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的途中
——评《居间美学:当代美学转型的另一种可能》
文/匡宇
惟当我们喜欢那个本身有待思虑的东西时,我们才能够思想。为了进入这种思想之中,就我们这方面来说,我们就必须学习思想。什么是学习呢?人学习,是使他的有为和无为与那个向来从本质上被允诺给他的东西适应起来。我们学习思想,我们的做法就是去关注有待思虑的东西。
——海德格尔《什么叫思想?》[1]
一、思想的姿势
在一则名为《我的目的地》的寓言中,卡夫卡这样写到:
我吩咐仆人把我的马从马厩里牵出来。仆人没听懂我的话。我亲自去到马厩,给马上了鞍 ,骑上了马。
这时我听到从远处传来了号声,就问仆人这号声代表什么。他却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听到。
在大门口,他把我拦住,问:“您骑马要上哪儿去,先生?”
“我也不知道,”我回答,“只是离开这里,只是离开这里。不断地离开这里,只有这样,我才能达到我的目标”。[2]
对此,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说:“我们可以把它读作一种对一次无限的旅行的开放,或者说,对一次深入无限,对另一个世界作出姿势的旅行开放……”[3]世界是含混与暧昧的,是可能性与不确定性的聚合交融与发散弥漫。然而,世界并不是某种位于思想之外、等待着我们去再现的东西。我们既不可能将思想与生命相割裂,也不能将思考世界的行为和世界自身相分离。思想,创造着它自身的不同世界;世界,在思想中成为世界自身。如果说理论创造的世界是概念的平面,那么,思想就必须保持着向生命的开放,保持着对可能性的开放。因此,思想的旅途不过是在于一次次地“离开这里,离开这里,永远离开这里”——离开此时此刻此地,并随时从此时此刻此地再次出发。
汪尧翀的《居间美学:当代美学转型的另一种可能》(以下简称《居间美学》),正是这样一种思想姿势的持存与展开。[4] 这是一场关于现代思想命运的探险,也是探险者对自身“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之思想旅途的笔录与记忆。在此,文本构成了一座谟涅摩叙涅(Mnemosyne)的迷宫或档案库——在迷宫的每条岔路或档案库的每个收藏区内,记忆女神为每一位到访者留下了隐匿于文字与段落之间的路标或指示;而在每一条思想的岔路或收藏区内,那些被书写、被沉思以及被重述的对象,应被当作类似“电影的定格画面,而不是自治的现实”。[5]
这也就是说,这一本被命名为“当代美学转型可能”的著作,是以美学之名所展开的对思想之“可能性”的寻问与探索,是“仅在于构造出这一思想史视野(现代性的思想史视野),所采纳的分析模式则是观察美学究竟如何嵌入不同的话语体系,并引发何等遭际”。[6]作为一种思想构造的“姿势”,最终瞄准的是“居间美学”这一概念出场的理论结晶。而这一结晶物的提出,又是“来自对康德《判断力批判》的重申,即重新恢复自然目的论批判在第三批判中的核心地位”。[7]但是,正如阿甘本所说,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只有以一种方式才能获得其具体的意义——通过姿势向人所传达的并非是目的本身的领域,而是纯粹且无尽的中介性的那个领域。“姿态的特性即在于在其中既无东西被产出,也无东西被演作,而毋宁说,是某种东西在其中持续和维持着。换言之,姿态打开了行止(ethos)的领域,这个领域是人之为人更为本己的领域。……姿态是对中介性的展示:它是使手段变得可见的过程。……寓于手段领域之中的目的性正是姿态所具有的那种力量,它打破了姿态的手段存在,并唯其如此才能使之得到展示,进而将事(res)改造成为事件(res gesta)。”[8]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以“居间”命名的著作,本身就是居间与中介的一次思想事件。理论的思维要求我们既着眼于具体作品与生活世界,又要反过来注意作品和生活世界的抽象轮廓。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对包括美学批评话语在内的诸般思想话语自身的证立,居间美学作为一种元理论思辨参与进了美学-现代性思想话语对其自身的理论理性的检讨与审查。这就进一步意味着,所谓“居间”的中介性,它的一个功能,就是要展现美学话语和现代性思想的可能对象与主题,并且以此获得一种反身性的美学概念之理解。思想的“姿势”并没有言说什么,它所展示的是作为纯中介性的理论理性在语言之中的存在。
实用主义的口号“Make difference different”意思就是说,要使差异表现出来,要在实践的差异上理解意义的差异,意义必须体现为实践后果(practical consequence)。根据奎因对翻译不确定性的论证,翻译的不确定性不仅要表现为语际的不确定性(inter-linguistic indetermination),而且要表现为语内的不确定性(intra-linguistic indetermination),或者说,表现为人际交流上的意义不确定性。这个论证导向了一种交流理论,进而导向出一种关于信念的怀疑论——由于句子表达的信念就是句子的意义,拒斥了意义,也就拒斥了信念。于是,由翻译的不确定性可以推论出指称的不可测知性(inscrutability of reference)。本体论承诺通常是通过指称引入的,从指称的不可测知性可以过渡到这样一个结论:一个理论(或者说语言)承诺何种本体论,对这种理论的意义来说没有影响。只有在一个理论的内部,本体论承诺才有意义。这就是本体论的相对性。
