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艺评丨龚倩:合沓婆娑曾几何,恸鸣飞去泣声声
2023-08-21 11:40:26 字号:

艺评丨龚倩:合沓婆娑曾几何,恸鸣飞去泣声声

合沓婆娑曾几何,恸鸣飞去泣声声

——评舞剧《朱鹮》

文丨龚倩

朱鹮是与人类相随相伴、和谐相处的朋友,但由于工业文明进程带来的环境恶化导致其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已至濒临灭绝之境地。上海歌舞团以朱鹮这种珍稀鸟类的遭遇为创作题材,通过古代、近代、现代的情节与意境呈现,来展现人类与朱鹮相生相惜的前世今生,成功地打造出了《朱鹮》这部舞剧。首演后,一度在业界引发“朱鹮现象”,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好评。该剧曾三度赴日本巡演,还登陆了世界舞台艺术殿堂——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在纽约和波士顿演出5场,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异彩,引起巨大反响。舞剧《朱鹮》首演以来,足迹遍布海内外,场场爆满,收获诸多赞誉,目前仍是傲然屹立于舞台剧的热销榜,俨然成为上海市一张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它以典型的形象塑造、流畅的舞蹈语言、唯美的意境创造讲述着人类与大自然相生相伴的故事,表达着不同国界的人们共通的审美情感。

图片

现实主义为主的艺术创作手法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与失衡愈来愈严峻,《朱鹮》主打环保主题,鞭策痛心的现状与过往,反思人类文明化进程中对自然界诸多生灵的伤害,呼唤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等使该剧呈现出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某些特质。《朱鹮》在其舞蹈叙事中承载的是一个沉重的、具有批判性的主题,这也是该剧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该剧着眼于历史或现代的某一真实场景进行描述,并于此之上进行艺术加工、创造与渲染,以一种富有概括性的真实现象来表达创作者的真情实感,从这一个层面来说,其风格也具有现实主义创作色彩。

图片

《朱鹮》的情节重在以舞写意,既造境,也写境,以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讲述着一个人的前世今生,讲述着人与鸟跨越时空、生生不息而相依相偎的内在情感。这样的构思、排布与情节设置,以及朱鹮典型形象的凝练等,都使舞剧《朱鹮》在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表达下,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内涵。

图片

《朱鹮》在创作上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起来,一方面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环境日益遭受污染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又有对理想的强烈追求与向往,从而在艺术创造的形象体系中达到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典型化与理想化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塑造人物角色的主要途径。《朱鹮》通过凝练、概括来塑造朱鹮的形象,体现出高度的集中性与代表性,同时也具有区别于其他鸟类形象的鲜明独特性。编导通过想象使朱鹮形象合乎某种理想,将准确描绘与夸张、幻象相结合,体现创作者的审美理想。

朱鹮的典型形象塑造

舞剧《朱鹮》中,编导对朱鹮典型形象的塑造是该剧最为精彩的地方,也是该剧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剧中,朱鹮舞者那橘红色点缀于白色“羽衣”的华服构成了观众对朱鹮形象的色彩印象,唯美悠然的乐声与朱鹮的鸣叫声构成了观众对朱鹮形象的听觉印象,朱鹮后枕部那长的柳叶形羽冠在舞剧朱鹮舞者头饰上的呈现,则是细节的体现……然而,最为出彩的还是编导对朱鹮动作姿态与神韵上的塑造。《朱鹮》借模仿寻找形象,创造了专属于朱鹮这种珍稀鸟类的动作语言,避免了当今舞剧舞台上经常出现的尴尬局面:动作语言雷同与形象塑造“千人一面”。

图片

舞蹈动作是舞蹈动机的组成成分,舞蹈语句和舞蹈段落则是舞蹈动机进一步的发展,以下将主要从朱鹮形象动作构成特色、舞蹈语言的层级把握两方面分析舞剧《朱鹮》中朱鹮典型形象的塑造:

