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艺评丨贺有德:乡愁,在故乡的节庆里摇曳
2024-06-20 14:42:21 字号:

艺评丨贺有德:乡愁,在故乡的节庆里摇曳

图片

乡愁,在故乡的节庆里摇曳

——读黄孝纪乡土散文集《节庆里的故乡》

文丨贺有德

知名乡土文学作家黄孝纪,近年来沉潜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湘南山区八公分村,以真诚、厚重的笔触,以八公分村为依托,潜心书写中国南方乡村的社会变迁,先后推出别出心裁、特色独具的“乡土系列”。作为文津图书奖、冰心散文奖等众多奖项的获奖者,黄孝纪的“乡土系列”,有深度,有厚度,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节庆里的故乡》是黄孝纪“乡土系列”之一,整体构架为总分式:一篇大纲式的《自序》,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在时代大背景下,故乡的节庆都有简要叙述,旁及故乡的历史、地理、人文;按一年四季顺序分为《春》《夏》《秋》《冬》四辑,每一辑9篇10篇11篇不等,共40篇,与《自序》所述一一对应,遥相呼应。四辑又是冰糖葫芦式结构,40篇40种故乡的节庆,每一篇每一种节庆独立成篇,而以节庆为明线,乡愁为暗线,一线贯穿而成一个整体——“我”的故乡的节庆;每一种节庆是一幅画——风俗画,整个故乡的节庆是风俗画长廊,满目新奇,回忆满满,而又无不感慨系之……

在黄孝纪看来,“故乡的一年是从鞭炮声里结束,又在鞭炮声里开始的”。故乡的节庆,以鞭炮声贯穿始终。《自序》从正月初一(头初一)写起,到大年除夕结束。节庆由“与生产生活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习俗”演变而来,“有着相对固定的日期和仪式”的习俗进一步发展便成了故乡的节庆,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节庆的概述式叙写,详略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春季节庆从正月初一(“头初一”)开始,“耍狮子”和“舞龙灯”详写,“拜年”“看戏”“祈雷”“祈鸟”“清明”略写,甚至一笔带过;“兜盘子”和“闹元宵”则暂时忽略。夏季节庆大多写得简略,从“堪称故乡的儿童节”的“四月八”开始,与“端午”“尝新”“打铜锣”“烧荐稿”详写,“端午”最为详细,“算八字”“寄名”“六月六”“送茶”则是一笔带过,“请看饭”暂时忽略。秋季节庆又是另外一种写法,“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阳”“走亲戚”笔法简洁,而“认亲”“过生日”“进朝门”“开宗祠”全忽略。冬季节庆从秋冬之交的“帮工”“进火”写起,写“冬至”写“拜师”写“定亲”写“杀年猪”写“小年”写“除夕”,“坐月子”“腊八节”“挂红传杯”则暂时忽略……节庆的叙写,有较详的,有简略甚至一笔带过的,还有暂时忽略的,如山之参差错落,水之轻重缓急,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自成章法。

黄孝纪的故乡,湘南山区,民风淳朴,乡里乡亲皆古道热肠,极重情义,人情味浓,在故乡的节庆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世易时移,人事更迭,记忆里的故乡正在我们眼前渐行渐远。故乡人情味越浓,乡愁也就越重。可以这样说:故乡的节庆,无不是浸泡在浓浓的乡愁里。特别是地域性极强、极具个性化的节庆,比如《春》中的“兜盘子”“祈雷”“祈鸟”,《夏》中的“寄名”“请看饭”“送茶”,《秋》中的“认亲”“进朝门”“开宗祠”,《冬》中的“帮工”“进火”“挂红传杯”,鲜明的特色里,无不透出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兜盘子”,貌似寻常不过的木制圆盘,从喝茶时摆放茶点,到赔礼时摆放零食,再到过年时摆放油糍粑、兰花根、套环、花、糖饼、红枣等,特别是“我”的母亲家里没米没菜“依然笑容和蔼,热情如故”,“悄悄出门,去邻里借米借盐”,回家招待客人并“跟客人谈笑”……耕种和建房“帮工”时,干的都是重活,特别是建房时,“打砖、烧窑、挖基槽、抬石头、砌地基”,又苦又累,可除大工(砌匠和木匠)外,其余“一概不需工钱”,纯粹的义务劳动;而且,“帮工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相互帮工”,乡里乡亲,相亲相爱,宛如一家人……走进黄孝纪的《节庆里的故乡》,在特色纷呈的民俗和节庆文化里漫游,感受民俗和节庆里的人情的同时,更感受到了浓郁的乡愁。

