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道弯弯话谭谈
文/马珂
春暖花开的时节,湖南美术出版社社长黄啸给我寄来一本他们新近出版的《晚晴书屋》摄影集。集子装帧精美,书中以丰富的纪实摄影作品及文字,记录了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原主席谭谈耗时两年,在涟源老家为父老乡亲建立文化活动中心,让书香滋润故园的历程。
致电谭老聊起晚晴书屋,他笑称这是一件让自己最感到满意的事情。“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能为家乡创建起一座文化活动园地,也算以书香为礼,给父老乡亲们的一点回报。”电话那头,谭老言辞恳切。
熟悉谭谈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和文化扶贫的人。虽年近八旬,却心怀大爱,善果累累。
一
涟源市曹家村是谭谈的家乡。他出生时,深藏在大山褶皱里的村子闭塞落后,极度贫困。屋前的高山是洪界山,屋后的大山虽有个很美的名字,叫“花山岭”,却满山都是坚硬的石头。从石缝中长出的植物,也全是荆棘和荒草。不仅没有鲜花,就连小溪都不愿从山脚流过。开门见山,出门爬山,山道弯弯山道长,是从小植根于谭谈脑海深处的难忘记忆。
生存环境的艰苦,导致了谭谈家庭的极度贫困。儿时每到开学,母亲就要为一两块钱的学费发愁,常常出现学期结束还没交齐学费的情况。六年级时,班主任老师还没看到学习成绩优异的谭谈提出加入少先队的申请,要求他在思想上追求进步。在悉知他是因为拿不出红领巾所需的三角六分钱而迟迟不敢提出申请时,老师自掏腰包让他如愿系上了红领巾。老师的善举,在让谭谈深受感动的同时,也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善念的种子:长大后,也要像老师一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进入初中,家里实在无法承担起谭谈继续上学的费用,刚读完初中一年级的他只得辍学回家。十四五岁的年纪干不了重活,就去山外的一处道班帮忙锤铺路用的石子。1959年,本名谭达成的他决定离开山村外出闯荡,背上几件衣物步行到距家五十余里的连源钢铁厂求职。因尚未成年没被录用。后来他多报了年龄,才得以进入涟源一家县办铁厂做翻砂学徒工。第一次领到工资后,渴望读书的谭谈走进当地书店,欣喜地买回长篇小说《红旗谱》。从书本里,他发觉里面竟然还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那以后,每回领到工资必去书店,相继购买了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这些书把他领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也让他忍不住提笔写起了小说。
以谭谈为笔名公开发表作品,是在他参军进入部队之后。连队里的阅览室,成了他的快乐天地。一天他写了篇题为《听到故事之前》的短篇小说,悄悄投寄给了《解放军文艺》。两个多月后,杂志社刊发了这篇小说。当他看到自己手写的作品变成工工整整的铅印字体时,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首次公开发表作品的喜悦,坚定了谭谈的创作信心。他继续以谭谈的署名,相继在《解放军文艺》《收获》《儿童文学》《人民日报》等发表大量作品。
二
在谭谈家中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他身穿工装、头戴矿工帽的半身水墨画像。上面题写着“终身矿工”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谭老很喜欢这幅画像,说是触及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从部队专业,谭谈被分配到涟邵矿务局金竹山煤矿工作。他生命中的大事,基本上都在矿山发生。恋爱、结婚、生子,以及成就文学事业等,都与矿山密不可分。1979年,因创作成绩突出被调到《工人日报》湖南记者站的谭谈,回矿山探望妻儿时,听到一个心酸的故事:在某个煤矿,一位矿工因公殉职,其弟顶替进矿。嫂嫂嫁给弟弟后,弟弟最终也在矿井中遇难……
促使谭谈以矿山生活作为创作题材,是在他从《工人日报》调入《湖南日报》文艺部之后。某次他去涟邵矿务局采访,入住煤矿招待所时,遇见一位寡言少语却待人热情和善的年轻女服务员。负责接待谭谈的矿区办公室秘书告诉他,服务员是一位烈属,丈夫因公牺牲后她顶职进矿。有人多次给她介绍对象,她总不答应。逢年过节,她都带着孩子去看望公婆。
秘书的话深深触动了谭谈的内心。回到长沙,只要静下心来,一个个普普通通的矿工和他们妻子的形象就会在脑海闪现。他决定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反映矿工的生活和他们妻子身上所具有的中国传统美德。
对创作主题的反复提炼以及对创作素材的深度发掘,一部题为《山道弯弯》的中篇小说终于脱稿,发表在1981年第一期的《芙蓉》文学杂志上。作品见刊后,迅速引起巨大反响。一天,谭谈接到西安电影制片厂打来的电话,邀请他去制片厂将《山道弯弯》改编成电影剧本。影片公映后,不仅在国内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与喜爱,还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发行到十多个国家。上海电视台和甘肃电视台也将《山道弯弯》拍摄成电视连续剧搬上荧屏,一时间在国内掀起影视热潮。
