具。金无足赤,如果该书能将评论作品分门别类,划纲录目,则会更加精美。然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在他洋洋洒洒的文字中流露出他对审美格局和文化生态的良苦用心,以文字为传声筒,为社会文化补充了新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田耀农.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述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03
[2]蒋河:立足湖湘 新锐表达[EB/OL].(2024-01-05) .https://k.sina.com.cn/article_3363163410_c875cd1202001jkg5.html.
[3]《孝经》转引自: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06
[4]肖舞.肖舞音乐评论选[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3.06.
注:该文首发自2024年2月25日湖南教育电视台“学习强国”号。
王雪松,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
牛凯旋,中国传媒大学在读硕士。
朱诗旖,河北师范大学教师。
来源:红网
作者:王雪松 牛凯旋 朱诗旖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646847/56/13622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