对于故乡的每一种节庆,黄孝纪都是以最大的深情和虔诚来书写,如精心描绘的工笔画,也有写意画,笔法同中有异,不变中求变,而记录故乡的节庆及节庆里的乡愁是主流。书写的背景是“我”的故乡——湘南山区,群体是故乡的人们——勤劳厚道的乡亲们,书写时,无一例外以“我”的眼中作为切入口,写“我”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点”与“面”相结合。《兜盘子》中,写“故乡人有喝茶的风习”,圆盘里摆放茶点招待,这是“面”;“我就经常看到母亲是这样殷勤好客的”,写母亲借米借盐招待客人——这是“点”。写圆盘里摆放“难得的、好吃的东西”作为赔礼的礼俗,打架“打输的人自然会耍起泼皮来”,打赢的就得赔礼——这是“面”;写“我”和伙伴打架,“我的母亲为此可给他兜过不少盘子”——这是“点”。《祈鸟》中写故乡的群鸟和“有一种鸟”——玉茨鸟,《请看饭》在写“故乡人请看饭”和“我”家两次“请看饭”,《认亲》中写故乡“向来就有认亲的习俗”和“我”家大姐荷花“认亲”……“点面结合”,在《节庆里的故乡》中俯拾皆是,几乎篇篇可见。如此写法,既能让所写节庆习俗整体的、客观地呈现,又能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我”的眼中、“我”家来个体的、主观的呈现,“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更接地气,更便于个人的真情书写。

“点面结合”之外,黄孝纪还多处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四月八》中写四月八节的来历,运用侧面描写——“我从小就耳闻两个语焉不详又互不相干的传说”,然后才是正面描写,既有“面”——“故乡人家”,也有“点”——“我家”,写四月八节“十分隆重”。《开宗祠》中写朝门和宗祠,有两处侧面描写,一处是“从儿时起,我就听父母无数次感叹过那已逝的朝门和宗祠神台的精美……”,另一处是“我的父亲曾多次跟我讲起那次黄璧回乡的盛况……”。侧面描写之外,则是正面描写,写朝门和宗祠的神圣和庄严:从室外到室内,坐西朝东,正面,正大门,前厅、中厅和后厅,木柱,厢房,高大气派,“气度不凡”……多种笔法写故乡节庆,笔法不拘一格,节庆便别开生面。

在《节庆里的故乡》里,长句与短句交错运用随处可见,叙写节奏或舒缓或明快,呈现出一种韵律美。短句有时全是名词,不仅节奏明快,还有画面感,仿佛“意识流”写法,又有一种流动的美。比如《祈鸟》中写鸟——麻雀、燕子、喜鹊、乌鸦、老鹰、翠鸟、白鹭、董鸡、猫头鹰、野鸡、布谷,写树——古樟、古椆、古槐、古柏、古枫、垂柳、高杨、梧桐、苦楝、桃树、李树……便是如此。

书写故乡的朴实无华,黄孝纪还多处使用方言,凸显地域性或者说地方色彩,同时也是乡愁流露——乡音亲切,乡音温暖,乡音难忘。《祈雷》中的“耀火(方言,意为闪电)”,《祈鸟》中的“俗名玉茨鸟(方言读音)”“茅厕(方言又叫玉茨)”,《寄名》中的“异性亲娘(方言)”,《请看饭》中的“乌墨(方言,柴火烟尘凝结的乌黑粉末)”,《送茶》中的“正茶(方言,指用茶树叶制作的茶叶)”……方言如同“画外音”,是笔下的文字有了一种立体感,读者恍惚间走进了故乡的节庆,那些画面,那些乡音,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萦绕在耳畔。

黄孝纪的“乡土系列”,以散文抒写乡土情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散文现象”,记录了故乡的乡土生态和岁月变迁,是典型的中国南方乡村文本,为中国南方的乡土文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人文财富,是当下散文创作的一种新探索,也是一面乡土文学的新旗帜。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文联”

湖南文联微信公众号.jpg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贺有德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