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旅游家(短篇小说)
文/严彬
酒后所言,亦真亦幻。那件事开始只是一个有关出版的计划:我们打算写一本堂吉诃德式的书,讲书中一个游侠般的主人公,是一位旅行爱好者;而他的名字呢,我们就叫他“游侠”,因为他本来是虚构的,世上根本就没有那样一个人。
而根据Z老师的设想,游侠的朋友,他的同伴,却是真实的——Z老师将给游侠配备一位真实的司机,生活在现实世界,可以追根溯源,生活在云南。就这样,在我们当天的设想中,游侠、那位云南的司机,作为搭档,他们将一路旅游——记住,不是旅行,其中的差别我们还会提到——走过一个又一个地方,路线大体上是我们安排好的,路途中可以随机有一些应变,但经过变化之后,依然要回到计划好的路途上,从一个地方去往下一个地方。他们旅途中发生的事,所见所闻,将会被记录,由回忆者——这个人必然是那位司机——叙述出来。我们当初的目的,当然是编写一套旅行书,不是简单的旅行手册,而是旅游故事书。
我的朋友Z老师也许将做一番塞万提斯式的事业。虚构的故事以真实的行动为前提,最终它们将化为一项事业留存下来,那其中亦真亦幻,谁又能说清楚?而在桑丘的年代,人们倾向于信赖塞万提斯的书写,认为堂吉诃德可能是真实的,因为他们所经过的地点大多存在,就在人们周围,他们穿过的高山依然在人们眼前。而如今看来,就像堂吉诃德骑士是虚构的,尽管他是一位骑士,而他的仆人和伴侣桑丘被认为是真实的;真实的桑丘陪同虚构的堂吉诃德在大地上旅行,行侠仗义,除恶扬善,在高山的脊梁上露天而睡,在夜里听鸟兽的鸣叫声,在酒馆中无意间识别并捕获了三个强盗,认出他们原本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只是那时恶魔已经很久没有做坏事,潜伏于现实社会中恍如普普通通的中青年,但酒精让他们败露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表露了他们多年的习惯:在酒精的作用下,他们谈起一件往事,相信今天的人们依然有所耳闻。
说有一回在莽虞山山洞中点燃篝火的那一次——
还记得吗?那一次他们正要去为不久前被害的老大报复,要将一个十分窝囊但因为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而无意间用一个包中装有一本《希伯来圣经》的白色手提袋将他们那位老大击昏的三十来岁男子杀掉——他们中的一人无意间发现了那位因为击昏正在行凶的老大而被当地一位游手好闲的人正好撞见而传扬出去,并被当地官方树立为“某某年见义勇为典型人物”的男子L,L的头像和事迹刊登在一份小报上。他们中的那个人,就是除了被击昏的同伴之外的流寇中威望最高的那个人,也是最为心狠手辣的那个人,一次在饭馆中吃饭时无意间看到桌垫下面的报纸,在那张刊登了男子L助人为乐、行侠仗义事迹的报纸上认出了L。那位心狠手辣的男子姓C,他们都叫他“C老二”。C老二在茫茫莽虞山山洞中召集了从前的同伴,在一堆点燃的篝火中对他们说:
我们为大哥报仇的机会到了,那小子现在已经是这里今年见义勇为标兵,他打了我们老大,还导致老大被抓起来判为死刑丢了性命,现在我发现了他,就绝不能这样便宜放过他。我们,要去把他干掉……
他们在山洞中商量行凶的勾当。就在计划刚刚被提出来没多久,执行方案和分工计划正在讨论之时,其中一位同伴竟站起来支支吾吾说家里母亲生病了,需要钱,需要照顾,他这回不能和兄弟们一起干了。当他将自己的忧虑和决定颤颤巍巍说出来的时候,那群人中最凶狠的那个用一把斧头直接劈到了希望退出计划回家赡养母亲的同伴头上,顷刻间将自己的同伴杀死,令死者没有半点分辩的机会。
在那位胆小的同伴死后,他们继续讨论为老大报仇的计划。而此时已经损失了一位同伴,尽管那位同伴平时实在不怎么得力,做事情总是犹豫,脸上喜欢露出忧愁和迟疑不定的表情,他喜欢跟在他们的后面,因此真正做事情时出力也最少。现在那位同伴因为一件还没有来得及做的小事丢掉了性命,而他们几乎没有将他的死当作一回事,没有人为他感到惋惜,也没有人提出现在少了一人事情可能难办了。他们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任由那个已经死掉的人仰面倒在他们旁边,头朝向山洞之外,朝向灰茫茫的黄昏大山,血从被斧头劈开的头上流出来,浸润了头发,流到地上的泥土中,已经慢慢从红色变成暗红色,在头发和头皮上开始板结了。
流寇们继续商量着杀人报仇的计划,并将这个早就计划好但实际上后来并没有做成的事情在饭桌上借着醉酒说了出来,被真有其人的桑丘和并不存在的堂吉诃德听到。堂吉诃德骑士也借着醉酒立刻提着刚刚磨好不久但并不锋利的佩剑起身,走到那伙正在谈论着往事的流寇跟前。
拔出他的佩剑,口中说:
“你们刚刚说的话已经被我全部听到。我知道你们是一伙坏蛋,你们企图杀死一个行侠仗义的好人,尽管没有做成那件事,但你们现在必须受到惩罚。我要将你们拿住,送你们到官府。现在你们没有必要反抗,我手中的剑正在你们眼前,谁胆敢动一下,企图逃跑,这把剑的锋刃就将落到他的脖子上。我希望你们不要妄想逃跑,在我堂吉诃德眼皮底下,在我的剑跟前,还没有一个坏蛋溜掉!”