《山道弯弯》的成功,让有过矿工经历的谭谈更加关注矿山生活。他一次次深入矿区与矿工对话,了解他们的工作和家庭。相继创作出版了反映矿山生活的长篇小说《风雨山中路》和《山野情》。两部作品在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同时,均获得了首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
从事文学创作以来,谭老已出版长篇小说《风雨山中路》《美仙湾》《山野情》《山女泪》《桥》,中短篇小说集《山雾散去》《采石场上》《男儿国里的公主》《光阴》,散文集《太阳城》《生命旅程》《山水相依》《献给母亲的爱》,报告文学集《搏击》《大山的倾诉》及12卷本《谭谈文集》,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等。从一名仅读到初一的翻砂学徒工,成为湖南当代文学的领军人物。
三
真、善、美是人们生活中所崇尚的道德品质,也是文学创作的价值原则。在谭老的作品中,始终把真、善、美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文如其人。生活中的谭老,本身就是一位求真、求善、务实的人。在与谭老的接触中,他的低调谦和、从容儒雅和各种善行一直为圈内人所称道。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谭谈信奉的人生准则。从小获得老师帮助且立志长大帮助他人的谭谈,在刻苦自学功成名就后不忘初心,尽心尽力回报社会,无私传递人间温暖。
早在部队时,他就将自己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小说稿酬寄回家乡,用于缓解生产队抗旱之急。1995年,当选为湖南省文联主席的谭谈多次向时任省委书记的王茂林建议,希望在长沙创建一处培训场所,作为培育文学作者的基地。在王茂林书记的关心和支持下,筹建资金和土地划拨迅速到位。
在毛泽东诞辰102周年前一天的12月25日,毛泽东文学院终于奠基动工。三年后的12月25日,坐落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之北,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毛泽东文学院落成。这座融江南园林和湖南民居风格为一体的特色建筑,承载起作家培训、文学交流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
1997年,在国家开展全国范围的乡村脱贫解困行动,组织八亿农民奔小康之际,兼任娄底地委副书记的谭谈与作家水运宪、蔡测海一道,历时三个月,走访了21个贫困县的108个贫困村。他们登门调查、村访户问,详细收集相关数据和真实资料,为省政府提供精准的扶贫依据。
在谭老的人生历程中,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早有“扶贫先扶智”,在乡村创建书屋,送书下乡的想法。1997年,谭老通过多方努力,在涟源市白马镇田心坪村建立起一座“作家爱心书屋”,汇集了4万多册图书。同时在涟源城区建立“作家爱心书屋中心馆”,内设“作家签名著作珍藏馆”。因有巴金、冰心、臧克家、王蒙等一批大家的签名著作而引起国家图书馆的注目,派专家到涟源考察。“作家爱心书屋中心馆”被评为全国市县一级图书馆。
除在涟源创建“作家爱心书屋”,谭老还分别在郴州市苏仙区三峡移民新村和双峰县荷叶镇曾国藩故居创建起两处“作家爱心书屋”,随后又在涟源、新化、新邵、双峰等地的十四所乡村中学创建“作家爱心书柜”,共筹集到图书十多万册。其中作家本人签名的著作就达一万余册。
2017年,年过七旬的谭老再次发力,与老家的亲人商议,捐出祖屋地基,并通过变卖家产等方式,捐资、筹资上百万元,在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下,历时两年,于故园曹家村创建起一座农民文化活动中心。中心由“晚晴书屋”“晚晴广场”和“晚晴诗湖”组成,建筑面积达2600平方米,是一座集阅读、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文化综合场所,堪称当地乡村振兴工程中文化振兴的一大亮点。
故园的乡亲们至今记得谭老在文化活动中心开放庆典上所说的话:在乡村创办书屋,让书香滋润乡村,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有校门的学校能学到知识,没有校门的学校一样可以学到知识,甚至可以学到更广泛的知识。学校学校,关键是“学”,而不是“校”。
谭老的善举,日渐改变着故园乡亲的生活方式,曹家村农民活动中心的建成开放,让宁静的小山村充满生机与活力。夜幕下,村民们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雨雪天,书屋里聚满读书的村民。氛围热烈而又温馨。
(刊于《湘江文艺》2022年第4期)
马珂,曾在北京任文化类报刊责任编辑、执行主编,后转行至湖南广播电视台从事电视工作。在《光明日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散文百家》《瞭望东方周刊》《湖南日报》等发表各类作品一百余万字,多篇散文被《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青年文摘》《海外文摘》《作家文摘》等选刊转载。参与创作、编著书籍和拍摄电视纪录片、影视剧多部。
来源:《湘江文艺》
作者:马珂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