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文脉丨《千年湖湘八景图典》· 衡阳八景
2024-09-11 17:04:37 字号:

文脉丨《千年湖湘八景图典》· 衡阳八景

图片

衡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衡山之南。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始建酃县(今珠晖区酃湖乡,西汉至隋朝酃县治现衡阳市珠晖区酃湖,后迁现炎陵县治)。西汉末年,酃县西部设钟武侯国。三国时期衡阳分属于衡阳郡和湘东郡,出现二郡分立,分别隶属于荆州湘东郡和衡阳郡,耒阳、常宁属桂阳郡。西晋初沿袭之,后析荆州、广州置湘州,现衡阳市均属湘州。东晋废湘州并其入荆州,先后设湘东郡、湘州,现衡阳市均位于其范围内。

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仍设重安县、临蒸县、衡山县,南朝陈设新城县,湘州隶衡阳国;耒阳、衡东先后属桂阳郡、湘州;常宁均属湘东郡;现祁东刘宋时分属永昌、祁阳二县,隶湘州零陵国,齐梁陈三朝,祁东亦分属永昌、祁阳二县,属零陵郡。隋开皇七年(589),隋灭陈并改郡为州,并湘东、衡阳两郡为衡州,并临蒸、新城、重安为衡阳县,州、县城均设湘江东岸,为历史上首次出现以衡阳命名的县。

唐武德四年(621),置衡州,复析临蒸、新城、重安三县。后重安、新城并入临蒸。开元二十年(732),复名衡阳,为衡州治。天宝元年(742),衡州改为衡阳郡。乾元元年(758),复为衡州。五代十国时期,马殷在湖南创建楚国,衡阳为衡州地。北宋,现衡阳市仍分属衡州与潭州,现衡山、衡东、祁东属潭州。南宋沿袭之。元朝确定行省制度,省下设路,改置衡州路总管府,现衡阳市分属衡州路总管府和永州路总管府,在衡州设湖南道宣慰司(后迁治潭州),隶属湖广行省。元贞元年(1295),朝廷于衡州设行枢密院。明初,置衡州府,隶属湖广行省。下辖衡阳、衡山、衡东、常宁、耒阳、安仁、炎陵、桂阳、嘉禾、蓝山、临武地。明朝中后期设雍王、桂王藩国,都衡阳。清朝,为衡州府,辖境为衡阳、衡山、衡东、常宁、耒阳、安仁、炎陵、桂阳、嘉禾、蓝山、临武等县地。雍正十年(1732),桂阳州升为桂阳直隶州,府境南界北移至耒阳市、常宁市。民国三年(1914),废府存道,改衡永郴桂道为衡阳道。衡阳道所辖县仍如清代衡永郴桂道,治衡阳,辖湘南三十四县。后废道。

衡阳,一方风水宝地。清乾隆《衡州府志》“卷之四·形势”载:“郡之镇曰南岳,岳发脉于岷山,由蜀入黔,南方之干也。自骑田岭入楚,蕴崇菀积起而为衡岳,其势蜒蜿从岣嵝峰走郡西郭至花药山,委折而下,结为郡治。左直雁峰,右带湘水,蒸流回注,耒水汇之。东洲浮其前,石鼓蹲于侧,隔岸望之,形如偃月。虽非天险之邦,而萦纡逶迤,秀色葱茏,亦寰中之佳丽者也。”

衡阳风景名胜,见于历代名家诗文者甚多。自明代以来,衡阳士人也纷纷拟定“衡阳八景”,并为之题咏,虽然“八景”曾有不同的说法,但最终约定为雁峰烟雨、石鼓江山、花药春溪、岳屏雪霁、朱陵仙洞、青草桥头、东洲桃花、西湖白莲。

