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网友“云盖山人”/摄
一个村庄的赤子之心
文/梁瑞郴
九山河流域长度不足50公里,它蜿蜒曲折,其水系几乎覆盖了整个“金陵乡”,但此“乡”并非一般乡镇的意义,而几乎是囊括了现今的悦来,高亭司镇油市村,马田,高亭,复合诸多乡镇,这片土地历史上发生的许多传奇,流传的种种故事,出现的许多人物,繁衍的子子孙孙,无不和它有血肉的联系,命脉的牵扯。
九山河默默流淌了千年万年,逝水年华中波浪不惊,也许是年年岁岁的积淀,终于在现代出现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黄克诚,这方水土引以为傲的人物,这不单是因为他为共和国的大将,更因为他大道为公,刚正不阿,仗义执言,坚持真理的可贵品质。
他是九山河流域迎风飘扬的一面旗帜,他的人格风范,象九山河水一样,浸润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善良,耿直,执念,坚韧,强大。
他蒙冤而不改初衷,他秉公而敢于直言,他是逆风而飞的燕,他是顶流而上的船。有人说,将鲁迅先生的联送给他,再恰当不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一位英雄,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名人,就是一所学校。所谓不朽,就是他精神的永垂,所谓千古,就是他风范的长存。
九山河波浪不惊,默默流淌前贤的品质。它在不招摇,不喧哗中,以滴水穿石之功,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的历史。
当这个人出现在我眼前时,我不由想起,在湖湘大地,我亲眼所见的几位人物。
他们是普通的凡夫俗子,虽无显赫的地位,但他凭一己之力,居然创造惊世骇俗,事功卓著的“伟业”。
如常宁县庙前镇的“中国印山”,它以摩崖的形式,将2000多枚形态各异的印章,篆刻于大大小小的崖壁之上。造者为常宁文联主席吴国威,他在年逾花甲之年,以百折不挠的毅力,经年累月,凿壁造印,终成印山。如今,吴老已远我们而去,但“中国印山”已成艺术的宝库,常宁人精神的象征。
再如常德石门的“逸迩阁书院”,高易两个家族举一己之力,穷穷数年,集书40多万册,成为全国私家藏书之最。我曾感慨莫名,赞曰,旧有天一阁,今有逸迩阁。
癸卯年盛夏初伏,我从长沙驱车数百公里,来永兴县高亭司镇油市村军家桥,寻访一位叫陈远亮的老人。
他是千千万万九山河儿女之一,普通而平凡,一辈子耕耘杏坛,从乡村小学教师做到中学教师,校长。
仁者寿,我信奉天道酬仁。陈远亮虽然清贫,但老天却给了他一付好身板。耄耋之人,却精神矍铄,尤其是目光的坚定,语气的充沛,让人感觉这是个动能和内心都十分强大的人。
逋一见面,他紧紧握住我的手,一股热情,包裹坚强,无惧的力量传导我的满身。
骄阳似火,我伫立于这座红色的小楼前,久久凝视集毛体所书的“红色文化展览馆”七个大字。这座三层的小楼,共800多个平方米。虽不能称之为巍峨建筑,但却是眼前这位只有微薄工资收入的“寒士”,几乎耗尽自己一生收入,并动员全家倾尽全力打造的私家藏馆。
照实说,我在云南腾冲和順见到过“抗战展览馆”,在湖南邵阳见过“玉石展览馆”,在益阳见过“根雕展览馆”……那都是私家藏馆,它们体量之大,形制之奇,藏品之繁,耗资之巨,眼前的小楼都无法相比。
但凡明眼人都心知肚明,前者都是巨商的佳构,后者只是寒士的杰作,两相比较,其中的艰辛,困难,曲折,谁更具挑战性,可想而知。
九山河儿女的陈远亮,有赤子之心,执念之情。在一种信念的支撑下,他决意完成心中的理想,在军家桥建一座以纪念毛主席为主体的红色文化展览馆。
萌生这一梦想时,陈远亮已经是古稀老人。他当时住在郴州女儿家,本可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但自从有了这一理想付诸实践时,他生命中便有了另一番情景,他把全部的时间,金钱都投入到筹措事业中,凡一听说哪里有好的红色文物,他便欣然前往。有时物主因不舍转让,他便不辞劳苦,三番五次登门求购。物主见老人如此诚恳执着,最后总被陈远亮诚心所打动,心甘情愿转让。
他是生活极其俭朴之人,虽从教一生,桃李满园,然而在生活中,他的衣着就与当地农民一样,并无二致。但在收集红色文物中,有时为一心心念念的文物,他一掷重金,毫不吝啬!
