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中国,何以“中国”
——评曾散《青春中国》
文/陈 彪
在当代文学的版图中,报告文学始终以“在场性”与“纪实性”为底色,记录着时代的脉搏与个体的命运。曾散的《青春中国》则以一种更为深邃的视角,将镜头对准了一群投身西部建设的青年志愿者,用文字勾勒出一幅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群像”。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记录西部志愿者奉献历程的报告文学,更是一曲献给理想主义者的赞歌,一部探讨精神成长与价值皈依的哲学文本。
《青春中国》虽非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直接创作,但曾散以报告文学形式,将谢依特小学等众多西部志愿者的故事熔铸成书,深刻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聚焦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志愿者等群体,通过徐建旺撕碎辞职信扎根雪域高原,黄贵军“燃烧式氧化”宣言等真实故事,将个体选择与时代命题紧密联结。书中谢依特小学志愿者在距离边境线47公里的村级小学支教,既是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号召的响应,也是个体理想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展现了青年一代将个人命运融入民族复兴的深刻自觉。
青春的底色,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青春中国》以“青春”“梦想”“责任”为关键词,全景式呈现了21世纪以来大学生志愿者赴西部基层支教、支医、支农的故事。作者曾散历时四年,跨越十余省,采访数百位志愿者,将他们的个体经历编织成一部时代的交响曲。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接力传承,到新疆且末县保定学院毕业生扎根沙漠23年的坚守;从青海湟中一中支教老师刘燕玲与叛逆学生的情感拉锯,到“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学生康胜美接过支教火炬……这些故事并非简单的“奉献叙事”,而是深刻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志愿者徐建旺的“心理蜕变”,在服务期满后撕碎辞职信,择背后是理想信念与现实困境的激烈交锋。城市志愿者的“城乡对话”,从“帮扶者”到“融入者”的身份转变,与农村志愿者“接力者”对乡土的感恩形成双重叙事,揭示了城乡融合中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作者“精神成长”通过“夹在作业本里的检讨书”“塞在床板下的试卷”等细节,展现了志愿者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这种成长不仅是职业能力的提升,更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定义。
文学的使命,在纪实中挖掘精神深度。报告文学的魅力在于其“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曾散并未将志愿者简化为“英雄符号”,而是以小说家的笔触深入其内心世界。微观叙事,书中记录了志愿者黄贵军在贵州支医时因摔伤卧床,当地60岁老人步行十余里送来土鸡的细节,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宏大叙事有了温度;自我代入,作者在写学生送别志愿者时,联想到自己童年时支教老师离开的场景,这种“共情式书写”使文本超越了简单的记录,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象征隐喻,以“戈壁红柳”“雪域格桑花”类比志愿者的坚韧,用“火柴”“火炬”象征精神的传递,使抽象的价值具象化,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感染力。
时代的回响,家国情怀与个体价值的共鸣
《青春中国》的深层价值,在于其对“家国情怀”与“个体价值”关系的思考。在西部建设的宏大叙事中,志愿者的选择既是个人理想的实现,也是对国家责任的承担:国家叙事,书中百余位志愿者的故事,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微观注脚,展现了青年一代如何以知识反哺基层;个体价值,志愿者安文忠在贵州推广牧草种植与猕猴桃种植,带动村民致富,其故事印证了“将论文写在田野上”的实践意义;未来指向,作者通过徐本禹与康胜美的师徒传承,揭示了志愿服务精神的代际传递,这种“薪火相传”的叙事指向了民族未来的希望。
文学的启示在“氧化”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曾散在书中引用了志愿者黄贵军的话:“生锈是一种氧化,燃烧也是一种氧化。”这句话成为解读《青春中国》的钥匙,“躺平”与“燃烧”,在物质丰裕的时代,青年如何选择生命的方式?书中的志愿者以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他们的选择并非“牺牲”,而是对生命价值的主动追求;“在场”与“见证”,作者通过四年的田野调查,不仅记录了志愿者的故事,更在书写中完成了自我精神的洗礼,这种“在场性”使文本具有了双重价值——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精神的启示;“传承”与“超越”,从知青文学到西部志愿者书写,曾散延续了中国文学对青年精神的关注,但《青春中国》超越了简单的“奉献叙事”,探讨了精神皈依与存在意义的永恒命题。
在思想高度上展现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
曾散的《青春中国》在思想高度上展现出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与升华、对城乡融合与家国情怀的深刻探讨,以及对理想信念与精神传承的执着追求,时代精神与个体价值的交响,作品以“青春”“梦想”“责任”为关键词,通过记录21世纪以来大学生志愿者奔赴西部基层支教、支医、支农的动人故事,展现了青年一代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担当。书中百余位志愿者的选择,既是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号召的响应,也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主动探索,体现了时代精神与个体追求的深度融合。城乡融合与家国情怀的微观叙事,作者通过“帮扶”与“接力”两大视角,揭示了城乡融合过程中的认知差异与价值碰撞。来自城市的志愿者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试图改变农村,而来自农村的志愿者则以感恩之心传递爱心,这种双向奔赴的叙事不仅展现了志愿者的精神成长,更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层变革。理想信念与精神传承的哲学思考,作品超越了简单的奉献叙事,深入探讨了人的精神皈依与存在意义。现实关怀与未来指向的双重维度,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品通过志愿者的实践,回应了乡村振兴、教育公平等时代命题。
青春中国,何以“中国”?《青春中国》的标题,既是对青年志愿者群体的礼赞,也是对民族未来的期许。在西部广袤的土地上,这些年轻的身影以知识为种子,以爱心为阳光,将青春的印记刻在山河大地。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理想的实现,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的延续。正如书中所言:“时代向前,青春向上”,在志愿者的接力传承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青春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
曾散的这部作品,以真诚的笔触、深邃的思考,为当代文学贡献了一部属于理想主义者的史诗。它提醒我们:青春的价值,不在于年龄的数字,而在于是否敢于在时代的浪潮中,以理想为舟,以责任为帆,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书作作者简介
曾散,男,汉族,1986年10月出生,文创二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沙市雨花区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湖南省出版政府奖、湖湘优秀出版物奖特别荣誉奖、长沙市“五个一工程”奖等,被中国作协授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等。主要作品有《青春中国》《半条被子》《第一军规》《青春逆行者》《追梦天使江梦南》《大山赤子刘真茂》等10部。
文艺评论作者简介
陈彪,曾获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授予“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2018年度达人”称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沙市开福区文联委员、长沙市市开福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湘见文艺评论》执行主编。 艺评署名文章撰写刊发30万余字,其《我与“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这五年的故事》《湖南评协这六年:深扎在三湘 评论有力量》等艺评作品在中国文艺评论网发表,“中国文艺评论网2019年度热门评论文章TOP20盘点”十五篇目《我与“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这五年的故事》入选TOP20盘点,其艺评文章先后刊于《中国民族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文艺志愿新媒体、《湖南日报》、湖南文艺网、新湖南、红网、《平潭时报》、《财富地理》、《艺术中国》、《创作》、《长沙晚报》、《张家界日报》、《团结报》等主流刊物和媒体。
来源:湘江文艺评论
编辑:史凌松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646949/96/14928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