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当年问苍茫 东方欲晓君行早
——电视连续剧《问苍茫》观后
文丨夏远生
工作关系,有幸参加电视连续剧《问苍茫》的剧本审读和审片,先睹为快。央视一套和湖南卫视播出时,饶有兴致,又看了看。期间还在朋友圈感叹:“看过剧本审过片,提过意见点过赞。主席当年问苍茫,探索道路换新天。人民终于主沉浮,复兴强国梦已圆。央视一套首开播,纪念缅怀在心间。”
传奇与特色:凸显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的性格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但要想开天辟地,道路曲折,选择艰难。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成为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过的难题。《问苍茫》一剧开场,就是毛泽东搏击湘江,充分显露了他独有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壮志豪情。《问苍茫》一剧结束,也是在江边寻路问道,展现了毛泽东不惧风浪、披荆斩棘、击水中流、坚决争取和掌握革命主动权的奋斗性格和斗争精神。
这是一部描写伟人毛泽东传奇般革命生涯的重大题材电视巨作。重点撷取的是毛泽东革命斗争生涯中28岁—34岁之间最青春壮丽的阶段——从建党到建军,从学运、青运到工运、农运、军运,从城市工作到农村革命,集中描写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革命实践和理论贡献及精神风范,塑造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毛泽东形象。看独立寒秋、独领风骚、独辟蹊径、独闯新路的毛泽东,从湘江到浦江、珠江、长江,从韶山、东山到妙高山、岳麓山、井冈山,形象化地领略他的劈波斩浪启航之路,他的求索、问道、奋斗之路,他的思想革命、工农革命、国民革命、暴力革命之路。
《问苍茫》中,江河湖海,波涛浪卷,化为毛泽东和战友们成长、奋斗、探索、证道的背景与伴奏。湘江北去,到北京、上海去沐浴马克思主义的雨露阳光;溯江向南,到衡阳策动湘南学子,到广州弄潮国民革命,经风雨见世面,在国共合作与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走俄国人的路却走出中国人的前程。
距长江码头不远的武昌都府堤,成为毛泽东中央农委书记的指挥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诞生地、“山区的上山、湖区的上船,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命令的发出地。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还是在江边水岸,艰难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和道路。
问苍茫大地,毛泽东的特立独行,既是他个人的独立根性,又是中国革命的独立自主品质。“大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做个奇男子。”贯穿毛泽东问苍茫的全过程。在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他建党的同时建团,他懂青运又懂群运,他搞工运又搞农运,他搞民运又搞军运,他擅长国民革命更擅长工农革命;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他在城市搞的风生水起,在农村也闹得热火朝天;他能够同大学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谈主义、谈问题、谈改造,也能够同工人、农民谈天说地拉家常搞动员;他参加了共产党的一大又参加了国民党的一大,在国共两党的中央都工作过,在国民党的农民部和共产党的农委都当过领导;他书生意气却能够引兵井冈,他能在黄埔军校讲农民问题,也能在中央农讲所开军事课。拿起笔杆子指点江山,拿起枪杆子敢教日月。中央领导人瞿秋白下过一个结论:“我党有独立意见的要算毛泽东。”
生活与人性:把重大革命史事和矛盾冲突融为艺术结晶
从《恰同学少年》《毛泽东》,到《问苍茫》,湖南的毛泽东题材电视连续剧创作,不断深化、创新、出彩,红色基因、红色血脉、红色文化行健势坤、传承繁荣。《问苍茫》一剧前段的剧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通过平淡而富有深意的出场,演绎毛泽东在湖南建党,创办自修大学,在衡阳、安源等地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领导安源路矿和粤汉铁路工人罢工,从事第一次国共合作,提出中国革命的农民问题,出席中共三大,出席国民党一大等剧情,把这些重大的史事和创举,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场景,细节,画龙点睛,人性化、生活化、艺术化地总结和揭示出“问苍茫”的鲜明主题。诸如毛主席去安源的那把雨伞的来源出处,马林到长沙的活动与演唱,贺民范为什么离开了党组织,不少鲜为人知的史实,善于进行艺术化、情节化的顺理成章的展示。
为了让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走出以往的困境,焕发与时代、与青春、与情感同频共振的活力与触点,努力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找到平衡和互助,用新意盎然、与时俱进的审美表达,赋彩主旋律作品厚重的内涵、深刻的意蕴、动人的节奏,《问苍茫》主创团队精耕细作全剧涉及的700多个场景、近万套服装、5万多件道具,打造典型环境,参照陈旧发黄的历史照片,努力复制还原重要会议、主要人物出场的场景,重点办公场所和居家环境。而对历史事件的把握与表现、人物情感的体验与烘托,进行了大胆求新且源于历史高于历史的情景再现和艺术加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真实叙事的同时追求细节的丰富、戏剧化的营造,实现人物塑造的升华和故事演进的起伏,史与诗的双向奔赴,诗和远方和谐动人。
