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审美律令
——卢卫平《投票》赏析
文/聂茂 原柳
秋天,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名词,数千年来,中国人各自从自己独特的生存体验出发,对秋天进行了扶隐发微的书写,从《诗经》“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以抒乱离之苦,到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表闲适惬意,到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喻萧瑟悲愁,再到王国维“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以怀韶华易逝,诗人们无一不是将人生的喜怒哀乐投射入秋境之中,使本真的自然之秋变为“有我之境”,为自己的心绪找到了最天然、最隐秘也是最无可挑剔的界域。
如果说前人所作的此类诗篇是将秋天作为人类精神载体的开创与发展,那么当代诗人所要做的便是将这一优秀的抒情传统继承下来,加以创新,内化成自己的言语,卢卫平便是这样一位诗人。
例如,这首《投票》,从标题上看,很容易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宏大话语相关联。按照人们的常识或既有的经验,“投票”二字往往是跟选举联系在一起,跟民主、自由和权利等词汇呼应。但卢卫平剑走偏锋,虚晃一枪,他将大自然置于人格意识中,让大地上的一切生物按照大自然的审美律令优雅而秩序地“生活着”,这是诗人的大胆和高明之处,也是他的创新和可贵之处。
谁能说,大自然的天地万物就不能有自己的“投票”或选举,不能有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权利吗?
这首诗歌,从整体来看,诗人给出的意象线索十分明晰直白,即秋风、落叶、果实与稻谷,它们统一于诗歌的秋日氛围之中,与诗意产生密切联系,并且,诗人更多地通过内在逻辑与情感组织的建构传达出自己的心绪,而非佶屈聱牙的异质化表达,或是铺陈直叙地恣肆抒情。诗人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将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秋风与落叶都比作人,在它们的本体之上追加以人的动作与意识,它们排着队“向大地的票箱投票”,生动形象。“一阵阵风吹”“一片片落叶”与果实成熟、稻谷收割的秋日景象相得益彰,共同构筑成一种浓厚的秋意氛围,表明秋日时节已经开始,收获的行动正在进行,生命的气息扑面而来,使人所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勃勃生机,而非“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惨淡凛冽,直接呈现出一派乐观积极的景象。
紧接着,诗人“宣布”了投票的结果,秋风、落叶、果实、稻谷都赞成秋天的到来,但此处就蕴含着一个悖论,以上所述的所有景物均为秋天所特有,它们能够出现即说明秋天已经来到,而且是高调地、与它们一起来到人间,它们与秋天有着天然的联系,它们都是秋天的子弟,那么它们又怎么能够通过投票对秋天的到来发表意见呢?即使不赞成秋天的到来,秋天也不会真正因此缺席,那么投票的意义是什么呢?诗人在此处埋下悬念,留下巨大的内生延展空间,引发人的无限遐想。
何谓秋天?为何秋天的到来需要投票?存在主义告诉我们,虽然一切存在者皆因存在而存在,存在即它们的本来意义,但是它们一旦存在出来就成了凝固的现成所予物,存在自身便蔽而不显了,那么存在要想显现出来,大多是通过此在的存在而显现,是为本真状态。自然界中原本没有秋天的明确概念,只有四时代序的天然更替,故而,秋天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存在者,人对它做出划分,赋予它定义,将有落叶和稻谷丰收的时节称为秋天。在诗中,落叶、果实、稻谷都是秋天此在的存在之物,通过本己地显现自身来确定秋天的存在。但是,果实与稻谷是实际存在的,秋天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些子弟通过投票发表出的意见即:秋天是存在者,它是存在的,它通过我们证明它的存在!投票的意义便是对秋天存在的实际确认,这样,它的存在得以彰显,并以具象的方式展现给人们,将大自然的魅力充分散发。
诗歌的最后,诗人仍然将这些景物视为有灵的生物,给予它们人类感情的寄托。它们赞成秋天的到来,但反对“在我没收到母亲寄来的毛衣之前”就“气温骤降”,以第一人称表述“收到寄来的毛衣”,说明了诗人漂泊他乡的游子身份,“母亲”与诗人的许多诗作主题相合,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亲情的依恋,而母亲给儿子寄毛衣的举动则是联结亲情网络的一根纬线。这些秋日的景物欢欣鼓舞地迎接着生机之秋的到来,却不忍心一位游子在异乡因为秋凉而着风寒,它们始终明白人类精神深处最渴望、最难以割舍的便是那份亲情,亲情的温暖可以战胜一切。诗人从天地万物到人间亲情,从大我到小我,从物格到人格,处处彰显一种深沉,一种纯情与真诚。这里的秋风与落叶,带有明显的人文关怀,而这样的人文关怀恰是来自诗人的感情注入,是人类精神的观照与映射。
换言之,在诗人的笔下,秋天的一个个景观被拟人为善解人意的仁者,它们行使着各自的权利,包括选举与被选择,都有着应有的秩序、自由与彼此尊重,大自然以自己的审美律令,用落叶的方式选择冬天的到来。但同时,作为创作主体的“我”还不能投下自己珍贵的“选票”,因为母亲的“毛衣”还没有寄来,我无法温暖地过冬。所以,自然界按自然的律令,人类按人类的亲情,天地有序,人间有情,万物归位,各得其安。某种意义上,秋天是人为界定出的概念,亲情是人类精神的给养品,所以,秋天的景观最终扮演着人类精神寄托的载体,这样的角色设定虽然未免带有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倾向,但诗人的绝妙之处在于:大自然并未理会母亲的“毛衣”未到,“气温骤降”,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留下巨大的艺术空白让读者去品味与填补,其内含的思想哲思和精神力量,令人反省,余味无穷。
附卢卫平诗歌作品:
投票
一阵阵风吹
一片片落叶
排着队
向大地的票箱
投票
果实已成熟
稻谷已收割
它们赞成
秋天到来
它们反对
在我没收到
母亲寄来的毛衣之前
气温骤降
聂茂,东莞理工学院“杰出人才岗位”特聘教授,中南大学湖南红色文化创作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鉴定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鲁迅文学奖评委,湖南省小说学会副会长,首批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入选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5部,长篇文学评论《走向世界的中国新时期文学》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出版各类文学作品40余部,作品入选《小说月报》《读者》《诗选刊》、大学生与中学生教辅读物80多篇(次),曾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人民文学》散文大奖、全国报纸副刊金奖、湖南省新闻奖一等奖等。1999年出国留学,2004年被中南大学引进,由助教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学科带头人。在《文学评论》《人民日报》等发表论文130余篇,2018年推出7大卷、300余万字“中国经验与文学湘军发展研究”书系。学术专著《中国经验的文学表达》获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英文版在德国PETER LANG出版。2019年推出万行长诗《共和国英雄》,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21年推出5卷本、170余万字“21世纪都市文化跨学科研究书系”。
原柳,系中南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学生。
来源:红网
作者:聂茂 原柳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2022/07/29/11573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