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艺论坛丨程明璐:唱响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的“天籁之音”

来源:《文艺论坛》 编辑:陈雅如 2022-04-02 10:51:46
时刻新闻
—分享—

文艺论坛(原创).jpg

pexels-valeria-boltneva-617967.jpg

唱响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的“天籁之音”

——评新民歌专辑《一路飘香》

文/程明璐

摘 要:文章主要从艺术的取材角度、丰满的作品形象、多样的创新探索、以小见大的表现策略,以及文旅融合发展的创作价值、文艺扶志又扶智的功能作用等方面分析探讨《一路飘香》原创音乐专辑,进而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文艺志愿者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努力践行文艺扶贫,展现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的艺术特征与当代价值。

关键词:《一路飘香》;文艺创作;脱贫攻坚;艺术特征;功能作用

《一路飘香》是由湖南省文联出品、中国文联音像出版公司出版的一部原创音乐专辑。专辑由12首原创音乐MV组成,是湖南省文联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谭伟平教授为策划者和专辑主要作词者。他对艺术充满了热情,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艺术创作的灵感,既是一名纯粹的文艺创作者,更是一位成功的跨界文化学者。近年来他主要从事歌曲创作与影视策划,《一路飘香》为其发轫之作,专辑中的《一路飘香》《采茶姑娘》《倾听花开》《你有美我有梦》《烟雨黔诚》《红山爱海》《梦幻家园》均为谭伟平教授作词。

自2018年以来,创作团队从最开始的采风,深入花垣、古丈、泸溪、桑植、武陵源、麻阳、沅陵、新晃等地,广泛搜集民歌素材。在搜集创作过程中,团队成员注重团队合作,词曲作者、歌手一同深入体验生活,相互探讨切磋,倾听群众心声、寻找创作灵感。后期影视化的MV制作,处处精心,实现了民族文化资源声画结合的进一步挖掘与传达。歌曲内容取材于怀化、湘西自治州、张家界等市州的山水之美及故园乡情,将当地地域文化特色与侗族、苗族、瑶族等民族风情融合,既保留了民族歌曲的传统元素、又吸收了现代音乐的时尚元素,歌词生动形象、清新质朴,曲调明快活泼、优美动人。整体呈现质朴大气、清新俏丽、灵动自然的艺术意境,是脍炙人口的新时代颂歌。

一、独特的艺术特征

(一)湘西民歌的取材角度

湘西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自然神灵、花鸟虫兽、郁郁丛林、山川河流,也有神话故事、民族历史、社会文化、伦理道德,因此,也形成了湘西民歌各种题材传统的释义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湘西民歌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汲取更多与时俱进的元素,以求赋予湘西民歌新的时代意义。

《一路飘香》从新时代的内涵出发,取材以湘西风景民俗新风为主,立足于大湘西的热土,旨在打造“一县一品”,创作出只属于每个地方的歌曲,紧紧地围绕着湘西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精神及民俗风采。紧紧围绕“湘西情”这一主旨,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新风景观,挖掘湘西地区较为小众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小见大,以“景”抒情、用湘西丰盈的物产、独特的自然奇观结合别具一格的区域文化、创作出生动形象、经典的艺术作品,例如歌曲《多想你》取材自沅陵县一个不为人知的小乡村借母溪,这里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还拥有着古老而神秘的历史文化——狃花文化,它是人类典妻制度的唯一文化遗存,在借母溪内不仅有很多狃花文化的实物保存,如狃花桥、狃花垭、狃花神树、娘娘岗等,现今还保留了最后一位“狃子客”,最后一部“狃花经”。《多想你》正是取材自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资源,采用经典的艺术方式将“狃花文化”向世人传颂,展现“狃花女人”的传奇故事。

(二)特色化的语言风格

《一路飘香》在结构上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较为明显的是各种韵、格律的设计都有严格的音节或字数限制,在朗读歌唱时能够产生形式美感。特别是韵的使用可以帮助形成歌曲的节奏和音律感。以《风采中华》《烟雨黔城》为例:

织出千丝万缕的缠绵 (mián)

染出三生三世的爱恋 (liàn)

是灵动的诗篇 (piān)

是无声的经典 (diǎn)

烟雨黔城唐风明巷(xiàng)

烟雨黔城诗意飘香(xiāng)

你有古老的沧桑(sāng)