换言之,由诸多概念星丛所构成的理论话语之释义,要求我们需要对理论与批评话语本身的预设、约束性条件、限度和有效性等诸环节有所意识并自我检测。而当我们谈论理论的任务在于展现中介或表征,并从其本身出发对这些中介或表征进行考察之时,这里所谓的“中介”就不仅仅意味着结构、艺术形式等内容,还意味着将理论-批评话语本身作为中介或表征加以反思。
对于这一点,汪尧翀的理解是,“若要理解任一文化对象的意义,总是要以关于文化对象的体验作为出发点,同时,也总是要面临该文化对象所置身其中的‘整体’(体验)的结构问题。‘整体’究竟是可从文学上理解的文化整体,还是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经济规律之总和,抑或社会理论视域中的建构性‘社会’,无非都是言之成理的观察视角,尽可以依托不同学科加以拓展。……文化对象的意义,即是其‘形式’,或者说,其显现的形式。这种形式源自对文化对象进行不同视角下有意识的加工,旨在维持和整理诸体验,从而使得关于世界的理解成为可能;更进一步说,使得关于世界的理解成为一个哪怕暂时的固定点,由此才能够给出关于世界有意义的理解,从而使得世界的复杂性能够得到削减。”[9]这种理解,虽然“依赖卢曼(Niklas Luhmann)社会系统理论的出发点”,但是,在思想的姿势和倾向上,却又与福柯在《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10]中的思想事业存在着互鉴的余地。在《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中,青年福柯的关切是,在解脱哲学人类学、主体哲学和先验的意识哲学之知识构型重负的前提下,去探究语言在部署存在物的时候,历史状态中的话语是如何“通过命名事物暴力性地建构自己周围世界的内里秩序结构,以生成自己的同一性的存在性历史”。[11]
在福柯看来,世间万物的有序世界结构,既不是由一种先天必然的连贯性所决定,也不是由直接可感知的内容强加给人类。关键在于“对具体内容作编组和隔离、分析、调整和榫合;没有比在物中确立一个秩序更具探索性、更具经验性了……”[12]因此,在这种对物之秩序构成逻辑何以生成的关切中,福柯探讨的是被编码的注视与反省性认知之间的那个中间地带,一个“居间性”运作其中的地带。事实上,作为一种社会功能系统, “文化的基本代码(那些支配语言、知觉框架、交流、技艺、价值、实践层级的代码),从一开始就为每个人确定了种种经验秩序……而在思想的另一端,诸科学理论或哲学解释阐明了为什么一般来说存在着秩序,秩序遵从哪个一般规律,哪个原则能说明它……在这两个如此遥远的区域间还存在着一个区域,虽然该区域的主要作用是中介,但它仍是一个基本区域,正是在这里,一种文化因不知不觉地偏离了由其基本代码为其规定好的种种经验秩序,并确立起与那些经验秩序的原初距离,才使这些秩序丧失了它们的初始的透明性……”[13]对这一个中介区域的考察是力图表明,存在物是如何在一种主体与物相遭遇的隐蔽网络中被给定、被摆置和被秩序化的——“秩序既是作为物的内在规律、作为物在某种程度上据以相互凝视的隐蔽网络而在物中被给定的,又只是通过注视、检验和语言的网络而存在;仅仅是在这一网络的那些空格中,秩序才深深地宣明自己,似乎它早已在那里了,默默等待着自己被陈述的那一刻”。[14]
注释:
[1]〔德〕海德格尔:《什么叫思想?》,摘自〔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演讲与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35页。
[2][45]〔奥〕卡夫卡著,李文俊、冷杉译:《一只杂交动物》,参考〔日〕吉竹伸介插图本系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版,第2页、第3页。
[3] Judith Butler:"Who Owns Kafka". See:London Review ofBooks. London. 33 (5),2011.
[4][6][7][16][17][18][19][26][38][39] 汪尧翀:《居间美学:当代美学转型的另一种可能》,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第1页、第1页、第6页、第167页、第177页、第9页、第5页、第265页、第10页、第10页。
[5][8]〔意〕阿甘本著,赵文译:《无目的的手段:政治学笔记》,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2页、第76—79页。
[9]汪尧翀:《作为“未来批评”的“居间美学”》,《文艺论坛》2024年第3期。
[10] [12][13][14][15]〔法〕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版,第6—7页。
[11]张一兵:《暴力性构序:主体对客体的存在论命名》,《学术月刊》2013年第7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节选自2024年第3期《文艺论坛》匡宇《在思想的途中》)
来源:《文艺论坛》
作者:匡宇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646843/74/14322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