难能可贵的是剧中的毛泽东,唱起了韶山山歌“高高山上一丘田,郎半边来女半边。郎的半边种甘蔗,女的半边种黄连,半边苦来半边甜”,一个真实可信、令人亲近的毛泽东,增光添色不少。毛泽东冬泳、洗冷水、踢球、种地、喜欢小吃等生活情趣,让人物形象立体化,栩栩如生,富有真实性、生活感和烟火气。在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并不是天生的领袖,而是一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虽九死其犹未悔,不懈地探路、早行、开拓,率先成为探索和开辟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问苍茫》一剧中段的剧集,通过演绎毛泽东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负责黄埔军校招生、同国民党右派斗争、开拓湖南农民运动、从事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工作、揭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探索正确道路等剧情,次第展示“问苍茫”的艰苦卓绝与柳暗花明。特别是有关涉及重要文章、理论争议、道路探索的场面、情节,能够化为艺术的展示与表达,产生了很好的剧情演绎与情感渲染。剧中对主要历史人物的把握和描写,也有突破,赋予了新意。如蒋介石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颇有立体感,令人耳目一新。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对蒋介石借中山舰事件发难,有心无力,无可奈何,也演绎得令人悲愤交加,进一步说明争取革命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问苍茫》一剧后段的剧集,给人以跌宕起伏、渐进佳境之感,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与时俱增。观看电视剧《问苍茫》,能够感同身受、充分领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如何在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独领风骚。
年轻与青春:在形象描写和剧情演进中感受精神的力量
《问苍茫》一剧,生动而又深刻地告诉观众,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种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如何在同国内外、党内外的敌人和对手的纷繁复杂的斗争中生长和熔炼出来的。剧中的毛泽东,建党之初,略显青涩,在挫折与磨难中逐步展现出一个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心系人民的赤子情怀、坦荡宽广的胸怀境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特别能够赢得观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由衷钦佩和叹为观止。
剧中的毛泽东,同亦师亦友的陈独秀纠缠不已,爱之深,憾之切,确实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钦敬时可以五体投地,斗争时也是毫不留情。特别是作为跨党的领导干部,在共产党内常受掣肘,在国民党内屡遭刁难,不能左右逢源,只好闯出生路来。围绕在毛泽东身边的青年同志和战友,蒋先云、夏明翰,交相辉映,呈现出风华正茂、百侣壮游的景象和气魄。青春的朝气扑面而来,斗争的风采更壮丽。他们要找真同志,只要主义真,知行合一,知了就要行,向上生长,向下扎根,敢为人先,为了主义、理想和信仰,不惜一切力行、笃行、践行。十多年前湖南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展示了书生意气的风华正茂。而当今的电视剧《问苍茫》,青出于蓝胜于蓝,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要让党和人民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受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束缚,不惧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威胁。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问苍茫》的剧情与故事引人入胜,经意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伟人正年轻的气质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情怀,以及勇往直前、不断进取、牺牲奋斗的精神,能够拨动心弦,更加感人至深。以人民的观点对待人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捍卫真理,是毛泽东在问苍茫、主沉浮、击中流、遏飞舟的求索与奋斗中,留给广大青年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曾说几千年前屈原的“《天问》了不起”。而毛泽东和他的青年战友们“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更加振聋发聩,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他们敢向苍茫问道、勇于开拓创造的革命精神。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呼唤千千万万的问苍茫勇士,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时代风流人物。看完电视连续剧《问苍茫》,对毛泽东的历史定位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会有不一般的深切感受。“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问苍茫》最初剧本名为《莫道君行早》,不是没有道理。伟人当年问苍茫,东方欲晓君行早,毛泽东带领人民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至今仍然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提供了光辉典范。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夏远生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646845/95/13413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