你有青春的飞扬(yáng)

韵的最大功用是把涣散的声音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朗朗上口带有节奏感,一个个字词宛如大珠小珠串联在了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具有了音乐美感。

《一路飘香》中情歌的结构功能不仅体现在声韵之中,句子的字数、句数也具有严格的要求,与其他民歌有显著的不同。例如其中奇句是指:单句字数、单组句数、歌谣组数均为奇数。一般为一句七字,三句一组,三个组构成一首歌。如《一路飘香》中的《采茶姑娘》:

天上那个云飘飘

地上那个绿迢迢

碣滩姑娘采茶忙

挽着春光来采茶

片片叶儿细细捏

满眼青翠绕身腰

百里茶园绿似海

桃花美景眼前撩

杯底日月赛神仙

壶中乾坤任逍遥

而偶句相对于奇句来说,每句字数不变,但一般是由多组句子构成,每一组句子包含两句或者四句。四组一歌的偶句又叫“四个头”,就像《你有美我有梦》中的一样:

藏起你的美丽

蒙住你的惊艳

亿万年的回眸

将我心儿震撼

挽住你的白云

飞上你的蓝天

俯瞰你的翠绿

沉醉你的奇艳

骑上我的快马

挥动我的彩鞭

千百次的梦见

把你绵绵思念

留住你的梦境

痴迷你的画苑

钟情你的美颜

眷恋你的仙山

《一路飘香》中情歌的声韵和排句组成是一大特色,独特的结构不仅让歌曲拥有了节奏感和音乐美感,更将情感诉诸于感性审美层面,更好地将作词者与湘西地区情感的相统一表现了出来。

在《一路飘香》专辑中也使用了语气词来勾勒出更加动人的景象,比如《一路飘香》中每段最后的“啊咿呀咿吔”就表现了劳动人民在金秋收获的喜悦心情。在艺术上,口语化的表达更写实,既能让人感受到作品描绘的意象,也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接受和喜爱。同时语气词的使用使歌曲衔接得更加紧密,如《红山爱海》中“哦咿吔、红石林、红石林”几个语气词让整个歌曲衔接得更加流畅,音乐的整体性也更上一个台阶。歌曲中的语气词可以使歌曲的风格更加鲜明,湖南少数民族特色更加突出。

(三)多样的创新探索

湘西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神秘而古老的文化艺术酿造着湘西的神韵浪漫。湘西民歌种类纷繁,各种唱腔、音韵、乐器、演唱技巧等独具特色,孕育出像宋祖英、阿朵这样的歌唱家,将湘西民歌的魅力展现于世。《马桑树儿搭灯台》《棒棒儿锤在岩头上》《好郎好姐不用媒》《冷水泡茶慢慢浓》等歌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路飘香》原创音乐专辑从创作、制作等环节体现了“新民歌”创新的探索。专辑中的歌曲在歌词创作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民族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减少了方言的运用,增强了歌词的大众性与时代性,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在作曲、编曲上,选择了更具普世化审美品位的元素,以清新流畅见长,规整了节奏性,便于公众记忆和传唱。配乐方面多运用流行乐中的电声乐器,一方面可以增强民族唱法的气势,同时又兼具流行音乐的随性灵动。就像《多想你》《倾听花开》《你有美,我有梦》等歌曲,在歌词和配乐方面充分体现民俗文化的同时,加入流行音乐的唱法,实现民族与流行的结合,旋律动听且优美。

“新民歌”中,“新”的表现不仅仅在于演唱和编曲的创新,更在于其内涵的时代变迁。就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的:“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传统民歌的出现源自农耕社会,其旋律音调、调式调性、歌词组织以及文化内涵均与当时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新民歌”是现代科技与当代文化思潮结合下的产物。所以,《一路飘香》音乐专辑在对“新民歌”进行创新探索之时,力求再创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新风貌、展现时代新风尚。例如《烟雨黔城》一歌,将昔日的古镇与现在的古镇形成对比,展现出古镇历史的沧桑、民族记忆的同时又展现了当下古镇的新风貌,现代化的建筑、商业化的气息、经济融合的发展状况,为这座古镇增添了许多现代的活力。

《一路飘香》专辑在创新探索中以体现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代人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为创作出发点,增添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使民歌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得以发扬光大。

