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道理与功夫》
文 | 李云龙
知名学者张祥云教授的代表性著作《道理与功夫:人文教育学论纲》(下称《道理与功夫》),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22年5月正式出版。
而我今天才来说自己的阅读浅见,实在是失之于迟缓。当然,馥郁典藏,历久弥香,只有真正经受得住岁月沉淀的,才可能成为存世范本。我以为,数载细品,不仅愈益见出《道理与功夫》辞藻气韵的不同寻常,其自成格局的学理化系统阐述,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道理与功夫》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呢?
第一,它是一部以人文教育为根本宗旨,现实针对性与学术启示性都非常强的专著,祥云在本书《自序》中,对何谓“人文教育学”作了简要而精辟的说明:
本著之所谓“人文教育学”,包含两个层面的研究:一个层面是指“人文的教育”研究,一个层面是指“人文地教育”研究。换句话说,就是既研究人文知识、人文学科的教育问题,也研究教育本身的人文性问题。本著的“人文教育”一词,既包涵“人文的教育”,也包涵“人文地教育”。
正因为祥云为本书贯注了如此强大的动能,并加深了教育学的内涵,优化了教育学的基质,我们也许可以由是做进一步生发:之前的各类教育学,如果缺失了人文这一根性特质,则它更多的是近于过程性、功能性,是“属于世俗和此岸,表现一种现实生活的态度与指向,讲究功利性和实用性”;摆脱了纯粹功利性和功能性的《道理与功夫》,也就拥有了高等级智性和极温暖情感。
第二,它是一部和社会学家韦伯“理想类型”相契合的人文教育学专著,它描绘的是人的心灵图式,展示的是上升的价值追求,它用实践的铸炼和理论的推演,完成了历史经验的意义赋予,影响了人文教育学的结构更新,其学说,构筑了一种信仰——陈旧的或会完结,然而“陶土也许会消失,但里面的火焰不会”,像“火焰”一般的人文教育学理论,将永在。
过去的人推崇一本书主义,意思是一辈子能有一本书拿得出手,也就可以不留遗憾了。张祥云教授的《道理与功夫》,显然超越了“一本书主义”的量级设定。
它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一是开辟了理论新域,二是重建了哲学思维,三是转换了言说系统。这无疑是特别难能可贵的。
祥云自己非常谦虚,总讲这不值一提之类的话。但我想,他的真正成就,早就已经声名远播,即使不举这一部新著,仅他之前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高频度转载的许多雄文专论,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再次翻看祥云在老家发给我的照片(是他现场所摄),想到我曾说过的一些题外话,谨录于后:
祥云潜心于学问研究,深耕相关领域,勤谨端严,扎实求进,恰恰就是承续了客家传统。这是属于知识分子的别样的耕读传家。
凝神又看了几遍,每一次都深被吸引,于是絮絮叨叨再出言:
视界开阔,气象不凡。近观,远眺,各成风景。叶脉间的清露,空谷中的微云,以及和人内心互相拨动的岚烟,包括摒除了城市扰人繁嚣的乡村韵致,种种难以名状的奇妙的镜头切换,其中的光影跃动,色彩浓淡,朴素、悠远、宁馨、清明,不同层次,映入眼帘,品之再三,兴味无穷。这是自然和人文密码精细并用心的组合。
客家先祖,重耕读传家,我以为,至少应该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存身,手植禾稻,垦垡田间,斫路广野,不求有多少赀财,但求四时安稳;二是养心,清静履仁,结跏趺坐,专力学术,士林探勘即为安乐,经籍寻访便是富足。
外显谦抑,胸罗绮思;有傲骨,不屈身,藏远志,拒乞食。用族群古训规范行为,以圣贤绳准衡量精神。
一世笙歌丰饶,常年廪给(jǐ,第三声)无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为居芝兰之室,而能览万壑千岩,领优游之趣,夫复何求!
并可兼及孝悌忠信,这也是客家传统。
还是再回到《道理与功夫》。
我们曾在前面引过祥云在这部著作的序言中的两句话,这是对于整个持论的核心阐释,有必要重复强调:一个是人文的教育,一个是人文地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点。
还有,祥云用了如此心力,投入到教育学新路探寻当中,是特别难得的一种坚执和持守,既需要理论自觉,也需要精神韧性。他选择的是热门学科,而从社会响应度看,它又更像是冷门旁支,这就越是要求治学者能耐得住寂寞。他的相关选择,似乎显得如行蜀道,但又格外重要和可敬,因为更好地厘清教育学本原和要义,积极建立去伪存真且袪魅见魂的崭新认知,创造性构筑与此适配的学理化标线和基点铅垂,事涉千秋,影响深远。对于本民族的教育学发展和教育本身,《道理与功夫》都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文联”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李云龙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