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4月27日讯(记者 袁思蕾 胡邦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璜塘湾”。4月27日,在由长沙市文联、毛泽东文学院、中共宁乡市委宣传部主办的胡宇散文集《璜塘湾》研讨会上,这句话成为全场“金句”,唤醒了在场每个人关于“乡愁”的想象与追念。
长沙市委一级巡视员谭小平,毛泽东文学院管理处主任、湖南省作协副主席谢宗玉,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吴真文,长沙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谢胜文等出席会议,龚旭东、阎真、刘克邦、王涘海、易清华、晏杰雄、刘长华、刘哲等作家、评论家及各界文友、读者代表共约50余人参加。研讨会由湖南省作协副主席、长沙市文联主席汤素兰主持。
研讨会现场。
往事苏醒,呈现一个遥远而又清晰的故园
璜塘湾是一个地名,位于宁乡市横市镇合金村,是一个只有三四十户居民的普通屋场。在这里出生成长的胡宇,在人到中年后,“某一天,小时候熟视无睹的人物、风景和往事,在脑子里突然苏醒过来”,于是,便将它们“流淌到键盘上”。
胡宇散文集《璜塘湾》于2021年12月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0万字,分“风物”“旧事”“故人”三辑。书中主要着笔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南乡间的人情百态,呈现了一个遥远而又清晰的故园。
胡宇散文集《璜塘湾》。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胡宇以细腻的心思,清澈的文笔,充沛的感情,手术刀样精准,深刻解剖了湘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屋场璜塘湾,风土、人情、民俗、掌故、乃至一草一木,都在笔下生动涌现,堪称一部湘中农村的百科全书。
乡味浓郁,可谓《呼兰河传》的当代版、南方版与微型版
《璜塘湾》最动人的地方,就是“乡味”浓郁。
汤素兰认为,在《璜塘湾》中“细腻亲情的感怀,田园诗意的乡愁,时光流逝的忧伤,构建了一个超然的灵魂栖息地”。
文学评论家、中南大学教授晏杰雄认为,该书是以女儿情态对故乡立传,可以讲是《呼兰河传》的当代版、南方版与微型版。
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南大学教授阎真认为,胡宇的散文很感性,但是很有历史的意味,“《璜塘湾》以点点滴滴的童年记忆,融合成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图画。”光看一个个土味浓郁的名字如“万山猫公”“劲皮蛋”“朝氏粒”“罗三叫”“青蒿皮”“细满脚鱼”,就仿佛看到一群熟识的村民活灵活现地走过来。
湖南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刘克邦则说,《璜塘湾》是作者启动人性追忆、追溯故土原本、贴近乡村山水、民俗与人文的好散文文本。
乡村缩影,启发读者关于乡村未来的思考
《璜塘湾》用深沉的感情,寄寓了对乡村发展未来的思考。
谭小平认为,该书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丑中见美,既是宁乡乡村的缩影,也是湖南乡村的缩影,更是中国乡村的缩影,文本中蕴含着值得反复咀嚼的辩证法。
长沙市文联副主席、长沙市作协主席唐樱认为,胡宇的文章让人感觉很温暖、很动人,桩桩件件平凡的小事,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读起来很轻松自在,她的文章就像是穿越时空的向导,带着大家在璜塘湾的田垄和山丘上蹦蹦跳跳。
生态文学作家肖辉跃谈到,在越来越现代化、城市化的今天,“乡村未来”将走向何方?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村庄的未来?这是留给璜塘湾的一个思考题,也是留给千千万万个村庄的思考题。
有味好读,轻阅读时代的文学语言探索
《璜塘湾》是好读的散文文本,是轻阅读时代的文学语言成功探索。
谢宗玉认为,胡宇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文字里有一股泼辣劲,抒情叙事论理简洁有力、逻辑分明、条理清晰,让人容易进入情境氛围,容易被她的故事吸引。
湖南省作协副主席龚旭东认为,胡宇的散文是见性情的,从叙事来看,有的地方,曲折有致,有的地方,言此及彼,叙事绕着走,很有味道,这种叙事方式,显示了很高的文学天分。
湖南大学教授刘长华认为,从语言维度来说,这本书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在于它的短句子、短段落;另一点是方言神韵上场,作者在拿捏湘中方言开放性和封闭性的尺度很到位;还有就是言语新创的灵性与机智,善于化用,亦庄亦谐,颇现机锋。
湖南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王涘海认为,胡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再现璜塘湾的民情风俗、世态人生,彰显了真善美的追求,折射了时代社会的变化、发展及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文笔流畅洒脱,作品充满温情和诗意,有如一股清泉从心灵深处缓缓流过。
胡宇简介
胡宇,现任宁乡市政协副主席、宁乡市文联主席,湖南省作协会员,此前曾出版散文集《酿雪煮酒》和笔记体亲子书《当妈是门艺术活》。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胡邦建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2022/04/27/11170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