十年辛苦不寻常。很难想象,陈远亮以一己之劳,竟然搜集了12万多件文物。其中以纪念毛主席的文物为最,有些散落于民间的文物,几为罕见,十分珍贵。
当我随着陈远亮,一一参观红楼的五个览馆,我惊讶这数以万计的红色文物,竟是这古稀老人一件件钩沉打捞,一件件排列组合,徜佯于这个小楼,在林林总总的文物面前,你自己会领略历史的风云翻卷,伟人思想的博大。
我们边走,边看,边议。
陈远亮的话在耳畔回荡。
“毛泽东是我一生最崇拜的人!”
“我相信,这不是我个人的信念。中国许许多多的老百姓都怀有这种感情。”
“雷洁琼说的好,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振兴乡村,振兴文化是首要。而文化中,红色文化最重要,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更需要红色历史的教育。要不忘历史,赓续传统。”
这不是一种朴素的感情,而是一种坚定的信念。
让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永驻人民心中。
这座小楼,从2017年开馆以来,已经接待了近30万参观者,陈远亮和老伴以及儿女已全身心投入这项为信念而做的工作。
我想起毛泽东诞生120周年的那个清晨,我和另2位作家在韶山的情景,四面八方涌向广场的人们,他们来自祖国的天南海北,他们以各种形式,拜谒这位世纪伟人。那些长跪不起的人们中,我见到不少的年轻人,不能不让人遥想未来……
而那个万众欢腾,不眠的夜晚,韶山更是见证了民心!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信仰?至少我在韶山看到了一种信仰,看到信仰的力量。
当我将思绪从韶山拉回到军家桥时,放眼望去,新屋幢幢,柏油路平坦如砥,整治后的九山河岸芷河清,丰饶的土地上瓜蔬正盛,荷塘香远四野,好一派新农村的景象。村里2018年便流转集约了近400亩土地,用以种植菜蔬,为社会提供优质的食材。
说到村里这些年巨大变化,陈远亮一脸的幸福,他说,我是烈士的后代,当看到今天新农村的巨变,我们可以告慰先烈,他们为之奋斗所抛头颅洒热血,没有白费。
镇里的一位领导跟我说,军家桥最大的特点,团结干事业,事业凝人心!
培根铸魂,方有前进动力。人心齐,泰山移。我又一次回望那座小楼,那里存放一颗赤子之心。他可以转化成一种文化,而文化的化人,润物无声,但它内在却有一种磅礴的力量,攺变人的精神世界,改变山河。
我又一次将目光投向更远的下青村,那是黄克诚的故乡,我想,九山河把下青村和军家桥串联起来,就一定会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完成一次红色谱系的融合。
午阳炙烈,挥手告别,我知道,小楼已经走进了我的心中。车,拐过一弯,又拐过一个弯,军家桥已渐行渐远,回眸之间,小楼已隐于山水之间,但在我眼中,那颗金子般的赤子之心,却愈来愈清晰夺目。
梁瑞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湖南省散文学会会长,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曾任湖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毛泽东文学院管理处主任,《文学风》杂志主编。著有报告文学集《一万个昼与夜》《毛泽东生辰印记》(合作),散文集《雾谷》《秦时水》《华夏英杰》《欧行散记》等。散文《远逝的歌声》获中国作家协会和煤炭部第二届乌金奖,《雾谷》获全国副刊优秀作品奖等。
来源:红网
作者:梁瑞郴
编辑:施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646741/52/12873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