——佚名《衡阳八景》

雁峰烟雨实堪夸,石鼓江山锦绣华。

花药春溪龙现爪,岳屏雪岭鸟喧哗。

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

试看东洲桃浪暖,西湖夜放白莲花。

图片

【雁峰烟雨】

清嘉庆《衡阳县志》“古迹”载“雁峰烟雨”:雁峰在城南,为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峰下有池,天将雨,烟起池中,须臾达峰顶,郁葱缭绕,一郡奇观。明季湮郁寖失其旧。雍正九年,桂阳州牧张明叙署郡事,允绅士之请,率先捐金,前县何衢实董其事。浚池广四丈,纵三丈,环甃以石,周缭以垣,前建高坊,后辟磴道以达于峰,左右有碑,覆以亭,惜烟雨真迹终不如昔之所闻。或泄奇显秘,尚待后之司牧者未知也。

——唐代柳宗元《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

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

晴天归路好相识,正是峰前回雁时。


——明代朱维京《回雁峰》

振衣高眺大江喷,萃律孤峰迥不群。

洞野秋云迷莽沆,关门紫气散氤氲。

蒸湘水合双龙转,楚粤天从一雁分。

策杖会须凌上界,焚香先礼祝融君。


——元代陈孚《回衡山县望南岳呈御史完颜正夫修庞夷简(其三)》

回雁峰前一棹孤,平波如镜浸菰蒲。

楚天日落碧云合,山北山南闻鹧鸪。


——元代傅若金《回雁峰》

江上青峰宿雨开,江头归使日南来。

登高欲访平安字,二月衡阳雁已回。


——明代毛会建《回雁峰》

山到衡阳尽,峰回雁影稀。

更怜归路远,不忍更南飞。


——清代罗沛《春日雁峰远眺和韵》

春光无价不须赊,缓步闲吟过水涯。

插汉遥峰都积翠,烘云落日半成霞。

烟笼古寺藏深树,潮退群鸥宿浅沙。

指点山前还自笑,一瓢陋巷是吾家。

图片

【石鼓江山】

清嘉庆《衡阳县志》“古迹”载“石鼓江山”:在城北蒸湘合流,其下有潭,深不可测。朱子题为“郡佳处”。先贤匾额碑刻不可胜计,中有七贤祠,前有诸葛武侯祠,李忠节祠,两廊皆书舍,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后有合江亭,俯瞰双流澄泓一碧。朱陵洞在亭之右,昔人爱其胜,又分石鼓为小八景。

——晋代庾阐《观石鼓诗》

命驾观奇逸,径鹜造灵山。

朝济清溪岸,夕憩五龙泉。

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

妙化非不有,莫知神自然。

翔霄拂翠岭,绿涧漱岩间。

手澡春泉洁,目玩阳葩鲜。


——清代旷大中《石鼓山》

揽胜到衡州,应输石鼓幽。

鼍梁悬七隧,虎踞瞰双流。

北望长安远,南来吾道悠。

会偕仙洞侣,联步入瀛洲。

图片

【花药春溪】

清嘉庆《衡阳县志》“古迹”载“花药春溪”:在城西南二里许,旧有仙人炼药,五色禽常栖于牡丹树下,故名花药山。山下有大刹,宋明迭为修建,前有井曰春溪泉,甚甘洌,每春时井水流溢,烟雾溟濛,望之如绘。