(四)以小见大的表现策略

 《一路飘香》原创音乐专辑的文艺创作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音乐作品,其表现手法上尤其注重文本内容影视化的表达和传播意义,专辑中12首原创歌曲的MV制作一律采用高清4K的规格,视频的高画质不仅保证了画面的美感,同时也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损耗;其次,是视听语言的丰富性,视频中运用了丰富的景别、镜头和场面调度的变化,比如《烟雨黔城》中多次运用航拍画面展现出错落别致的古镇,又运用近景和特写来描写古镇中的角落与建筑,运动镜头跟随视频中女主角穿行于古巷深幽;多层次视听语言的表达增添了整个视频的层次感和观赏性。

最后,是以小见大的叙事角度,“一县一品”的歌曲不是宏大叙事切入,而是通过小风景小情绪小人物等来表达情意,感染动人。例如《采茶姑娘》《一路飘香》等歌曲以展现原生态、小人物、生活日常为主,通过深化生活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描写风土人情。《红山爱海》《长河之恋》通过对爱情的描写,刻画深情中的人物,看似是对爱情的歌颂,实则是借用爱情的喻体,来展示一方山水人情。专辑所有歌曲对应的MV均取材于实景实地,视频中的风光、民俗、人文等都是对当地特色的一种解读。通过这种影视化的表达,从歌曲本身和视频中实现了对于当地民族文化内涵的诠释,又借助视频传播学的方式来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理念。

二、丰满的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生命力的所在,《一路飘香》专辑中的艺术形象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湘西的魅力山川、殷勤的劳动人民、古老的城墙遗迹、纯真至善的爱情等,通过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将整个大湘西的独特魅力尽现于世。

(一)劳动者的形象

《一路飘香》这首歌描写了麻阳水果丰产的盛况和人民的喜悦,歌颂了殷勤的劳动人民。歌词中“走过的山路三千三,比不上这里的芬芳长相伴”赞美麻阳此地瓜果飘香,“香在无边葡萄岭”“香了金黄橘子山”一幅幅金黄瓜果丰收的画卷映入眼帘:阿哥阿妹们在果园里嬉戏,人们一路歌唱一路跳舞。就像歌中唱的那样:“香醉阿妹香醉阿妹的梦里边,香甜阿哥香甜阿哥的心尖尖。”丰收的季节,空气中都充满着甜甜的味道。正是因为这方水土孕育出勤劳而质朴的人们,她们用汗水耕耘,为家乡创造了经济收入。在新时代下,科技尽管再发达,也离不开人的本质,劳动者是时代歌颂的榜样,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风采中华》则是赞美传统织染刺绣艺术和工匠守艺人,尤其是在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琳琅满目、华丽而盛大,苗绣、湘绣等成为刺绣艺术中的佼佼者。《风采中华》词曲中都透露着一种精致和典雅的美,“青底白边,五色斑斓”“古巷深幽,青花璀璨”,体现出织染工艺的精湛,色彩艳丽,漂亮至极,而它的唱曲更是唱出了“羽衣霓裳,飘逸翩跹”的灵动。就像歌曲中赞美的湘女“染出三生三世的爱恋,织出千娇百媚的人间”,传统的民族文化正是在她们的坚守和付出中得到了继承与新生。时代离不开劳动者,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更离不开劳动者,正是那些为传统文化和工艺苦苦坚守的工匠艺人,守住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希望。劳动是财富,勤劳是新时代人更应该要继承的优良品质,文艺歌颂劳动者的形象,是对人民现实生活的鼓舞、是文艺扶贫的力量。

(二)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

爱情是个永恒的题材,然而在苗族、汉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合的湘西楚地会孕育出怎样的爱情? 自古以来,湘西人的血液中都流淌着少数民族的审美认知,在男女的性爱、交往、婚姻、女性贞节观等方面保持着较为自由和开放的态度。沈从文笔下翠翠和天保、傩送的爱情故事正是土家儿女们用真情向我们昭示着“爱情”的至高无上。爱情作为人类最原始的情感本能,是一个民族性情的体现。《长河之恋》就是描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恋,歌曲采用了男女对唱的形式,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在爱情中相拥的恋人。歌词描写了女子和男子的一见钟情,一唱一答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爱情来临的心动。