堂吉诃德昂起头,左手背在身后,右手握着长剑。他吩咐桑丘去通知店主,将抓获一伙即将再次行凶的暴徒的事让店主遣人去通知警察局。警察局就在饭馆斜对面不远处,饭店的伙计在店主的授意下很快放下手上的事情,拔腿小跑去警察局报案去了。
伙计小跑出门前还恰好经过堂吉诃德制服暴徒的桌子边上,一边跑一边向堂吉诃德点头致意,并向那几个坏蛋狠狠瞪了一眼。堂吉诃德那回果然又做了一次侠客,将那伙潜藏已久的坏蛋认出并抓获送交警方。后来堂吉诃德骑士继续和仆人桑丘一道在大地上游荡,做一些行侠仗义、只有古代游侠才会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都被作家塞万提斯写在一本书里,那本书不但永世流传,成为数百年来人人知晓的经典故事,就连书中所写堂吉诃德和桑丘游历过的地方,也已成为历代的名胜,或是原本便是圣徒出生之地,因为他们的到访而更为人所知。
我的朋友Z老师说,他想做的事情也和堂吉诃德的故事及塞万提斯的事业差不多——尽管也许不会成为经典,这是我们当时也没有巴望的事。
他想创造一个热爱旅行的人物,让这个人物在全国各地旅游,一路旅游,一路写下自己亲眼所见和道听途说的故事。
Z老师说,那些故事,会从一场持续时间至少一年的全国大型征文中产生。他打算从超过一千个故事中挑选一些全国各地的好故事,将那些故事经过改名换姓嫁接到他准备创造的那位堂吉诃德般的人物“游侠”身上。这样一来,游侠就成了一个经验丰富的旅行者,身上发生过并且收集过大量奇闻异事,听起来就像真有其人其事。Z老师还摸着自己短短的黑胡须说:“必须写得跟真的一样,让读者从书上看到后就被吸引住,就像跟着游侠故事中的足迹去那里也亲身旅行一趟。我们要干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设计一个游侠角色,这个人是虚构的,可以不存在,但他有几个同伴都是真实的,其中一个是司机、一个是好朋友。我们让这三个人到处旅游。当然,我们要提前计划好行程,旅游地点必须精挑细选,是那些真正风光好的,或者说当地人有奇风异俗值得一去的,并且他们那处地方要有一个比较想做事情的旅游局,旅游局的领导需要是一个想做出实事来证明自己业绩的官员。那样一来,我们就能通过游侠的旅游故事,说服热爱旅行的人去游侠故事中的旅游地旅游,我们就能从那些旅游地的旅游局中获得报酬——我们还能从我们精心编写好的故事中获得利益,因为这些故事肯定会被编成几本书,这几本书在市面上一经销售,我们就能从中获利,虽然钱可能不会太多,但起码可以说是创业的第一桶金了。”当他说起这些,我们正在一杯接一杯喝酒,酒精的作用在我们身体里扩展,向头部攀行,令我们更加兴奋。
Z老师和我们说的那些,我也觉得颇为有趣,也许值得尝试。抱着即将成为故事的合伙人、为此负责的态度,我提出一些认为更好的建议。
我说,一个虚构的游侠故事如何才能吸引现在的读者,让这些读者不仅会阅读这本游侠故事集,还会跟随故事去那些旅游地点旅游,会在那里消费,我要给您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读者可能不会信任一个堂吉诃德般的人物,因为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人已经不太相信英雄,更难对一个看上去便像虚构人物的游侠的英雄故事感兴趣。想一想,那些我们通过征稿搜集的故事虽然经过挑选,经过我们的改编,让他们发生在这个虚构的人物游侠身上,但这些故事会自相矛盾,或者说这些故事全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可太多,太不可思议了。我想现在的读者可能有自己的分辨能力,他们更愿意相信一个已经被大众所知、有很好公众知名度的人物身上发生的事,会信任那个看上去已经十分专业并且对他所从事的事情很热心的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以及那个人顺道推荐的东西。我还就此列举了我知道的美食家C先生的事迹。
我说C先生正是这样的人物。你看,他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成为全国公认的美食家。他推荐的餐馆,人们果真就会去吃饭、去消费,他推荐的菜品人们会十分愿意去尝尝。他亲手演示的某一道菜的烹饪方法过程,很快就有大量的人照着他的烹饪方法在自己家里学做那样的菜……C先生在美食界被高度认可,这不就是您打算做的事情的翻版吗?
