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想成为第二个楚门
——评电影《抓娃娃》
文丨高求忠
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说过,给他十几个健康婴儿,让他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环境里去教养,他能使任何一个婴儿变成任何一种人物。
当然,华生并没有付诸实施,而电影《抓娃娃》里面的马成钢却拿自己的亲生儿子来做了一个教育实验,这个项目可以概括为“创设环境穷养,没苦硬吃,照着自己指定的模式培养接班人”
开心麻花、沈马组合,家庭教育这个万众关注的话题,喜剧,加上这个故事的设定,大部分人一看预告片,就会得出一个预言,这部电影自带爆款配置。果然,它像长沙的夏天一样火热。
沈腾的表演是无可挑剔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自带喜感,任何角色都能把控到位,哪怕是烂片,他也能撑起一片天,使电影达到有句无篇的境界,有了含腾量,就有了票房的保证,而我,也是冲着沈腾,走入了电影院。
对于熟悉沈腾的观众来说,满屏的西虹市元素让人格外亲切,沈马组合珠联璧合,“假”奶奶的扮演者萨日娜也给人带来许多惊喜,一贯演正剧的她,喜剧表演游刃有余,儿童马继业与少年马继业的表现亦是可圈可点。
电影确实笑点密集,身边不少人笑得前仰后合,毕竟,对于开心麻花来说,要搞个笑已是轻车熟路。
影片中事业有成的富翁马成钢认为大儿子没有教育好“大号练废了”,所以把小儿子马继业带到一个艰苦的环境生活,住房老破小,用自来水靠滴,全家一个月的费用只有1000多块钱,奶奶还要常年生病卧床吃中药。马成钢以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实际上,紧邻着这个吃苦训练营,就是马成钢的秘密培养基地,一大群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所有人都在马继业面前演戏。
所以,马继业的奶奶是一位退休教师假扮的,邻居是安排好的,摊贩是安排好的,按课本问路的外国人也是安排好的,随时随地马继业在进行各项技能的学习,他生活中的一切境遇磨难都是安排好的。
马继业就像进了一个神秘的群,除了他在认真生活,其他人都是托。他渐渐长大,也就越来越不好糊弄,为了防止“装穷大业”穿帮,故事冲突因此一再产生。
全家人每天晚上都一本正经地看书,实际上成年人都在悄悄玩手机。妈妈勉为其难给奶奶洗脚,上演孝顺戏码。为了让孩子学会精打细算,马成钢谎称家里所有的钱都交给儿子了,为了培养儿子的孝心,马成钢穿着烂鞋在孩子面前晃悠,孩子果然答应买新鞋,但又经不起诱惑买了平板电脑,打算玩几天再七天无理由退货,马成钢故意把鞋弄得更破一点,还偷偷做了手脚,使得平板没法退,为了填上这个坑,马继业不得已去捡废品,被其他同学嘲笑孤立。马继业开动脑筋,带领妈妈奶奶去“还得捞”吃免费送的食品,马丽和萨日娜面子上实在挂不住,偷偷背着轮椅狂奔。马继业经常跑步上学,一位教练发现了他,想带他进体校,马继业信心满满,马成钢为了不让儿子偏离清北大学工商管理这个目标,竟然给儿子腿上涂麻药,又联合假医生,哄骗马继业得病了。从小到大总觉得一切都被操控,在高中政治公开课上,马继业认为意识决定物质,与老师的既定答案背道而驰。就在这一天,提早离开学校的他忽然发现奶奶竟然精神抖擞地打篮球,假奶奶发现大事不妙,赶紧拔腿就跑。骑虎难下,马成钢安排奶奶突发疾病死去,胡诌说奶奶能够打篮球是回光返照。葬礼上,假奶奶被马继业真情感动得潸然泪下,实在躺不住了……
隐瞒—发现—遮盖—再隐瞒—再发现—再遮盖—再隐瞒—再发现,这些年,马继业一家一直就在这个模式里循环,这些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里面有许多搞笑的梗,但是看着看着,我陷入了沉思。代入马继业的视角,我不由感到深深的悲哀。
家里穷并没什么,但是他却背负了不该承担的压力,当“小管家”,父亲的烂鞋子让他愧疚,奶奶一天没吃中药就“吐血 ”让他愧疚,反讽的是,假奶奶还教育他要有诚信。他时刻要牢记,长大后要买大房子,奶奶葬礼上,旁人都在假悲伤,蒙在鼓里的他泣不成声,还没有好好回报奶奶。他捡废品被霸凌,父母并没有任何干预,他的跑步梦想被残酷地折断,与一个女同学走得稍微近一点,女同学就被安排转学,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被分析,没有任何隐私,他的成长何其孤独而压抑。最终,他发现一切都是一个骗局,他伤心地问父母:“你们是哪两位老师,这墙上没看到你们。”
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楚门的世界》,只不过,楚门的一切是导演安排的,马继业是被父母以爱之名安排的,电影结尾,马继业终于发现真相,他决心要做自己,走自己的道路,马成钢说“我们操控了你的生活,你不也在操控了我们的人生?”
的确,马成钢可谓用心良苦,所以他觉得委屈,这么多年来,这么多人一直围着马继业打转转。“每天让你收获满满”其实,他从头到尾只是在自我感动,他忽略孩子的独立思想和梦想,只把孩子当成一个实现自己理想、接管自己事业的工具人去培养。就如电影里一个桥段,马成钢推着轮椅说,任何时候,只要你喊一声爸爸,爸爸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当他还在自我陶醉时,轮椅已经不知不觉地滑下坡,儿子离他越来越远。
散场后,我问同伴,你愿意像马继业这么生活吗?大家回答,有谁会愿意在欺骗中成长、在严密的监控里成长呢?有人说,他当年读大学就是父母强行改了志愿,改变了人生轨迹。有人说,喜剧嘛,让你笑就够了,何必当真?的确,电影是艺术作品,现实中这样极端夸张鸡娃的做法也很少,电影可以提出问题,并不一定要负责解决问题,你可以把它当纯喜剧,轻松一下,也可以对原生家庭、家庭教育进行反思。《抓娃娃》是一颗喜剧怪味豆,看你怎么去品。
或许,观众可以再次回顾一下前阵子上映的《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抓娃娃》好比开心麻花特色菜,加了一点新调料,麻辣酸涩,《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则完全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像春天的野菜一般清新爽口,两者可以互为观照。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文联”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高求忠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646841/63/1414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