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评丨李科:敢问路在何方?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李科 编辑:施文 2024-01-18 16:17:11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

敢问路在何方?

——评电视剧《问苍茫》

文丨李科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探寻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正确的独立自主的光明之路,这一过程充满血泪,而且一度迷茫。电视剧《问苍茫》就是以此为背景,向观众呈现了1921年至1927年青年毛泽东在矢志不移地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逐渐从一名追随者成长为先行者、开拓者并探索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热血故事。本剧一经播出便霸屏网络,讨论度居高不下,以其独特的视角、生活化的叙事风格和平实的表现手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受好评。

图片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和担当。站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聆听历史的回音,我们会明显地感受到,尽管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一以贯之的,我们心中的热血和那份不灭的信仰却永恒不变。在混浊、破败、残酷的旧社会,敢问救国救民之路在何方?热映的电视剧《问苍茫》,用宏大又细腻的艺术创造,为新时代的青年呈现了铮亮的答案。

图片

举什么旗帜?革命先驱们逐鸿蒙、问太虚,开辟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大道。

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革命者面临的首要问题?《问苍茫》淋漓尽致地演出了中国式破题之策,它选取从中共一大到八七会议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通过演绎创办自修大学、成立中共湖南党支部、深入安源煤矿考察、发动工人运动、同国民党右派作斗争、研究农民问题、唤醒农民觉悟、建立武装提出“枪杆子出政权”等历史事件,成功地塑造了鲜活、生动、立体、饱满的青年毛泽东形象,展现了中共早期领导人艰难地探索真理、救国救民的过程,映照出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为了找到中国的出路,毛泽东同志“向大本大源处探讨”,在反复比较和鉴别中,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从此一生追寻,矢志不移……这正是电视剧《问苍茫》创作的主题。

图片

该剧故事情节的铺垫非常到位,叙述连贯,缝合紧密,而围绕主题而展开的数十段情节仍然呈现了起伏不定的波段。剧情艺术性很强,生活味也很浓,既有筋骨又有温度。俄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帮助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工作,但是他们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不无脱离实际的“瞎指挥”。毛泽东也是支持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但随着形势的变幻,合作变味后他强硬对抗的主张完全被湮没了。毛泽东对叔翁(何叔衡)说我为什么喜欢游泳?因为:只要摸透了水的脾气,可以省力,顺势而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在剧中的精彩对话,让观众真的相信了他们之间神交已久。李达与陈独秀闹掰,愤而离开党中央,但李达一直坚守马列,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风云如何变幻,他在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并且李达与毛泽东联系紧密,毛泽东从经济学的角度称他为“原始股东”,他们两人就中国革命的未来作过详细而深入的探讨,毛泽东就在这一次探讨中发出了屈子式的“天问”——中国的革命该由谁来主导?这些蕴含哲理的对话,不时撞击着观众的心灵。

图片

创什么社会?革命先驱们激情澎湃、热血当歌,开创普惠型的大同社会伟业。

创造何种社会是选择道路的目标,但这条路何其艰辛,没有非凡的毅力、没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胆气,是走不到的。本剧解构这一问题,没有大人物的说教,没有大口号大标语的宣传,有的只是润风化雨细无声的思想渗透、精神引导。《问苍茫》剧集的中前段,画面中尽现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以此为背景,故事中则充分地尽情地展现了毛泽东是如何去“问”、如何去“思”、如何去“干”的,从而层层揭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递进展示“问苍茫”这一过程的艰苦卓绝与柳暗花明。特别是有关涉及重要文章、理论争议、道路探索的场面、情节,能够化为艺术的展示与表达,产生了很好的剧情演绎与情感渲染。

图片

在北伐军的胜利进军中蒋介石暴露了反革命的本质,毛泽东则在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难题的破解之法。中国的佃农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佃农都要苦,毛泽东从1923年初就开始认真思考和研究农民问题,他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深刻认识和详细研究,以及解决农民问题的方法,从而奠定了以工农为基础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力量的基础。为避免说教,剧中言语用词寓意深刻、精辟出彩,将他们的激情、他们的热血展露无遗。如“手里除了真理,其余一无所有。”“自修大学培养的是像雄狮一样的新青年。”“不要以为那些军阀、资本家在睡大觉。”“有老鼠出没是好事,老鼠能存活的地方人也能活。”在上海,湖南老乡毛泽东、蔡和森、罗章龙三家一起住在三曾里的一栋楼里,对外称为“关捐行”,实则为中共中央局秘密机关所在地,毛泽东戏称该楼为“三户楼”,“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确实也是,剧中所见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湖南人在革命队伍里表现得非常亮眼,除了毛泽东,还有刘少奇、任弼时、蔡和森、李立三、向警予、林伯渠、陈赓、毛泽民、毛泽覃、何叔衡、杨开慧、夏明翰、李达、蒋先云、李维汉、恽代英、罗章龙、徐特立、毛泽建等一批热血沸腾的革命战士。而且本剧把这一群向往新生活、带领人民追求新生活的热血青年演得很动情,尤其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感情描写特别细腻。以往的影视剧中大多都是毛泽东睿智、果断的领导人形象,而本剧重笔描写了毛泽东温柔、体贴、浪漫的一面。当年的毛泽东与杨开慧也与现在的小两口一样,如:两人因怄气互不回信;杨开慧带着母亲和幼儿来到上海团聚时开始不理睬毛泽东继而马上变融洽的小情节;他们携手而行,争做“江海客”,就是开明、独立的新时代男女新青年的代表。