女:明明是初相遇,恰似久别重逢。

走过千山,越过万水

你来到了,我生命中。

男:人潮人海中,初见你的笑容

月光之下,一眼惊鸿

只愿相伴,山水长风。

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相互的一往情深,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不由得让我们为此而感动。歌声里有“你是我的长河”“你是我的水波”“岁月一年一年流过,流传千年的传说”。他们对爱情的誓言和真情像长河一样涓流不止,像千年的传说一样永不消逝。歌曲让我们感受到土家儿女的深情,向我们展示了这方水土的人情滋味,凸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三)一方水土的女性形象

自小便生长在大山里的湘西女性,都有着极其典型且鲜明的性格特征,她们不管是对人还是对物,常常会赋予其很浓厚的感情色彩,那就是敢爱敢恨。在平时的生产与生活中,湘西女性十分吃苦耐劳,她们可以和男子一样插秧打谷、劈柴担水,无所不能。劳作之余,她们也有似水柔情的一面,在田间地头嬉戏,在溪水河畔游水、歌唱。《采茶姑娘》一歌,描写的是沅陵碣滩的采茶姑娘,从“天上那个云飘飘,地上那个绿迢迢,碣滩姑娘采茶忙哎,哟喂哟嗬,声声好妖娆”可以看出采茶姑娘的勤劳。山雾淼淼、露水晶莹的清晨时刻,茶园里的姑娘们就已经忙得热闹了。她们“挽着春光来采茶哎,一路歌来,一路跳哎”,活泼天真纯朴的采茶姑娘能歌善舞、勤劳质朴。“片片叶儿细细捏,满眼青翠绕身腰”一句从细节处描写采茶姑娘心思细致、做事认真,这满眼青翠的茶园与采茶姑娘娇嫩的气质融为一体,凸显出少数民族女儿独特的风情。《倾听花开》一歌写的是千年浦市古镇里的女子,正如歌词所说:“一样的山,一样的水,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美。”浦市古镇女子身上具有不一样的美,作者将其比作“花开的女子”,她们有含苞待放的羞答,又有绽放时的袅娜,细腻而典雅的气质就如这古巷一样曲径深幽,让人如沐春风。那悠扬又婉转的歌喉,那柔情似水的对唱,都能够显示湘西女性的聪颖和智慧。她们的歌声将湘西女性的美好传遍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贵客踏歌而来!

(四)“狃花女”的母亲形象

自古以来,不论是哪个民族都会对赋予自己生命的母亲充满无尽的爱戴和膜拜,湘西民歌也是如此,不管是远古时候的《妹榜妹留》还是现在依旧耳熟能详的《奶夔奶苟》《十月怀胎》《催眠歌》《巴列咚》《娘娘脚》《哭嫁歌》等,无不彰显着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尽管世上有千万个母亲,但“母爱”只有一种,它是无私的、是神圣的。

不同民族之间有着不一样的历史渊源,《多想你》这首歌刻画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母亲形象——“狃花女”。它取材于湘西一个叫借母溪的地方,相传这里的男子娶不起老婆,但是为了延续香火,花钱从外地借来女人生孩子,女人一般会在主家住上一年,待生了娃,就被接回夫家,这样的女人称为“狃花女”。这其实也就是当时封建社会所谓的“典妻制度”。在那样一个封建落后贫瘠的年代,女性遭受压迫和歧视,“狃花女”在这种封建的糟粕中更显出人类母爱的伟大。歌声里“多想你叫声妈,在天边,在天涯”写出了狃花女骨肉分离的相思之切。十月怀胎、骨开十指生下的孩子却等不及孩子叫她一声“妈妈”。“狃花女”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被夫家接走,这一分别便是永远。她只能在记忆里想象着自己儿女的样子“记忆里的小溪,最难忘的是那朵水花”“生命中的高山,最难忘的是那回攀爬”。母子相处的时光成了奢侈的记忆,朝思夜幕中时常浮现孩子可爱的模样,只能在梦中渴望“牵牵你的小手,摸摸你的脚丫”“那永远的牵挂,化作泪花飘洒”,《多想你》就是“狃花女”命运的写照,她的一生都在切骨的思念中度过,作者借这首歌向我们展现了地处湘西大山深处流传千年的“狃花”文化和“狃花”故事,并且歌颂了女性为了人类繁衍和宗族存续的伟大。

