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艺评丨杨金:望道追光 真理之甘
2023-05-12 10:17:36 字号:

艺评丨杨金:望道追光 真理之甘

望道追光 真理之甘

——《望道》影评

文丨杨金

《望道》是一部由侯咏执导,刘烨、胡军、文咏珊等人领衔主演的革命题材红色电影,还是一部充满热血和激情的年代大片。该片以人名为片名,讲述了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语言文学家陈望道先生凭借对真理的渴望,克服重重困难终译成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并始终追寻救国之真理、救民之信仰的艰辛历程,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望救国救民理想、坚守真理大道的故事和精神。

图片

强烈的思想震撼力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望道》并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通过有趣、有内容的故事,以真实、鲜活、具有思想穿透力和情绪感染力的艺术形象打动观众。

影片开篇即点题,陈望道在讲台上对学生表示:“望道,这是本人新改的名字。顾名思义,就是追望大道。我们每个青年的身上,都肩负着这样的使命。我陈望道愿意同你们一起,追望这条救国救民的真理大道!”

图片

影片还原了陈望道“吃墨水”的故事。为了专心致志完成《共产党宣言》的翻译,陈望道特地从浙江一师返回家乡义乌,借助日文版和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的对照,夜以继日地研究和翻译。由于工作过度专注,母亲给他送来了粽子和红糖水,他头也不抬就用粽子蘸着吃,留下“手沾墨水口来尝,信仰味道终觉甜”的感人佳话。难能可贵的是,陈望道的饰演者刘烨为了拍出预期效果,主动提出真吃墨汁,这既是演员的敬业,更是对先辈的敬仰。

图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导演还花了较多笔墨展示了陈望道与蔡慕晖相识相知的爱情故事,两人因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走到了一起。特别是在面对坚守信仰还是挽救爱人生命的抉择上,蔡慕晖断然拒绝了敌人的施舍,对唯一能救丈夫的盘尼西林决绝转身,因为她明白“我守护的这个人,绝对不会同意我替他选择苟且偷生”。这种不负家国却负相思的感人场景令人无比动容。

鲜明的人物形象浸淫在时代的氛围中

《望道》在沉浸感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角色关系相互牵引下,拍出了真实时空的真人真事,体现出真实的魅力。

首先,恰到好处的服化道有效烘托了年代氛围。比方说制作团队特意按照1:1的比例,还原了浙江第一师范教学楼和陈望道在义乌的老家,并通过精心布置给观众带来最真实最完美的观影体验。同时,影片中的配色也非常讲究。除了稳重的黑白、灰黄色系,影片还有橙、蓝、粉等一系列富有张力的五彩色调,加上冷暖色调交替的滤镜和明暗对比强烈的场景、画面,让电影的年代感更加突出。比如,《望道》的主人公陈望道饰演者刘烨,总是一身灰色或米色长衫,素雅而清瘦,坚定而专注,真实还原了史料中望老“长衫先生”的形象;而对于女学生的装扮,主打蓝色“着装代码”,浅蓝宽袖辅以简单盘扣,让当年独有的清纯和知性的女学生形象跃然于画面;女主蔡慕晖作为一位出过国留过学,既饱读诗书又大方得体的新女性,虽然总是穿着长款旗袍,但是色彩更加鲜艳多样,有粉色格纹的、浅蓝一色的、橙色碎格的……有效加强了场景的氛围感、年代感。

图片

其次,影片在刻画个人饱满性格的同时也注重对时代青年群像的塑造。影片通过时代青年群像的描摹,勾勒出了当时革命者鲜明的时代气质。片中有一个场景,青年学生杨逢林因拍到集会现场反动派残害共产党的照片,在躲避追捕过程中左臂中枪流血,进入正在筹建的新闻馆。当军警赶到要求开门抓捕杨逢林时,大门猛然打开,映入眼帘的是震惊的一幕:屋内所有青年左臂都流淌着鲜血。这个场景反映了当时进步青年们同仇敌忾的胆气,也隐喻了中国革命未来可期,令人欣慰。

精致的视听语言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冲击

《望道》注重镜头的表达和光影的修辞,形成了多元的视听效果,提升了影片的可视性和感染力。

该片的一个视听特色就是前置性闪回。一般而言,闪回是剧中人物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出现时,回忆起与之有关的其他过往画面;前置性闪回则是指事件或者人物尚未出现时,与之相关的回忆画面便出现了。比如,陈望道回忆与戴季陶分道扬镳的那场戏就是前置性闪回。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应当知道,戴季陶是响当当的国民党元老和反动派,他是蒋介石的铁杆把兄弟。但是1920年左右的戴季陶,却是一位风华正茂的好青年,早期的他着力宣扬爱国思想,宣传社会主义思潮,曾经将自己租住的楼让出来给到上海组建共产党小组的陈独秀一家居住,就连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也是他找来的。但是后来,戴季陶成了屠杀共产党的刽子手,而陈望道一生践行马克思主义,历经风雨,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如此看来,影片中对于陈望道和戴季陶两人分道扬镳情绪的前置比正常按部就班的叙事更有情感冲击力。

图片

该片的背景音乐也展示了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表现力和深沉感。片中有一场“浙一师风潮”的戏,说的是陈望道在浙江第一师范教书的时候,因为学生演了一个话剧《非孝》,因为《非孝》充满了反抗旧道德旧礼教的战斗力,引发当局不满,校长经亨颐被施压要求开除学生,为了让学校不被闭校,学生能继续求学,陈望道、夏丏尊等几个核心老师被迫辞职来挽救这次危机。当时,几位辞职的老师拿着自己的行李悲壮离开学校时,学生们全体起立并鞠躬,集体含泪歌唱李叔同创作的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偌大的操场除了歌声,安安静静,送别的意境瞬间扑面而来。

图片

另外,《望道》中雨景特别多,让整部电影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作为一部讲述百年前有志青年“追望大道”的影片,阴云密布的雨天更能凸显厚重、沉郁的影片风格。如,抗战爆发以后,复旦部分师生被迫转移到重庆,建立起战时校园。时任新闻系主任的陈望道,为重建被日军炸毁的新闻馆,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带领一群学生,走街串巷进行募捐。然而,年过半百的望道先生,因操劳过度在雨中晕倒,却还希望学生做“真相的报道者、真理的捍卫者、黑夜的追光者”。正是因为这种坚守,一代代进步知识分子,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风雨兼程、前仆后继,最终迎来了光明的新中国。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杨金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