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
文/黄传会
75岁的孙家栋进入他一生中最忙碌、最操心的时期。
2004年3月,中国绕月工程正式启动,孙家栋被任命为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同年5月,他又担任北斗第二代导航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一肩挑着“北斗”,一肩挑着“探月”,“星星”与“月亮”紧密相伴。
常常上午开“北斗”会,下午又要研究“探月”事。孙家栋忙得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三月天,孩儿脸。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席卷京城,漫天沙尘,翻卷如浪,遮天蔽日。或许是为了慰藉一下京城百姓,一场春雨紧接而来,荡涤昨日的浮尘,洗去冬日的残迹,为万物披上一件缥缈的嫩绿纱衣。
清晨,李钢秘书接上孙家栋往机场赶,准备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车刚出机关大院,李钢的手机响了,电话是孙家栋夫人魏素萍打来的:“回来,你们掉头回来,忘带东西了。”
孙家栋说:“婆婆妈妈的,没忘带什么东西呀!”
车子重新开回家,魏素萍站在家门口,将手里的塑料袋交给李钢,“昨晚装箱子时,忘记把这双布鞋放里面了。”
七十多岁的人了,长年累月在外面奔波,一进家门,孙家栋常常累得连话都不愿多说。魏素萍心细,发现几次出差回来,老伴的双脚都有些浮肿,肯定是走路走多了累的。此后,每次出差前她帮老伴装箱子时,都要放一双布鞋。昨晚,孩子们回来,一热闹,居然把这件大事给忘了。
车子开上三环。
李钢将布鞋交给孙家栋:“孙老,赶紧换上布鞋吧,否则,阿姨会‘问罪’下来的。”
孙家栋说:“换没换布鞋,她怎能知道?”
李钢也开起了玩笑:“天上不是有北斗吗?”
孙老笑着说:“我们的北斗一号还不可能这么灵吧,下了车换也不晚,她不知道。”
说话间,李钢手机铃声又响了。魏素萍问:“李秘书,老头儿换上布鞋了吗?要是没换就在车上换了,下车时会舒服些。”
李钢连忙朝孙老使了个眼色:“……阿姨,已经换了,放心吧……”
孙家栋不紧不慢地说着:“天上还真有北斗盯着呢……”
连司机都禁不住“哈哈”笑了起来。
李钢说:“孙老,快了吧?咱们的北斗马上就这么灵了。”
孙家栋神色淡定:“想这么灵,大家还需加把劲儿!”
老伴的体贴,让孙家栋心头一热。他望着窗外,航天桥、紫竹桥、联想桥……一座座熟悉的建筑不断从眼前掠过。
然而,孙家栋心中想的却是北斗、北斗……
首都机场到了。
领完登机牌,李钢问孙家栋:“部长,您猜猜看,今年咱们已经去了几趟西昌?”
孙家栋想了想,说:“应该好多趟了,记不得多少趟了!”
李钢说:“告诉您,这是我们今年第六次西昌之行!”
孙家栋有些不敢相信:“六次,有这么多?”
“我也不相信啊。”
孙家栋开玩笑说:“我们为这趟航班,做了这么大的贡献,问问民航有什么奖品没有?”
孙家栋在前面走着,李钢拉着行李箱在后面跟着。蓦地,李钢发现,孙老的背已经微微有些佝偻了,步履也慢慢变得缓重了——不,这不可能!军人出身的孙老,头顶上的板寸永远是挺立的,腰板永远是笔直的,脚步永远是坚定的。李钢以为自己看错了,再定睛一看,孙老的背果然有些佝偻了,脚步显然放慢了。
李钢不由得心头一热,眼睛也有些发潮。他停住了步子,望着孙老的背影,感觉那背影既十分熟悉,又有些陌生。他觉得眼前仿佛有座大山在慢慢向前移动着……已过古稀之年,本该颐养天年了,有关领导曾经打过招呼,减少孙老出差的次数;不是重要会议,尽量不要打扰孙老。但每到关键时刻,孙老却总要亲力亲为。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孙家栋一直秉承着这样一种信念。
登机口到了。
孙家栋一转脸,发现李钢神色有些异常,问道:“李秘书,你怎么啦?”
李钢望着窗外,故意转移话题:“今天天气挺好的,航班肯定准时……”
此时,机场外霞光万道,周遭一片繁忙。
(节选自2023年第3期《创作》黄传会报告文学《巨人》)
黄传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委会委员,海军政治部创作室原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庄重文文学奖,第一、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第六、九、十三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等。多部作品在国外翻译出版。
来源:红网
作者:黄传会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646754/50/13161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