图片

建什么组织?革命先驱们百炼成钢、凤凰涅槃,创立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主心骨,但前路漫漫,路折且艰。本剧对中国人民中的一撮先进分子历尽千辛万苦创建中国共产党组织这一过程作了简略处理,但对中国共产党如何走上独立自主的革命道路,剖析深刻,而这正是本剧的主题。《问苍茫》塑造了毛泽东独特的革命品质和人格魅力,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洗经伐髓。毛泽东一度被边缘化,“四大”未出席,“五大”仅为中央候补委员,而且他的意见多次受冷遇,但是毛泽东从未放弃自己的主张,他主张党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重点关注农民问题,发动农民、武装农民,建立共产党自己的武装。这是一段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关键期,从依托工人阶级、到依附国民党、再到独立领导军队掌握枪杆子,是一段段的血泪历程。虽然这一话题是沉重的、沧桑的,但本剧以丰富的生活化细节植入其中,使宏大的主题轻松入脑入心。在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并不是天生的领袖,而是一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虽九死其犹未悔,不懈地探路、早行、开拓,率先探索和开辟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陈独秀、李大钊两位先驱是缔结中国共产党的元老,在普通人的认知中他们肯定是无比的高、大、上,但该剧中两人演得很有神采,尤其是陈独秀的形象跳脱、率真。这些满满的烟火气,视觉上、心理上离观众都很近。

图片

《问苍茫》场景宏阔,西方列强、民国政府、地方军阀、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工会农会等以不同角色、身份登场,利益诉求交织,但这一切均化为毛泽东和战友们成长、奋斗、探索、证道的背景与伴奏,革命先驱与敌对势力斗智斗勇、斗天斗地,在斗争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经过多年的实践,共产党人终于发现:面对敌人举起的屠刀,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要掌握我们的命运,只能靠我们自己。剧终前,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所做所为是真正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黎民百姓去开一个太平。”这也是对“问”的作答。

图片

细心制作成就了《问苍茫》的经典之路。

成就经典的核心是将历史的惊涛骇浪融入生活细节中呈现,让伟人成为“凡人”。该剧沿袭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湘江北去》《毛泽东》《中流击水》等片的强劲动能,而且思想更加精深、艺术更加精湛、制作更加精良,其无论是从主题立意、创作制作,还是从人物刻画、情感表达,都属上上之作。剧中对历史史实的把握与呈现、人物情感的体验与烘托,作了锐意创新,从而实现了源于历史高于历史的情景再现。

图片

在细微处见真章,该剧场景布置、服装搭配都十分考究。全剧涉及的几百个场景都按照历史照片进行了复制还原,如韶山故居、清水塘故居等主场景的搭建和陈设都还原了当年的场景。剧中的历史人物还原度很高,各色人物服装配置也非常贴切。

图片

该剧主题曲让人记忆深刻。开篇便用密集的鼓点、激烈的弦乐交织和若隐若现的人声合唱仿佛将听众拉回了那个英雄辈出的峥嵘岁月。而紧接着音乐情绪急转直下,低音旋律缓缓流出,似乎在诉说着旧时代的苦难,而后音乐情绪迅速上扬,在激情澎湃的旋律中仿佛看到一位又一位的革命志士在时代的浪潮中搏击,最后高昂嘹亮充满金属色彩的铜管响起,就像刺破黑云重重的闪电,又如照亮黎明的那一道光芒。

图片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百年前的年轻人与今天的年轻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苦苦追寻和探索的,就是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体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了国家的强大,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肩负起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推出这部电视剧可谓是正逢其时,将鼓舞着更多艺术家们去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创作出更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文联”

湖南文联微信公众号.jpg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李科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