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的案件 不安的内心
——评电影《河边的错误》
文丨陈桂儿
《河边的错误》改编自余华1987年撰写的同名犯罪悬疑小说。一个被河溪环绕的小镇上,发生了一起令人不寒而栗的凶案,涉案嫌疑人众多,疑云密布。由朱一龙所饰演的刑警队长马哲,在对此案进行深入调查的过程中,却为一些难以名状的真相困扰不已,并逐渐体验到案件背后的荒诞性以及自我内心的不安。
看完《河边的错误》,我发现大家都不愿离开电影院,好像是等的时间足够长,片尾的字幕就能给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凶手到底是谁?河边的错误是什么?
其实原著作者余华早已给出答案:“河边的错误是什么错误?我也不知道,就是一个谁也不知道的错误”。
导演魏书均也同样说:“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在马哲身上能体会到”。
我觉得在《河边的错误》这部电影中,凶手是谁不重要,结果是什么也不重要,这是一部非常先锋、意识流、作者向的电影,可以将其视为一件艺术作品,如同欣赏一首歌曲或一幅绘画,用感性的方式去体验、去沉浸,跟着混乱而优美的镜头一起,代入马哲、理解马哲、成为马哲。
富有张力的细节
命运像是推着人走的河流,靠近河流想一探究竟的人都会陷入不可挽救的错误。《河边的错误》相比于同类型的悬疑探案商业片,虽然没有结局,但在视听语言上富有张力,叙事上环环相扣,关键物证、关键角色一个个出现,节奏明快,扣人心弦。比如在马哲接到幺四婆婆遇害一案时,他的妻子在拼一幅巨大的拼图,每次镜头扫过拼图,案件的调查就会获得新的线索和进展。由于他们的一次激烈的争吵,马哲把一部分拼图碎片冲进马桶,如果将拼图碎片视作线索的象征,那么他的这一个举动意味着:这是一幅永远不可能还原的拼图,一起无法完成的案件。
影片中不乏诸多细腻之处,如马哲所驾驶车辆的车牌号31415,圆周率π=3.1415……暗示着整个故事如同一个圆,没有终点;在梦境中,钱玲和王宏私下相会时吃着红苹果,不禁让人联想到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还有马哲在追捕疯子时闯入破庙,对着疯子连开四枪,鲜血溅在钟馗壁画上。钟馗既是神的化身,又具有鬼的形象,他的使命是捉鬼,而马哲这个角色则具有复杂的人物设定,他也正在捉拿疯子,这些细节使得影片更具有深度和艺术感。
充满文艺气息的氛围
影片比较忠实地还原了原著小说的故事,尤其是片中的氛围塑造,导演魏书钧把电影所处的90年代的生活质感拍了出来,对原著中那些很难被还原的场景进行影像化,如使用极具年代感,满屏噪点的胶片风格、冬季不停的雨、破旧杂乱的街道、潮湿的路、吟诵的诗歌、追音溯源的磁带录音机等等,文艺气息贯穿了全片。
影片的核心主线在悬疑故事,然而更重要的目的是呈现人在极端环境下的自我异化。由于原著小说篇幅有限,许多细节并未充分展开,但影片的改编成功对这些未言明的部分进行了补充,使角色更具人情味,更像是真实生活中的个体。比如马哲的形象是积极正面的,但他的立场与身份却带有复杂的特质。他具备了一名优秀警察所必需的专业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品德,在三次处理案件的过程中,他探案时的表现堪称完美。然而,在“河边”的世界中,马哲的身份具有双重性,他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随着案件的发展,他逐渐发现了所处世界的荒诞以及不可控制思绪,并对此感到深深的惊惧。小说里的结尾充满反讽和黑色幽默,马哲这样的伟光正形象被正义的舞台困住,最终为了脱罪选择成为疯子,令人唏嘘不已。而影片结尾与原著有所不同,没有嘲讽,没有态度,也没给任何答案,使其更具有开放性和可读解的空间。
暗藏危机的忧伤旋律
片中使用周华健的《花心》、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来作为配乐。《月光》这首经典乐曲在多部电影中都有使用,如《名侦探柯南》第11集。《月光》所传递的情感层次丰富,在旋律中我们能感受到充满幻想的,宁静的月色与流动的河水的美丽场景,情绪时而期待又时而失望,时而沉思呻吟又思绪如潮,时而忧伤猜疑又暗藏危机,有种不祥的预感。听众常常将其描述为“月光洒在湖面上”的情境,仿佛沉浸在一种朦胧的忧伤之中,透过月光,孤独与无奈的旋律尽显无遗。
在这部片中,《月光》作为背景音乐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从河边转到马哲妻子家中,妻子趴着桌上等他回家,收音机里播放着《月光》,她说:“我做了个梦,但是里面的事情我都不记得了”;第二次是马哲经历了许亮在自己面前自杀,他在电影院里做的那个怪诞无比的梦,暗示着他似乎正在走向疯狂;第三次在片尾,马哲夫妇在浴室给孩子洗澡,但是澡盆里的孩子却在玩疯子之前丢石头的游戏,孩子转过头来竟与疯子长得十分相像,并且这是整部电影第一次使用暖色调的画面,充满着梦境般的光晕,温暖却让人很难相信这是真实。在这时,画面一黑,全片结束,当第三次响起《月光》的声音时,黑色的幕布中,不禁透露出丝丝寒意。
电影有趣的一点是,本片采用定制的16毫米胶片进行拍摄,使观众得以领略上世纪末老电影的独特韵味,但通过展现县城电影院停业等情节,传达出胶片时代已经逐渐逝去的现实,三十年的光景仿佛是对这一时代的深情致敬。在考虑成本因素的前提下,导演魏书均会在每一次开拍前安排预演,以确保一次通过,经过多次打磨之后,演员入戏极深,尤其那几段梦境中,似乎不知道是在梦中,还是现实,眼角的抽搐,虚空的眼神,若有所思,特别是那些虚实相生的梦境,令人印象深刻。
余华说:在《老人与海》里,老人就是真正的老人,大海就是真正的大海,而河边也是真正的河边。本片展现出的具有黏稠潮湿、布满噪点、充满质感的悬疑文艺片形式,在魔幻现实主义的演绎下,怪诞的梦境成为影片的高潮,使观众沉浸在独特的观影体验中,看完之后仍然觉得缺点什么。
并非每个故事都存在结局,正如经历了一段绚丽多彩的爱情,却未能一直走到底,没有结局或许才是人生的常态。真正的答案可能已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了,故事荒诞诡谲,但不变如河水静静流淌,选择理性或是选择发疯,都不过命运齿轮上的花纹,丝毫不影响其向前转动。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陈桂儿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646755/59/13261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