(一)朱鹮形象的动作构成特色

首先,关于朱鹮之“动态”,《朱鹮》的编导抓住朱鹮漫步、飞翔、栖息、涉水、啄食、展翅与折翅等一系列静态造型与动态画面,通过抽象、凝练、概括的符号化表达,以栩栩如生而又鲜活动人的语言将朱鹮形象加以呈现。静止的姿态如舞者一手从身后环在腰旁,一手点在头顶的姿态,以及臂膀模仿鸟翼的体态等等在刹那间实现了舞剧形象中人到鹮的转变。流动的姿态如舞者展开飘逸的羽翼,抖翅踮脚、缓步疾行的动态;如舞者双手合十形成喙状以描摹朱鹮啄食的动态;如舞者用脚轻点地板、小腿后踢,犹如朱鹮用脚刨土的动态等都在“形”上描摹得极为生动形象。

图片

其次,在朱鹮之“动速”方面,舞台上的朱鹮亭亭玉立、卓然灵动、形象独特,除了其“动态”独特鲜明之外,编导对朱鹮形象“动速”的拿捏也是形成其典型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表现朱鹮舞者挥舞着白色羽翼飘然而至与翱翔的画面时,舞者舒缓的舞步结合着手部轻微快速抖动羽翼的动态,在整体动作“慢”与局部动作“快”的融合对比中形成空灵的朱鹮印象。再如剧中朱鹮的舞动随着音乐的“快慢”而“快慢”,形成与音乐的美妙融合。“反向”则是指舞蹈动作与音乐的节奏与速度不同步,呈现出对比。

图片

第三,朱鹮之“动律”方面,风格性舞蹈的动作空间走向、流动疾缓往往具有一定的内在定势,其动作与思维具有稳定的联系,因而形成其特有的动律特征。在舞蹈创作中,如何借用风格性舞蹈内在动律,并打破其动作与思维的稳定联系,创造出新的动作形式,形成新的动律,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舞剧《朱鹮》中,舞者的动作语汇融合了古典芭蕾和中国古典舞的形态、韵律、呼吸与美感,使朱鹮舞者呈现出矜持、高贵的气质。然而,创作者却在“借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了古典芭蕾与中国古典舞动律的约束,发展出展现朱鹮特征的动作空间走向、连接的定势、流动疾缓的内在节奏与韵律。

图片

第四,朱鹮之“动力”方面,一般意义上,对于动作力度的理解有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是指动作由于动力的改变,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表现,呈现不同的情感色彩,即动作力度与情感倾向的统一;第二层涵义是指动作在运动中的“力效”。如表现朱鹮轻盈灵动之美时则用到了滑动、弹动等力效。如舞剧下篇,表现朱鹮的折翼之“殇”的形态,则通过舞者身体内缩、双手抱肩、垂头弯腰、折翅抖肩、挣扎着扑扇翅膀等姿态动作以及砍动、压动、扭动、冲击等力效来呈现。又比如在舞剧的下篇中,在表现“折翅”的朱鹮之“殇”时,则更多运用到动作力点的爆发,以一种最强烈的视觉感受撞击观众的心灵,从而赋予作品一种悲怆与凄婉的震颤力量。

(二)朱鹮舞蹈语言的“变奏式”层级发展

第一,舞剧《朱鹮》中的舞句与舞段在表现朱鹮形态的核心动作之上进行发展。其舞句按照一定的形式逻辑把单一的动作进行有意义的编制,并进一步形成了有一定明确含义、相对完整的舞段表意系统,呈现出一种变奏式的效果:比如该剧将表现朱鹮飞翔、栖息、点头、漫步等形象的核心动作贯穿始终,形成舞剧语言的基本内核,既保持了舞剧语言风格与语义的稳定性,又使核心动作的形态与意味在整个舞蹈动作的发展和变奏过程中不断强化,从而进一步突出朱鹮的典型形象。

