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的烟花犹如一只凤鸟 袁平 摄
HPA/在中国,烟花是一个有着独特意义的存在。辛弃疾有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笔下像流星雨一样从天而降的,就是烟花。那些在夜空瞬间绽放的绚烂,那些无法预测的变幻和美丽,从古至今,给生活在地面的人们带来惊喜和希望,抚慰无数渴望美丽的心灵,提供情绪价值的满足,成为中华民族吉祥美好的象征。
自有摄影术以来,摄影师用相机记录烟花的美丽,留下不少精美的作品。因为烟花的瞬间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视觉语言的运用上,很多拍摄更多地停留在记录层面。摄影师忙着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易冷的美丽,委实没有时间思考如何将烟花拍出蕴含拍摄者主观意见、独特审美的别具一格的作品。
袁平的这一组烟花,犹如一群凤鸟在天空展翅飞舞,绚丽而多姿。视觉造型上,从传统的烟花的绽放,到凤舞九天,具象而灵动;创作理念上,从记录到表达,融会了作者潜意识中的理念、情感和对于美的认知,让人耳目一新,带给我们审美上的新体验。
创新求变是艺术的灵魂。这一组图片,从技术上说也许并不复杂。袁平说,“这是拍摄的时候由于刻意晃动相机改变了焰火爆炸时的运动轨迹而在相机里形成的图案。本来是以某一点为圆心向四周扩散,由于轨迹被改变而形成了鸟的模样,焰火还是一样的焰火。”说来可能简单。但是,晃动相机后会获得怎样的影像?焰火将变成怎样的焰火?想必作者自己也很难想象和预知。犹如窑变,那些五彩交织的色彩,任何设计师都是在将陶坯送入窑的时候所无法预测的,成功率也极低。正因如此,窑变才那么令人惊喜,才弥足珍贵。但是由此一来,陶坯成为了艺术,散漫的烟花成为了凤,普通的葡萄成为了酒,记录成为了表达,照片成为了作品。这是一种质的变化。
这里的二十余幅作品,是袁平从他拍摄的一万多幅片子中选出来的。这个选片的过程,无疑有着作者主观意识、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的深度参与。毕加索将一头非常写实的牛,通过十一步,抽象成几根极简的线条。可以理解为毕加索是在最大程度地摈弃无用的视觉杂讯,获得高度可识别性的图形,给观众一头更为本质的牛。这里的艺术法则是:更简洁,更本质。袁平将烟花提炼成凤鸟的过程,我们也不妨作如是观。
这些翱翔于九天的灵鸟,使人不得不联想到诞生于7400年前的高庙遗址中的凤。从史前就产生的凤文化,与龙文化一起,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深远地影响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在我们的血脉之中,凤作为一种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的存在,总会时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和审美活动中。袁平在创作这些作品时,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能够获得读者的会之于心,使我们产生如此这般的文化联想和审美效果,我觉得已经足够。
袁平摄影作品选登
来源:湖南省摄影家协会
编辑:史凌松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646942/91/15190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