Z老师摸着胡须,默默点头,欲言又止。
我们都知道,C先生的事情是真的,他是个真实存在的人,他做的所有关于美食的事情也是以他自己的名义来做的,并且这件事情已经做了四五年。所以,他的美食节目《吃遍中国》已经家喻户晓,他的名字和《吃遍中国》的节目招牌已经是全国餐饮业争相关注和希望获得点名的金字招牌。一个餐馆一旦被C先生光顾,甚至被《吃遍中国》节目制作成电视录像播出,那个餐馆必然成为当地生意最为红火的餐馆之一。C先生这几年带着他的美食节目团队在全国各地四处游荡,在餐馆中品尝当地的美食,当他认定某道美食或某家餐馆的时候,就将那道美食或是那家餐馆制作成一档电视节目,录制成视频,在《吃遍中国》中播出;他还会推出美食日记,图文版的,名字也叫《吃遍中国》,只是《吃遍中国》前面还加了C先生三个字,也就是“C先生吃遍中国”。他的美食日记也被当成美食圣经而为读者争相传阅,和电视节目同样流行。
我说,您看,您希望做到的不正是美食家C先生做成的事情吗?C先生做的是美食家,而您希望游侠做一个旅行家——毋宁说那可能是您自身的投射。可游侠一眼看上去就是一个虚构人物,他的真实性将会被您收集的嫁接到他身上眼花缭乱的故事给描画得不真实——一个叫作“游侠”的人要做到在一本故事集中、在并不太长的时间内去全国各地旅游,并且亲身经历、亲眼所见或道听途说很多各式各样的故事,这样的经验可能会过于丰富、过于传奇的,并且,即便是可能的,要去嫁接这些故事,让这些故事互相之间符合逻辑,比如时间地点的逻辑、人物性格的逻辑,是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改编的。因为您说了,这些故事实际上来源于一些征文比赛,故事是从不同的人写的故事中挑选出来的。不同的人写下的故事、故事汇总的人物,它们可能会五花八门,要从这些五花八门的故事中挑选出适合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的故事是很不容易的。您——或者说我们吧,我们可能会耗费很大的精力来改编这些故事……
那么,您看,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作家。您以前也去过很多地方,您说过,过去十多年去过两百多个市县。我认为:为什么不将您自己打造成一位旅游家,而要假借一位看上去就很成问题、令人怀疑的“游侠”去做这些事情呢?
游侠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将来要举办什么线下的活动,要邀请游侠出来召开新闻发布会,去一些旅游景点参加什么活动,对新景点的发布剪彩,那这位游侠先生肯定要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出现——既然他可能已经是一位真实的旅行家了,我们就需要他真有其人,有一位实实在在的看上去就像旅游家的人出现。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虚构这个人,而不让这个人干脆就是您本人呢?
您是具备这样的条件的。第一,您全国知名,各地的文坛都知道您,都曾邀请您去参加文学采风活动。第二,您是一位作家,本身就有优秀的作品,有自己的读者,您写作能力很出色。那么您为什么要去虚构一个旅行家,并且要征集别人的故事呢?我看——我建议您,不如自己来亲身经历旅行,自己来写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您本人。旅行当然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您可能要准备接下来的好几年都一心一意做这件事情。当然,您看,我也很热爱旅行,我可能也希望加入到您的项目里面来,但我只会协助您,比如我可以辅助您写一些以您为主角的好故事,都是为您量身定做的,读者一看就知道出自您的手笔,来自您亲身去过的地方。并且,您从前就真实去过很多地方,那些地方、那些景点、那些经验,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吗?您大可以回忆过去,将从前的经历写出来,成为一个个故事。
您看!这不就已经有了第一步吗?如果换作别人,他可能还必须亲自动身去很多地方,去过之后,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当地旅游局或文化部门的接待,他可能很难体会那个地方景点的精髓。而您不一样,您作为贵客被邀请过去,领略了当地最好的景点、景点中最好的风光、最动人的故事,当地旅游局肯定会派出最好的导游陪同您去最好的景点旅游,就像故宫,故宫不是有并不对公众开放而可以特殊招待某些贵客的景点吗?我就曾经被邀请去故宫一处隐秘庭院,从东门进去,经过一片园林,那园子里到处都是古朴的松树,旁边当然是故宫的宫殿,园子里几乎没有什么人,而只见到几个专家和园艺工人模样的人在那里走动——我去参观过一个大殿,沿着旋转的现代修建的楼梯在大殿的二楼一张很大的桌子边饮茶。那个大殿是一般游客从南至北所无法游览到的。我的意思就是,您完全可以写自己——您可以筹划做一个您亲身参加的旅游节目、出一个关于您自己的旅游故事的系列丛书。
