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颂工业,光耀株洲
——读首届株洲全国工业诗歌征集活动采风作品
文丨陈文潭
“诗颂工业 光耀株洲”大型诗歌演诵会暨诗歌征文大赛颁奖仪式现场
今年5月,由中南大学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与株洲市文联,市文旅局合力打造的“诗颂工业,光耀株洲”全国工业诗歌征集活动拉开帷幕,王山、江湖海、姜念光、粱尔源、聂鑫森、刘起伦等诗人齐聚株洲,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
说起株洲与诗的缘份,由来已久。据资料介绍,历史上曾有3个皇帝为株洲写诗,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宋孝宗赵昚、明太祖朱元璋。从屈原到曹植,多少人诗颂炎帝。房玄龄、杜甫、骆宾王、孟浩然、黄庭坚、范成大、杨万里等,均为株洲写下诗篇。明朝李东阳及弟子,形成茶陵诗派,更是名留青史。进入新时期,诗刊社两次在株洲举办改稿会,一次组织诗人“青春回眸”,涌现出弘征、郑玲、聂鑫森、田章夫、罗子英等一大批诗人。
说到工业诗,中国古代比较少见。公元720年,孟浩然在《夜泊宣城界》里留下“火炽梅根冶,烟迷杨叶洲”的诗句。公元755年,李白写下《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宋人梅尧臣《铜坑》曰:“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生愁。”这些描述着对铸铁、炼铜及劳作者的生活场景。
往事越千年,挥毫写新篇。从本次采风创作的诗歌作品中可以看出四个特点。首先,诗人们穿越历史,将株洲作为新中国工业历史的窗口来观照,来定位。作家聂鑫森《株洲,中国工匠名城》从炎帝落笔,从智慧神农写到大国工匠,“火车拖来的城市/催生火车头的梦乡”。“刀光与焊火倾吐衷肠/管道与管道紧挽臂膀/齿轮与齿轮传动咬合”,工人出身的诗人尽情讴歌火的情怀,铁的肌理,钢的脊梁。诗人王山面对工友情不自禁:“你们就是硬质合金/和你们并肩而立/我愿”。
其次,诗人集中笔力,聚焦株洲工业的345个“第一”。粱尔源吟道:“轨道上的神力参孙/在一个洋务遗梦中孵出/满载十四亿双瞳孔的复兴号/爆发出22800千瓦功率的巨力”。“用株洲气质描绘的构想/不断牵引出一个时代/新的加速度。”面对劳动的蜂巢,思想的星辰,钢铁的词根,诗人姜念光唱道:“生长出制造名城的命运和历史/穿过时间的锦绣和斑斓的大地”,“把自己打开的时候/才能发现心中的所想与所思。”面对株洲钢铁直男,女诗人卜寸丹大写五个字《钢铁在歌唱》。张雄文感受《株洲的烟火气》,决心书写刻入共和国肌骨的史诗,奏响大国重器,中国动力的进行曲。
第三,诗人们深挖工业株洲的历史底蕴和现实景象,找到诗的契合点。诗人聂沛认为,株洲的乡愁与众不同。“我突然想去拥抱/那些攀援陡峭梦想的人们/把脚印深深/烙在时代恢宏的封面”。在刘起伦眼里,“力与力的挽手/美与美的拥抱”,充盈着发现的光芒,满载创造的奇迹与荣光,写下“被蔚蓝加冕的磅礴史诗”。为此,工人们“投入自己全部的肝胆,心胸和呼吸”。诗人们站在株洲写株洲,跳出工业写工人,感佩工人们的“进取与责任,担当与作为”。90后诗人蔡聪直书《株洲工业赋》:“革旧维新,纵横胆气三千丈/含英流耀,取次春风第一株”“蔽芾甘棠,怀召伯之遗德/葳蕤苦槠,咏朱子之长洲”“鼎峙江南,拥科研之重镇/技超天下,塑大国之匠工”。
第四,诗人们的作品,清新自然,发自肺腑,充满艺术的辩证法,饱含人生的哲理与思考。在欧阳斌笔下,诗思中交织着钢与铁、硬与软、冷与热、利与害等诸多元素,拟人化地赞美工人们“利他、忠诚、奉献”的品质,这才是株洲工业兴旺发达的动力所在。诗意与哲理在这里碰撞,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走进车间,为千万双机械臂而欣喜/离开车间,为握不到一双工人的手而忧伤”,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带来了诗人胡丘陵幸福的“烦恼”。诗人玉珍眼中的醴陵陶瓷能媲美星辰,在永恒的沉默中发出“优美的低音”,观照“心仪的瓷,灵魂的瓷”,能“真正靠近美”,从而实现认知自由与审美提升。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文联”
来源:湖南文联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