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评丨汤顺鑫:跨越两千余年的东方美学浪漫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汤顺鑫 编辑:施文 2024-06-20 15:09:40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

跨越两千余年的东方美学浪漫

——记“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

文丨汤顺鑫

五十年前,马王堆汉墓的发现震惊世界,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五十年里,马王堆汉墓以不断焕新的形态呈现于世人面前。在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五十周年之际,湖南博物院与中国数字图书馆联合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Harvard FAS CAMLad)汪悦进教授团队推出“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利用前沿多媒体数字技术对马王堆汉代文化研究的全球性学术成果与资源进行生动阐释,在“时空”“阴阳”“生命”三个主题板块中直观呈现了马王堆汉墓的器物、图式及人文思想,使观者于展览中邂逅一场跨越两千余年的东方美学浪漫。

图片

穿越“时空”的器物对话

椁室作为收纳棺和随葬物品的特殊构造,既是墓葬主人的身份象征,也是社会阶级分化的产物,更是我们了解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媒介。步入展览的“时空”主题板块,一个将LED幕布以弦图模型布局吊装、镜面铺展于地面中心区域的多媒体影像空间映入观者眼帘,其巧妙地在东、西、南、北、中五个空间诠释马王堆汉墓的椁室和丰富文物。展览团队通过“筑”“器”“道”“境”四幕共计12分钟的数字影像,运用不同焦距、各异视角的画面,活现了马王堆汉墓四方四厢的椁室结构、多种多样的随葬器物、相因相生的天文数术及有本有源的简帛文字,辅以像素化器物、数术、简帛的数字影像转场衔接,引领观者一步步透过马王堆汉墓的椁室与宴饮用具、仆侍歌伎、乐器博具等器物了解西汉时期民众的物质世界与精神追求。其“时空”宛若一个观者与西汉民众关于时空想象与五行认知的“对话”场域,不仅凝聚了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思考和浪漫表达,更展示了展览团队对于古人生命观和宇宙观的深入探究与生动再现。

图片

透过“阴阳”的图式交流

“图式”即图像的视觉形式或类型。贡布里希在讨论再现艺术的心理机制时曾指出:“艺术家并非对自然直接模仿,而是依据已掌握的图式,在眼前的自然对象标准的矫正下画出所需要的物象。”可想而知,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与织物上装饰的云气图案即为西汉民众以再现艺术的创作心理实践而成,其所蕴含的“阴阳散聚”理念尽显无遗。在展览的“阴阳”主题板块中,展览团队在镜面空间中以竖式投影的方式,在16块吊装纱幕间串联影射马王堆汉墓阴阳两气离散、萌发、交缠与结晶等四幕数字影像。以黑底光纹图式影像展现将墓主与生者阴阳分隔的黑漆素棺,暗喻其生命的潜伏;以黑底玄色云气纹及仙人、神怪形象图式影像描绘天气与地气阴阳生机的黑地彩绘棺,暗喻着生命的复苏;以朱底五彩高山祥瑞图式影像对称性地描绘阴阳生灵的朱地彩绘漆棺,暗喻着生命的荣发;以黑底菱形勾连纹图式影像描绘阴阳结晶的贴羽毛锦饰内棺,暗喻着生命的羽化。四幕影像在图式流沙化的数字影像转场技术衔接中,其“阴阳”间无穷交织的云气图式不仅仅实现了马王堆汉墓与观者的跨时空交流联结,更是再现了古人对于生命由死入生、逐渐升华的壮阔想象与浪漫表达。

图片

漫入“生命”的沉浸感知

《礼记·檀弓下》曾记载:“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识之。”诚如古人对于丧葬习俗与制度方面的重视,使得作为一种招魂幡的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价值非凡。在展览的“生命”主题板块中,展览团队于LED球幕组成的场域中,采用裸眼3D、生成算法艺术与音声采集等前沿多媒体数字技术活现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上的纹样,在“幽冥”“祭祀”“合气”“登遐”四幕数字影像中,将观者带入生命转化飞升进程的艺术世界。沉浸观之,“幽冥”一幕展现了T形帛画底部所绘北冥黄泉世界巨鱼翻腾的影像,阴阳两气于寒境勃发使观者神摇目夺;“祭祀”一幕展现了人间祭祀仪式的影像,民众祝祷生命之重生使观者仰之弥高;“合气”一幕展现了墓主人飞升仙境的影像,交合腾飞之境使观者开雾睹天;“登遐”一幕展现了天界景象的影像,日月交辉、群鹤齐鸣的神灵之境使观者融归亘古。沉浸聆之,箜篌、编钟等汉代乐器声饰为背景音乐,欲以汉代民众古朴、寄情于音的艺术观念与观者产生联结。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成就下,观者沉浸感知帛画中所描绘的“由地入天”仪式,深刻感受生命蜕变与飞升的浪漫,一窥两千余年前中国早期的宇宙生命观。

图片

马王堆汉墓作为研究古人生命观和宇宙观极其珍贵的资料,其价值无庸赘述。该展览通过对其研究的全球性学术成果与资源的利用,以体现汉代“天人同构”观念为主线,梳理出“时空”“阴阳”与“生命”主题板块,在“虚实结合”中指引我们共同探索了两千余年前的汉代文化奥秘,充分呈现其马王堆汉墓凝聚的早期中国文明精髓和艺术成就。作为全国文博界单体投入最大的数字展览之一,其展览不仅践行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生动探索,更彰显了一个文明大国赓续文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与自信,其文明将似“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般传承与发展。

图片来源丨湖南博物院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文联”

湖南文联微信公众号.jpg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汤顺鑫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