为了让丛书和节目丰富多彩,您当然要写很多别人的故事。您可以写一些名人、一些当地的文化大家和隐士。我想您只要坚持做,做上两三年,这个节目就可能成为一档观众众多的节目,您将成为旅游家。而我,我和S,都可以成为您的幕后团队中的一员。何乐而不为呢?不仅能做成一件大事,我们还可以因此到处旅游,工作和爱好相结合,这是最好的事情了。我擅长做传播,S擅长做策划、擅长游说。而您,您只要以自己的身份到处旅游,并写一写旅游故事就好了。很多事情可以交给我们,交给我们的团队来做。我觉得这实在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是一个非常可行的项目。因为您也介绍了,这个项目将是旅游出版社的项目,它们必然是要支持的,并且它们也有多年的出版经验、有众多读者、有市场。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的图书读者作为我们的第一批读者,我们的原始读者。只要做出事情,只要您去旅游,我们开发出一档旅游节目,做一个在线的旅游媒体,或者,就是自媒体吧,这是我们能做的事情,并且可能是旅游出版社所没有并且特别愿意做的事情。
您也看到了,在这个特殊时期,所有人都不方便出远门而几乎待在家里的情况下,策划生产在线产品是大势所趋了。哪怕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通过连线和直播,来欣赏某处的美景,也完全可以满足许多热爱旅游者的愿望。互联网将打开所有人的眼睛,世界通过屏幕展现在所有人面前——我曾通过谷歌地图欣赏过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见到过珠穆朗玛峰上皑皑的白雪和一小块裸露出来的黑色石头。世界屋脊当时就在我眼前,我的手指轻轻滑动,喜马拉雅连绵的雪山山脉尽收眼底。嗨!当时,我记得我几乎闻到了冰雪的味道。而对于旅游出版社来说,只要他们自己还没有做,就必定十分渴望要做这件事情——所有的出版社都这样的需求,这种从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线下产品需求,转型到互联网上的需求——必须尽快到网上去!时间不等人啊,他们比我们还着急,而我们恰好可以为他们做这件事情。在这方面我是专业的,我做的就是互联网方面工作,毫不客气地说,我是互联网传媒专家了。
当时我越说越兴奋。现在回想起来,我说了很多话,有一些奇思妙想,还有些是来自我的经验和判断。一旦我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并且擅长做的事情,我的思维就会很快,思路会变得很清晰并且会有听起来很不错的想法源源不断地冒出来。
当时我也被Z老师的项目给吸引住了,忍不住自己设想了很多,甚至说经过我们的探讨,经过我贡献出来的我擅长并且已经做过很多年的网络传播经验,再说我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也很出色,只听Z老师介绍了一会儿项目,只说了一个初步的想法,我的点子就一个接一个,越来越深入地冒出来了。
Z老师喜笑颜开,他说:“看来我们这件事情可以做啊。这是一个好项目啊。”
我也说:“是的,我也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项目,正当其时,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找这样的项目。”
而S则说,他不是一个能够轻易被说服的人。
在那段时间里S的话不多,只是偶尔说几句,都还是我专门停下来,让他也说点什么的时候,他才慢条斯理地说出点看法。后来S越来越沉默。而我们一开始聊的是文学和生活,那时他高谈阔论,正是平时令人熟悉的他。当我们谈起他并不感兴趣的事情时,他就会保持沉默,但也并没有表露出别的,就像他说的,他是一个不会轻易被某件事情说服的人,虽然他还是一个很容易动情的人。我曾几次见他因为某个过去的人物流泪,见过他为友情流泪,在酒后哭,像诗人那样抒情。
再后来,S突然站起来,说:“我们走吧。”
他说那句话的时候就像维特根斯坦在挪威修建小屋时说的那样:
我将一事无成,
并且永远成不了。
我们便真的离开Z老师的家,带着醉意,走了出来,时间正是深夜,而旁边依然灯火明亮,路上四处是走来走去的行人,仿佛黑夜中也有一个世界,人群中换了另一群人,大家彼此既熟悉又陌生。夜色和灯火交相辉映的路边有营业的餐馆、有烧烤摊,还有卖气球和鲜花的人。深夜中人们都变成了另一个颜色。有情人和年轻的哥们儿从我们身旁经过,而我们当时正坐在Z老师家门前社区外路口那个圆形的水泥球上休息。那时我还清醒,S已经醉了。
来源:《湘江文艺》
作者:严彬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646754/69/13198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