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的特点、分类及其审美
——兼谈书法创作的章草取法
文 |赵文龙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艺事业蓬勃发展,书法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届国展为标志,把书法事业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而每届国展的优秀作品,都会被全国书法爱好者拿来分析揣摩,吸收借鉴。可以说,国展引领了书法时代审美。二王、唐楷、魏碑、宋元、明清风在国展中流行更替,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感,而章草虽作为小众书风,也曾经风靡一时,可见其在书法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章草之所以小众化,自有其局限性,之所以得到一批书家的青睐,也自有其魅力所在,因此,对章草经典作品的认知和解读,对我们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曹操短歌行》65cmX45cm
章草是隶书向草书演化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种过渡书体,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遂被取代。唐朝张怀瓘称之为“隶书之捷”,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章草”这种字体最初只称为“草书”,后“今草”出现后,为示区别,改称得“章草”名。它的命名历来说法不一。章草的得名,旧说或曰为章帝所爱,或曰用于当时奏章,或曰元帝时史游用于书写急就章,均不确切。
《临陆机平复帖》50cmX45cm
《临颜真卿祭侄文稿》138mX40cm
章草沿袭隶书,其特点多体现在横、捺笔画之末,依然上挑,纯留隶法,它虽字字独立,但每字笔画之间,却加进了飞丝萦带,圆转如圜,索连的笔法,形成了章草独特的“笔有方圆、法兼使转、横画有波折、且简率连笔”的笔法和“字字有区别、字字不相连,字体有则、省便有源,草体而楷写”的总体特征。章草的笔法具有兼和性,可以兼顾篆隶草以及楷行书体,使转如草,提按如楷,波折如隶,圆转如篆,流便如行。它继承篆隶,综合了篆隶的艺术成就又改造了篆隶,成为一种新的书体。
《唐诗三首》50cmx50cm
章草依据不同的角度可分出不同类别,本文按其用笔特点,将其分为:简帛系、帖系、碑系。简帛系顾名思义主要指汉简帛草书一路,以居延汉简《误死马驹册》《永元器物簿》,尹湾汉简《神乌傅(赋)》,敦煌马圈湾汉简和武威医简部分草书作品为代表,此类作品,大都起落峻利,行笔劲健,果断毫无迟涩之迹,满怀胸有成竹之势;结体极趋简约,自由开张,充分发挥手指和手腕的功能,毛笔在狭窄的简面上盘旋,字势有迂回飞动之态,古拙天趣,烂漫无比。无论用笔、点画、字形、字势都随体赋形,充分发挥了书写生理与书写工具的优势与性能。犹如进入了一个任意挥洒的自由王国。此类作品在娴熟的技法支撑上,融入烂漫奔放的草情,衬托以简牍复古形式,显得纵情恣意,古风蔚然,较之其它风格的章草更具抒情性。学此类章草的局限之处,一是其笔调适合小字,若放大写需融入篆籀用笔,否则线条会显虚浮,而难以支撑通篇。二是对简帛分细条粘贴的书写形式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虽因人而异,但大多数时候分条书写比整纸创作的效果相对更显古意,而分条书写部分笔画可以写出纸外,给人留有想象空间,但这种方式又不免让人产生过度拼接之嫌。三是此类不少作品常拖出较为夸张、轻起重收的长笔,在合理范围内能活跃通篇的情调和空间,多则容易缺少变化,过重则显突兀,虽为特征之笔,应把握适度合理运用。
《古人詠潇湘八景诗一首》138cmx68cm
帖系主要指除简帛以外的,与二王用笔较为接近的各类章草作品,如张芝《秋凉平善帖》,皇象《急就章》《文武帖》,索靖《出师颂》《月仪帖》,陆机《平复帖》,王羲之《豹奴帖》,王献之《七月二日帖》,楼兰残纸《济白帖》,敦煌写经《因明入正理论长卷》,及元代赵孟頫、邓文原、康里巎巎、杨维桢,明代宋克、祝允明的一些章草作品皆划归此类。这些作品大多数为纸本,也有不少为拓本,虽呈现的方式不同,但其用笔皆为帖学一系,大抵以二王笔意为基调,起收笔交代的相对清楚,中段线条光挺,洗练爽劲,字法结构也更加严谨而精美,字势基本取横势,且每字中有明显的波磔特征。以皇象《急就章》为代表,后世书家习章草者,宋克、赵子昂、邓文原等,用笔的提按使转渐趋成熟,虽韵致各有不同,但几乎无异于行楷。