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故乡是来处,也是归途。首档地域名人归乡旅访节目《生我养我的地方》10月17日起、每周一至周四19:30在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播出。该节目邀请了10余位湘籍名人在远行多年之后,重访故乡旧地,重拾儿时记忆,踏上“寻根之旅”,并通过这些归乡游子的视角,来展示这些年故乡翻天覆地的巨变,来展示湖南各个城市不为人知的一面,来展示湖湘文化深厚的根基和底蕴。
周其凤与浏阳的一河诗画
文丨杨金
湖南卫视首档地域名人归乡旅访节目《生我养我的地方》第六期嘉宾邀请了浏阳籍的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校长周其凤先生。周其凤先生是研究型学者,曾获得过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这期节目延续之前几期的模式,镜头跟着主持人徐俐一起前往周其凤先生的出生地、生产劳作之地、入学地等,在周其凤先生与主持人、学生们的畅聊过程中,回顾周其凤先生的成才之路,感知浏阳人民的家国情怀,感受湖湘文化土壤的深厚底蕴。本期节目通过独特的镜头运用、讲究的声音效果、巧妙的叙事手法等,如涓涓流水般将以周其凤先生为代表的浏阳人民自强不息、敢为人先、敦厚善良的精神品质展示在大家面前,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寻根溯源,我们发现,周其凤先生重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浏阳悠久历史的沉淀、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鲜明地域风貌的滋养。
“自强不息”的精神来自浏阳深厚历史底蕴的沉淀
浏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从公元209年设县开始,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千百年来,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革命者都争做浏阳过客,在此留下了很多名人的足迹:一代鸿儒杜甫、张若虚、欧阳玄等在此留下名篇;大医圣孙思邈来浏结庐而居,著书炼丹;毛泽东、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浏阳播下革命火种……那是自强不息的湖湘风流赋予了浏阳丰富的内涵,留下了唐朝的石霜寺、宋朝的文庙等多处名胜古迹。
在《生我养我的地方》中,周其凤先生提及“58年前,为了读书,我赤着脚离开家乡”,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考上了北京大学,当年的他,一头挑着被窝、一头挑着箱子,赤着脚从浏阳足足走了两天两夜赶到长沙火车站坐车去北京。周其凤先生的行为难道不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完美诠释吗?
周其凤先生为什么当年能考上北京大学?说到底,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的身体力行。周其凤先生读高中的时候,因为家庭贫困凑不出学费,他提出申请退学时,胡国运校长极力劝阻他退学,并每年私人拿出30元供他完成学业。此事激发了周其凤先生“自强不息,生当锦绣”的斗志,在之后的学习中豁然顿悟,到了高三已经成为学校无人能够望其项背的学生。
“勇敢坚强”的精神是浏阳深沉文化魅力的熏陶
千年积淀,文脉如许。这里有能享受祭孔古乐的浏阳文庙,这里有能聆听“去留肝胆两昆仑”血性呐喊的谭嗣同故居,这里有能感受“心在人民、利归天下”赤子情怀的胡耀邦故居,这里有能重温“建政先河”的百年锦绶堂,这里还有能追寻“中国革命光辉起点”的文家市……这些精神火炬,融进了浏阳的每一寸土壤里,这是浏阳人民勇敢坚强的精神源头。
实际上,周其凤先生那种勇敢坚强的精神一直贯穿于他的人生经历中。节目中至少通过两件事情反映了他的这种精神。第一件事是“为母祝寿引非议”。2012年,周其凤先生母亲90大寿,他回老家给母亲祝寿的照片在网上传播。照片中,周其凤先生跪在老母膝前,母子相拥痛哭。周其凤先生给母亲祝寿的照片的网上传播后,引来了很多关注和争议,有网友感动,但有更多的网友质疑北大校长是在作秀。谈及这件事的时候,主持人徐俐问:“您当时看了什么感觉?”周其凤先生表示,当时有不愉快,但是事情很快就过去了。他觉得“人生有谁没有被误解过呢?”而后,他用“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即便是痛苦和不幸,也都诗意盎然”来总结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
第二件事情是到吉林大学“堵枪眼”。多年前,周其凤先生奉命北上担任新组建不久的吉林大学校长,当时的吉林大学矛盾重重,周校长对吉林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因此得罪了一些既得利益者。在吉林大学担任校长期间,周其凤先生甚至还遭遇过“死亡威胁”:周其凤先生在处理一起征地矛盾时,一个东北人对自己的补偿感觉不公,于是身上捆满炸弹找到他,并发出“不给解决(补偿问题)就(跟周其凤先生)同归于尽”的威胁。另外,在吉林大学担任校长期间,周其凤先生还敢于向陈规陋习开刀,他为了吉林大学的长远发展,积极调整了很多弊政,并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一口气摘掉45位考核不达标的博导帽子。可以想象,当时的周其凤先生是如何勇敢坚强,他对威胁不为所动,对困难迎难而上,将浏阳人骨子里的血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敦厚善良”的精神源自浏阳鲜明地域风貌的滋养
浏阳位于湘赣边界,境内的浏阳河有“阻洞庭连雪峰”之说。虽居湘东一隅,浏阳依旧有着“推窗放入大江来”的气概。
《诗˙郑风》云:浏其清矣,浏阳因水而来。碧波荡漾的浏阳河是浏阳的标志,一河两岸、九曲潆洄,浏阳风景如画。《道德经》也曰:上善若水。浏阳人民有着水一样的品性,他们淳朴厚道、勤劳善良。浏阳也因此有了官渡、沿溪、古港等因水而生的古镇,有了因水而兴的浏阳蒸菜、浏阳夏布、浏阳花炮……
“源头路远夹清溪,河底沙明净浊泥。江海狂澜尽东倒,却输浏水尚能西。”这是清末民初的浏阳人刘善泽在其诗作《浏水棹歌》中,对浏阳河“特立独行向西流”的称颂。
周其凤先生乐善好施,在浏阳一中以校长胡国运的名义设立了“胡国运奖教金”,在浏阳泮春中学以母亲吴美华的名义设立“吴美华奖教金”,以此来表彰学校教育教学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这是周其凤先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始终“特立独行”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表现,更是因水而美的高尚情操。
本期节目在周其凤先生新创作的《浏阳之歌》中结束,母校浏阳一中的孩子们用悠扬悦耳的歌声,唱出了周其凤先生对故乡的深情,唱出了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唱出了湖南人才济济、后继有人的美好憧憬。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杨金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