三、时代价值

(一)文旅融合发展的创作价值

《一路飘香》文艺创作抓住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的根本关系,着力挖掘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活化开发和利用,转化为具有持续开发潜力和优势的价值,实现文旅互促、文旅共长。比如《多想你》这首歌专为沅陵借母溪旅游资源开发打造的大型实景剧《狃子花开》的主题曲。《狃子花开》以当地“典妻制度”和“狃花女”为创作历史文化背景,并且依山而建,打造成实景舞台剧。该剧还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辰州傩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沅陵山歌号子融入表演当中,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借母溪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多想你》《狃子花开》是脱贫攻坚文艺创作的艺术总结,其中70%的演职人员由当地农民扮演,通过对该地的文化资源开发,将乡村自然风光的特色,乡村民俗风情的丰富,有趣的乡土文化艺术以及风格迥异的人文风情展现于世,不仅解决了当地部分贫困村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还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此外,像《采茶姑娘》《风采中华》《烟雨黔城》《红山爱海》等歌曲都是属于“一县一品”特意打造的,歌曲、视频中向我们展示了大湘西独特的“茶文化”“刺绣文化”“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在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为本土的旅游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和推动作用,这批优秀的原创歌曲“有特色、有亮点、唱得响、传得开”,首首是精品,字字露真情,真正做到了文艺作品为新时代服务,为脱贫攻坚战服务。

(二)“人民性”的创作意图与作用

《一路飘香》文艺创作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它深入到人民的真实生活环境中去,又将其化为艺术形式,实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审美价值,实现文艺反哺生活的宗旨。每一首歌都是从最原始的土地上进行挖掘与创造。无论是作词、作曲、歌唱家等创作成员都切身参加了采风活动,充分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与人文特征,从而进一步激发创作的灵感。比如《一路飘香》这首歌是对麻阳的描写,创作者们在对一个地方进行采风和创作的同时,需要考虑该地方的独特之处和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不仅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又能具有深刻的传播影响力。麻阳素有“冰糖橙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的称号,所以创作者把取材瞄准了麻阳的水果物产,描写朴实勤劳的人民,不仅体现了当地文化特色,还展现了麻阳人民纯朴的民俗民风。像《采茶姑娘》《倾听花开》《烟雨黔城》《山水故事》等歌曲均是如此,创作者们始终秉持着艺术创作的“人民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抒写,用文艺反哺生活,把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都融入到脱贫攻坚主题中去,把艺术作品移交给人民、服务于人民。

(三)文艺“扶志”又“扶智”的现实意义

《一路飘香》文艺创作以“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的创作精神充分体现了文艺扶贫先“扶志”的当代价值。文艺“扶志”是精准扶贫的金钥匙,精神上的贫困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危险,由摆脱贫困到走向富裕,除了需要改变物质生活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帮扶对象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贫困地区自身奔向幸福生活的内生动力。在《一路飘香》专辑中,创作者们聚焦大湘西的本土文化,将丰富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明资源等塑造成艺术的典型形象,从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去引导人、教育人和鼓舞人。

其次,《一路飘香》文艺创作以“坚守艺术理想,引领社会风尚”的创作精神向我们展示扶贫与“扶智”的完美结合。美育工作是成风化人的工作,而文艺又能凝聚人心,文艺如何有效反映和艺术呈现中国扶贫脱贫进程中的动人故事和可贵精神,是时代的需求与人民的期待。《一路飘香》文艺创作追求艺术的理想,塑造艺术的经典,用好的文艺讲好的故事,在这一场全民参与的脱贫攻坚战斗中,充分发挥文艺的社会引领作用和文艺在“扶志”与“扶智”方面的独特作用。

《一路飘香》是在时代之音的召唤中应运而生的,创作者们扎根于脱贫攻坚的一方热土,对湘西民歌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与利用,将那古老的民族换上一身崭新的霓裳,让文艺的光辉再次反哺人们切实的生活,用文艺的方式助力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

注释:

①姚春晓:《再论湘西民歌对女性形象的阐释——湘西民歌研究之二》,《大众文艺》2012年第16期。

②王庆生、贺子轩:《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③范周:《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11期。

④周由强:《且看文艺扶志又扶智——发挥文艺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独特作用》,《光明日报》2017年第10期。

⑤尹静:《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及其审美意义》,《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8期。

⑥王雅轩:《湘西苗族民歌文本的生态思想解析》,吉首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来源:《文艺论坛》

编辑:陈雅如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