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一声走啊,太阳飞了过去;唱一段慢板,地球转动停息。”9月20日,由湖南省文联、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办,湖南信息学院承办的纪念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创办40周年——“戏韵湖南”名家进校园活动在湖南信息学院举办。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永光以一首《戏曲是诗》为钥匙,引导大家开启戏曲欣赏之门。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的200余名师生聆听了这场《戏曲欣赏导引》专题讲座。
讲座现场,王永光从戏曲文学、戏曲音乐、戏曲表演、戏曲服装四个方面,分析了情感的表达要诉诸于音乐和唱腔,表演的技巧又要借助于服饰等等,所有的这些有机糅杂在一起,都是为了表现剧本文学所要反映的人生百态。
王永光先生为祝贺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特题书法作品:梅桩茁壮,梅钱怒放,梅香悠长,梅林兴旺。
在讲座中,王永光以湘剧《单刀会》、《醉打山门》的剧本和表演台词对比,表现了湘剧在演绎中国古典优秀作品中性格化语言的使用,强调其独特的湖湘地域文化个性。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显著标志,乡音是传递乡情的密码。”王永光以《沁园春·雪》的朗诵和演唱举例,展示了湘剧声腔与伴奏的旋律之美。
他特别指出,“意象”是我们艺术的创作之根。他从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不同来阐述戏曲表演的工笔刻画和写意传神。强调戏曲扮相的程式化通过戏曲演员的手、眼、身、法、步,借助服饰道具,去展现剧情。
湘剧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与民间艺术和地方语言巧妙结合,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一直秉承着致力于湖南地方戏剧的推陈出新,为振兴地方戏剧创造良好环境,为湖南参加中国校园戏剧节储备力量。此活动的举办,旨在向青少年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地方戏剧知识,让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中扎根发芽。
(摄影:杨浩、李子尧)
来源丨湖南省戏剧家协会
来源:湖南文联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646743/66/13076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