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一庭为良友,诗书半榻是严师
——张家鸿评张瑞田《且慢》
文丨张家鸿
不足十万字的《且慢》虽不厚,读来却倍感厚重。在历史的某些角落里兜兜转转,在人生旅途上寻觅艺术之光与文学之魂,张瑞田可谓甘之如饴,收获颇丰。
300公里的行程,源于对浯溪摩崖石刻的情有独钟。从唐朝往后1300多年里,这里留下300多位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书法。这其中,元结作文、颜真卿书写的《大唐中兴颂》最令张瑞田心动。虽然临习它有年,但是看到刻石那一刻,心中泛起波澜的同时他还有点紧张。“能够理解,元结是我敬仰的诗人,颜真卿是我崇拜的书法家,在他们的文章和书法面前,自觉矮小。”让他崇敬的两位古人有共同的精神特质,即千载之后依然令人感佩的忠义。唯有高贵的人格,才能留下令后人一再品鉴、不断膜拜的精神财富。沈从文“芷江县警备队队长段君治贤墓志铭”十五字大篆,在张瑞田看来,“笔力沉雄,结字厚朴,古意盎然”。于《徐法绩神道碑》中,左宗棠的楷书碑帖“横线细、竖线粗,结构浑厚,气势凛然,筋骨血肉清晰可感”,取法自颜真卿。苏轼二赋真迹之轮廓、表情、韵致,“有岁月的宁静和生命的灵光,神秘也真实”。
在张瑞田引领下,我不断想象这些字的模样。也许网络可以寻得它们的面容,我却按捺住这份强烈的好奇,权且让作者的概括性文字引领我不断想象。想象不止,它们在我的心中荡开的涟漪就不会消失。历史是深邃的、浩渺的,艺术是无穷的、无际的,今人只取一瓢饮。取并饮,有一己之诉求。视张瑞田为导游,被他带领着行走四面八方、唐宋明清,并聆听他之心跳,是我此番阅读之私心。对作者来讲,这是他的采光之旅,采光化为己用,为自己散文、随笔、评论注入多元、宏大之气象,并幻化为自己书法作品中的精神源泉。与此同时,这还是他的自知之明,从混浊走向明亮的探寻之途。在张瑞田这里,“明”既是明了清楚,还是明亮通透。
与此同时,张瑞田笔下所写并不止于一面,而是有多元、多面之呈现。由书艺及人品,亦或书艺与人品兼而有之。简而言之,对笔下提及之人,他表达的多是一份赤诚之敬意。
作者对人间真情的珍视也着墨不少,让人身同感受。北宋赵梦得之侠肝义胆。苏轼贬谪海南儋州其间,他曾往开封、成都、许州等地,看望苏轼家人,带去苏轼的问候。这份真情,在车马极为不便、山海更加辽远宋朝,多金贵。于此,苏轼岂能无感?在海南的3年多时间里,这份友情护佑了苏轼,鼓励了苏轼,成为他贬谪岁月里的一道暖阳,经久不散。正因为此,《渡海帖》中的“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才引发千年慨叹。清末左宗棠的重情重义。徐法绩于5000多份“遗卷”中看到左宗棠之不凡的提携之恩,并未被左氏忘却。在他去世32年的时候,左宗棠来到陕西省泾阳县中张镇土门徐村,拜谒徐法绩之墓,执门生礼,并撰书“皇清诰授中议大夫太常寺少卿徐公神道碑铭”。生前可以感恩报恩固然可贵,身后感恩报恩更显别样师生情之可歌可泣。这块失而复得的碑,见证的正是这份珍贵的情谊。徐氏泉下有知,当无比欣慰。
这是珍惜情谊的古风的最好继承。他们没有陷入名利的泥沼里,他们没有忘恩负义,他们用合宜自我的方式传递一份感情。这份感情,与艺术之光一样,在历史的深巷中不会熄灭。
很显然,颜真卿、苏轼、邓尔恒、左宗棠、张裕钊、沈从文、周退密、林鹏等人的字,柳宗元、元结、韩愈、苏轼、邓尔恒、龙榆生、白描、莫言等人的文,以及他们作品背后的人品与文品,均是张瑞田行走大地时遇见过的风景、感知过的旋律。在展示风景的同时,张瑞田亦展示内心的精神特质。他们均参与过他的生命构成,无言却强劲地参与并塑造了他如今的性情。诚如作者所言:“喜欢思古、访碑,喜爱写字、读帖,这种精神倾向必然影响到写作。”他还说:“思古、访碑,思的是天下,访的是人心。”作品背后是人品,人品是作品之必然支撑。无人品则无作品,这句话未必人人认同,却是对张瑞田写这本书的最恰当的描述。
以书中《且慢》一文的标题作为书名是有深意的,它值得细细揣摩。循着张瑞田行走的足迹与思考的轨迹来看,且慢是暂时摈弃世俗喧嚣,遁入一己天地里;且慢还是寻访古迹,探寻古人内心奥秘;且慢更是保留一份热爱,在热爱中度过四季轮回。归根到底,且慢是不断回返内心,聆听自己心声,不让脚步与心灵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找到自己的节奏,活出自我的人生。
此书之趣味还在于两种字之并存。用毛笔写的,与印刷机制作的字,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温润、生动,后者规整、严肃;前者饱含个性,后者整齐划一;前者是心志的表露与心性的流淌,后者是学术的探讨和学养的展露。与此同时,字与文相映成趣。追溯书法艺术之奥秘并探寻其真谛,张瑞田有所寄托,并表达一己感怀。然而对读者来讲,终究是隔着的。把自己的书法作品置放于随笔之中,是融化阻隔、消除隔阂之举。“他的隶书倾向‘朴实’,在其隶书中,没有头重脚轻的结构颠倒,也不刻意营造一个字与一幅字的视觉冲突,沉稳中显露泰山之气。”这是赵晏彪的真知灼见,道出我不能言之语。借此,真切地表达我的喜爱之意。
我是书法的门外汉,却不怯于表达对张瑞田书法的喜欢。借他写白描文章《君子比德如玉》中对文人书法的观点,来壮我胆量。其书法中有个性有情感,有精神的担当,不是一己游戏之作。置于《二赋》一文之后的书法作品——“风月一庭为良友,诗书半榻是严师”尤为我喜爱,这是刚柔并济、宽严皆有之作。文如此,字亦如此。如果非要从书法作品中寻得一幅来传达《且慢》写作之缘起,非它莫属。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文联”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张瑞田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