若以皇象《急就章》为对比参照,张芝、索靖则古雅朴茂、墨韵生动。二王的章草相对遒劲俊朗,飘逸洒脱,尽显魏晋风流。陆机《平复帖》则相对另类,它介于章今之间,用笔融入篆意,没有明显的波磔,简洁率性,逸笔草草,墨色枯润虚实交替自然,风格质朴,有“墨皇”之称。康里巎巎《李白古风诗卷》,章今杂糅,劲健清新、风姿挺拔。杨维祯《张氏通波阡表》《元夕与妇饮诗》则生辣奇诡,狂放雄强。祝允明的章草以《闲情赋》和《书述》为代表,得二王韵致,温文尔雅。此类帖系总的来说都是沿袭了晋人尚韵书风,注重保留隶书的波磔(《平复帖》除外),形成了章草的规范式面貌,同时也附带了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其规范化的同时也趋于程式化,特别是横、捺的波磔用笔反复出现,大量雷同,缺乏变化;再者部分作者如宋克、康里巎巎的用笔较为犀利,缺少含蓄内敛之中和美。故王世贞《艺苑卮言》称宋克“章草是当家,健笔纵横,差少含蓄”。二是帖系历代诸家所写《急就章》,平正规整略显呆板,适合章草初学阶段在字法笔法上打基础,并不利于后期行气和性情的提升,故目前专注《急就章》,获得不俗成绩的作者实在寥寥。三是具有帖系书风共同的局限:写小字易,写大字难。
《柳宗元<永州八记>三篇》180cmx70cm
碑系主要指将篆、隶、北碑的笔法和金石味融入到章草创作中,追求一种雄浑质朴、刚健雄强、豪放之美。起笔注重藏锋,运笔绞转裹锋涩行,加强笔纸间的摩擦力,使整条线由许多点积累而成,厚重遒劲,边缘呈现不规则状,以求风化剥蚀、斑驳残泐的效果,并具有“重”“拙”“大”的审美特征。以碑入章,扩宽了章草领域的审美境界,由于清代中后期,帖学式微碑学兴起,得篆、隶书大兴,行、草书书写亦受此风气影响,致使部分书家抛开帖学中对行、草书的审视及书写标准,显露出对金石意味的追求与实践。及至近现代,用碑意改造章草也蔚然成风,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碑派章草”书家,代表者如沈曾植、罗复堪、卓君庸、王世镗、郑诵先、王荣年、王蘧常、高二适等,其中以沈曾植和王蘧常最为突出,沈曾植以包世臣侧锋铺毫及张裕钊方利刚折的笔法寓于章草之中,面貌一新逸趣横生。曾熙赞其“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唯下笔时时有犯险之心,故不稳,愈不稳愈妙。”比较全面地道出了沈氏的笔墨特点和书法精神。王蘧常虽师承沈曾植,他并没有亦步亦趋,强调线条圆转,没有细小的牵丝,全用实在的线条为之,形圆意方与大篆的笔法相通;在笔画的组合上,除大量吸收简、帛、陶文带有强烈篆韵隶意的偏旁部首融入章草之外,对大量的章草偏旁部首字法进行再创造,新理异态信手拈来,字里行间与金文篆字之意趣暗合,从而达到了王氏 “篆意章草”独树一帜的面貌。故而陆维钊看到《王蘧常章草选》后“大为称赏”。沙孟海评蘧老在西湖岳王庙所书抱柱联为“神州之冠”。碑系章草的局限处,一是重气象,缺精致,一些率性之笔会给人有粗鄙、浅陋之感,须野而能逸,逸而能雅,方能得其精髓。二是堪称经典作品不多,上述章草名家,除沈曾植和王蘧常传世作品不少外,其他诸家能查阅到的作品较少,精品更少,故而可提供学习的资料也少。三是个人的特点亦是缺点,如沈曾植线条圭角突出,褒者赞曰挺健峭拔,贬者言其撅齿獠牙。而王蘧常也存在线条缠绕过多(大字尤其明显),个别草法存有自我杜撰之嫌。碑系章草也有其优势,一是也打破了难写大字的局限,相反写大字成为其一大优势。二是拓展了章草的墨法运用,可以将浓淡干枯,虚实相间的墨法运用其中,甚至可以写出宿墨效果,丰富了章草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意趣。
《轩窗弦诵联》180cmX90cm
当代的章草创作,取法都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经典的法帖上,其中以《平复帖》、汉简帛草书、王蘧常最多;历代各家《急就章》系列、张芝、皇象、索靖、二王、杨维祯、沈曾植其次;其余诸家被取法者寥寥。这固然与时代审美有关,但也体现了历代章草虽作品和名家不少,但精品数量十分稀缺,难以满足后学者参考借鉴的需求。加之章草不及大草自由奔放、飘逸流美,故成小众书体,也是情理之中。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文联”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赵文龙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646841/74/14145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