图片

第二,变奏手法的多层次运用。比如在舞剧中,我们可见朱鹮独舞、双人舞或表现群鹮的舞蹈都在舞剧故事情节的发展、主题思想的表达、舞蹈感情的强化过程中体现出一种静态与动感协和统一、有内在呼吸与韵律的“变奏美”,从而在对比变化中加深了观众对朱鹮的角色印象,进一步强化了舞剧朱鹮的典型形象。

图片

可见,舞剧《朱鹮》动作语言的构成特色与舞蹈语言变奏式的层级发展特点是其典型形象塑造成功的因素。当然,该剧典型形象的塑造在“内在的丰富性”方面还可以做进一步探索。著名西方哲学家黑格尔非常强调典型形象塑造的“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重要性。舞剧《朱鹮》中的朱鹮虽不是人,但却是一种“人化”的角色,因此,设想一下,如果舞剧《朱鹮》的剧情更多一点情节性与戏剧性,是否对该剧典型形象塑造的“内在丰富性”有一些帮助呢?但同时,舞剧也有其自身特性,因此,如何在各种舞蹈形象的撞击、各种舞蹈意境的变换之中,从“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去更多挖掘与丰满剧中朱鹮的典型形象也许也是值得探索的。

“美”与“殇”呈现之上的舞蹈意境构成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总导演佟睿睿的创作在基于“美”与“殇”的现实呈现之上注重营造舞剧《朱鹮》的整体意境,从而将剧中美轮美奂的情境缓缓道来,将澈心之痛的情感刺割而出。

图片

首先,写意的角色形象是舞剧整体意境产生的母体。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意境,特定的形象是产生意境的一种母体。舞剧《朱鹮》通过对专属于朱鹮这种鸟类的语言的创造,在遵循中国传统审美原理的基础上,在动作、音乐、舞美等方面实现造型、风格与韵律的统一,从而塑造了“写意”的朱鹮形象。朱鹮舞者“一抹红”的点缀、白色的飘逸羽翼、流动变化的舞动等等使该舞剧呈现出如中国山水画、花鸟画般的意境美。讲述着一种远去的生活,抒怀着一个失落的世界。

图片

其次,情境编舞法与交响编舞法在舞剧意境构成中的运用。意境创造表现为实境与虚境的辩证统一。舞剧《朱鹮》在实境的创设与虚境的联想之上将“美”与“痛”诗化呈现,追求一种潆洄委曲、绸缪往复的中国式美学意境。用舞剧《朱鹮》总导演佟睿睿自己的话来说,她在该舞剧编创中所用到的是“情境编舞法”。我们从该剧的创作可看出,佟睿睿极为注重情境的营造,在诗化的故事讲述中,通过写意的独舞、抒情的双人舞、造境的群舞,来赋予整剧以唯美而伤感的情怀表达与意境呈现。

图片

舞剧《朱鹮》中的舞蹈,特别是群舞舞段的编排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到了“交响编舞”法。该舞剧语言层级的发展初步呈现出一种叠加式的效果,有一些“复调”的视觉感。特别是在朱鹮的群舞舞段编排中,初步呈现出一些类似于音乐理论中所涉及的纵向的“和声式”叠置和“对位式”叠加的影子,从而使舞剧的群舞“织体”显得较为饱满,且富有变化,如果能够在群舞编排纵向的“和声式”叠置和“对位式”叠加上可进行进一步探索与呈现,或许能让舞蹈更为丰富与饱满。

图片

舞剧是舶来品,怎样在中国的土壤上实现其本土化的进程,以适应中国人的审美,让更多的中国百姓乐于接受与喜爱,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创造理论无疑也会给当代中国舞剧创作一定启示。舞剧《朱鹮》既有直观的摹写,也有生命的传达,也有一些对最高灵境启示的传递,这无疑对当代中国舞剧创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来源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龚倩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