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缅怀·理性审视·平静走出
——电影《姥姥的外孙》的生命叙事分析
文丨曹露浩
电影《姥姥的外孙》是以三代人与生命对话为叙事的哲思电影。聚焦一个生活在泰国的华裔家庭,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温情的亲情画卷。电影通过生命故事艺术化再现为观众再造了一个生命美梦,缅怀生命,通过三代群体成人化观照让现实中的每个人深省及审视生命,从而辩证阐释出生命的残酷特质,以实现平静走出的意识形态书写,旨在揭示影片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为观众理解家庭关系与生命意义提供新的视角。
感性缅怀:生命的故事性表达
当代美国著名制片人沙拉·孔兹洛夫在《叙事理论与电视》一文中认为,每一个叙述故事都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故事部分”,即“究竟发生了什么和对谁发生的”部分;再就是话语部分,即这个故事的讲述方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故事即成为叙事内容的核心部分。电影《姥姥的外孙》即围绕生命讲述家庭故事,导演通过阿安和姥姥的相处,串起整部电影的叙事,司空见惯却又能引发共鸣的生命故事唤起观众对生命的致敬。
影片讲述阿安与姥姥的故事,旨在用细腻的叙事唤起了观众内心深处的亲情记忆。姥姥拿出一本旧相册,与阿安一起翻看过去的照片,照片中的姥姥年轻美丽,阿安的母亲还是个小女孩。阿安和姥姥一起回到姥姥曾经生活过的小村庄,他们走过熟悉的街道,拜访了老邻居。在这个过程中,阿安了解到了姥姥年轻时的艰辛和奋斗,也感受到了姥姥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很多观众在观看电影时,都会想起自己的姥姥或者奶奶。那些曾经一起度过的时光,那些温暖的瞬间,都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电影中的姥姥和外孙之间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故事,更是无数家庭的故事。它让观众反思自己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珍惜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时光。
回忆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纽带,它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观众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力量,这些回忆成为了他们之间情感升温的催化剂,也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观众们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回忆起了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美好时光。
姥姥的离去让阿安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送别姥姥之际,车辆驶过了那些与姥姥一起走过的路,一家人在车上流泪,而阿安迎着风,沐浴着阳光,微微笑,镜头对阿安头发丝的拍摄,都充满力量,这是阿安与姥姥的告别,更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成长。
从发出照顾姥姥有没有钱的阿安,到戏谑照顾爷爷的阿梅;从无法适应给姥姥擦背,不能理解清明祭祀撒花,无法理解烧水和微波炉加热水的阿安,到最后阿安和阿梅开启护工生活,导演用一系列的细节,将生命叙事具象化,既有致敬生命的戏谑意味,又有成人的无奈之举。“米已成粥”“付出比得到更安心”,所有的叙事,都让“生命”这一主题,充满了故事性的表达,引人深思。
理性审视:生命的成人化考量
拉康说:“主体的历史是发展在一系列或多或少典型的理想认同之中的。这些认同代表了最纯粹的心理现象,因为它们在根本上是显示了意象的功能。”主体总是通过意象对“他者”进行认同,从而在他者镜像中直观自身,而电影媒介更是提供了集视听于一体的三维意象,催化观众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审视。电影《姥姥的外孙》即通过对种种人物意象的明显成人化倾向的叙述,使群体乃至整个人类群体正视生命的危机与困境,解决既存的矛盾与对立。
影片中,遗产争夺是一个重要的情节线索。阿安的到来引发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他亲戚们认为阿安是为了遗产而来,对他充满了敌意。遗产争夺的表象是对财富的争夺,但其实质是家庭关系的破裂和人性的扭曲。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亲人。
电影还深刻地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空巢老人、临终关怀等。影片中,姥姥独自生活在一个破旧的小屋里,身边没有亲人的陪伴。她的孤独和无助让人感到心疼。同时,影片也展现了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注不足。星期天坐在门口守望的姥姥,这一画面将社会问题的叙事,推向高潮。
面对这些社会问题,影片中的人物也展现了不同的态度和行动。阿安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后,逐渐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与担当。他开始关心姥姥的生活,为她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他也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为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他亲戚们在阿安的影响下,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渐改变了对姥姥的态度。影片通过这些人物的转变,呼吁观众们关注社会问题,承担起自己作为个体的责任与担当。
影片中的人物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后,都实现了自我成长和转变。阿安从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变成了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其他亲戚们也从冷漠自私变得关心他人。这些人物的成长与转变并非偶然,而是有着特定的叙事契机。例如,阿安的成长契机是姥姥的宽容和关爱,以及他在与姥姥相处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其他亲戚们的转变则是在阿安的影响下,以及面对姥姥的病情时所产生的愧疚和自责。这些成长与转变的叙事契机让观众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也传达给观众,在正确的引导下,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我成长和转变。
平静走出:生命的思辨性阐释
生命裹挟着闹剧与悲剧渐行渐远,生命的主角承受着危机与困境悄然离场,不管怎样,生命已然成为一段回忆。而“生命”也并非是叙事目的,而是一种叙事态度,以感性缅怀的方式把生命群像作为“他者”进行理性审视。
姥姥即将走到尽头的生命,这引发了人们对生死观的深刻思考。面对死亡,人们往往会感到恐惧和不安。阿安在得知姥姥的病情后,也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他害怕失去姥姥,害怕面对死亡的残酷。然而,当他告诉姥姥病情的时候,姥姥却表现得非常坦然。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但她并没有恐惧和绝望,而是选择平静地面对。甚至姥姥在面对好友阿玉的时候,两个人只是用“中招”,轻描淡写的来叙事死亡。
阿安在姥姥的影响下,继承了姥姥的善良、宽容和坚强等优秀品质。他将这些品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后代对先辈精神的继承,是家庭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影片的叙事中,一直在向观众输出的深刻价值。例如家里人给彩虹讲小时候的糗事,阿安睡觉时让姥姥唱摇篮曲等,都通过继承先辈的精神,后代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自己的家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先辈的精神也能够激励后代们不断前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家庭文化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它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影片中,姥姥的家庭文化通过她的言行举止传递给了阿安。阿安在继承姥姥家庭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己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对家庭文化进行了更新和发展。家庭文化的传递与更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需要后代们的积极参与和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地传递和更新,家庭文化才能保持活力,为家族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电影《姥姥的外孙》通过姥姥和外孙之间的故事,深刻地洞察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电影中的亲情故事和社会议题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会被电影中的人物情感所打动,也会对电影中的社会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观众在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和升华的同时,也在感性缅怀中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在理性审视中思考了生命的成人化考量,在平静走出中获得了对生命的思辨性阐释。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曹露浩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