——明代蔡汝楠《花药寺》

雁峰不尽城南胜,咫尺丛林尚可攀。

药径盘回初入寺,禅房行遍又看山。

开帘鸟下窥经室,扫榻风归闭竹关。

自是俗情牵簿领,白云长日共僧闲。


【岳亭雪霁】

清嘉庆《衡阳县志》“古迹”载“岳亭雪霁”:亭建于城南山巅,高百寻,前对岳峰,雪后登眺,晶光映日,如置身大地琼瑶之内。


——明代许宗鲁《花药山》

花药经行处,云霞坐卧深。

谈禅逢白足,扫地布黄金。

竹抱高僧节,莲开静者心。

何须访庐岳,即此是东林。

图片

【朱陵后洞】

清嘉庆《衡阳县志》“古迹”载“朱陵后洞”:道书南岳朱陵洞天相传此其后洞也。在石鼓山合江亭之右,洞势谽谺,可置几榻,闻有仙人朝出暮入,据以为宅焉。

——宋代陈田夫《题朱陵洞白云堂》

我爱潇湘境,朱陵后洞天。

白云堂里客,青草渡头眠。

小艇牵红鲤,幽池种碧莲。

颐真堪此地,风月两依然。


——明代王在晋《朱陵洞》

翠华掩映玉玲珑,一片空明断太濛。

洞里瑶光应不夜,步虚人入水晶宫。


【青草渔家】

清嘉庆《衡阳县志》“古迹”载“青草渔家”:城北有石梁跨蒸水,上名青草桥,夹岸皆渔舟,每夜渔火百艇,欸乃之声四彻。晨则晒网,舟头放纶,水面上下,参差不一其处。

青草桥位于衡阳市城北蒸、湘汇合处,石鼓山左侧。此地原有渡口,称青草渡。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四月,衡州知府薛柏瑄始建木桥于青草渡。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青草桥遭火焚毁,分巡道姜仪、太守林允宗、知县郭文习等大集工匠,尽易以石,为七隧,长四十五丈,逾年讫工,并更名为“永济桥”。清康熙八年(1669),僧人海岸、圆木募银两千七百余两,又对该桥进行修缮,桥两侧悬建吊楼,桥上开设四十余间茶楼酒肆店铺,风格别致,桥头草前街、草后街酒家林立,商贾云集,一时成为繁华之地,桥北头的筷子洲为修造木船处,白帆连片,艏艉相接,每当夜幕降临,桥上桥下和桥头,灯火万点,渔歌满江,甚为奇观,“青草桥头酒百家”被誉为衡阳八景之一。清雍正二年(1724)十月十三日夜一次大火,将桥上的茶楼酒肆店铺焚毁殆尽,知府孙元以桥上开设店铺易致桥坏为由,严禁民众再在桥上建屋开店,并捐资在桥的两旁立石栏杆,尽设石扇,桥面石上加铁锭,北头建“文昌阁”。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洪水冲坏五墩桥脚面后,栏杆多坏,又募捐修复,改称“青草桥”。

——清代朱佩连《清泉杂咏(之八)》

潇湘八景画难描,雅爱衡阳青草桥。

雨后凭栏新月上,渔歌欸乃橹声摇。

图片

【东洲桃浪】

清嘉庆《衡阳县志》“古迹”载“东洲桃浪”:在城东南五里许,洲长数里,浮湘水中,双流夹之,春月桃花开时,新潮映带,隔岸望之如入武陵源焉。

——清代常豫《东洲桃浪》

二月春波慢慢流,桃花千树簇芳洲。

飞红腻作燕支水,酿尽繁华洗尽愁。


——清代王闿运《东洲月宴》

月圆如人意,蒸酃照一光。

席灯摇酒白,城桂入船香。

影拂秋衣静,阴连磴树凉。

东洲此时会,千里共难忘。


——清末民初杨度《东洲行》

衡阳郭外有东洲,左右平分湘水流。

洲上彭公营矮愿,更为湘绮筑高楼。

楼前精舍诸生宿,日听康成讲经熟。

我昔从游问字余,爱此山川旷心目。

一时师友劳攀仰,更兼云物宜清赏。

风浪相期万里怀,文章各有千秋想。

图片

【西湖荷花】

清嘉庆《衡阳县志》“古迹”载“西湖荷花”:城西半里许,有湖在县学棂星门外,可百余亩,分上下二湖。上湖有爱莲亭遗址,下湖有文昌阁,遍种菡萏。盛夏放时,红白相映,香艳袭人。相传宾兴之岁,开重台叠盏者必兆魁选云。

——明末清初王夫之《西湖荷花》

漾平塘,绿钱初展,正是乳鸽啼后。桃尖渐放朱霞晕,芳惹游鞭征袖。真如绣,点波纹,红绡青幛团绒皱。田田歌奏,问苦菂寻莲,萦丝觅藕,几许多情逗。

莫浪语,西子湖头难又,锦屏十里香透。繁华满目江南梦,约略送愁时候。君莫嗅,君不见,清香销尽酸风瘦,秋容如旧,只落草吟螀,蓼花飞鷘,露冷全飙骤。

来源:湖南省企事业文联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