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企业家创业自传的语体特征
文/彭文忠 朱俊兰
摘 要:新世纪以来,“创业”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主题,企业家创业自传不断涌现,以自我书写的方式对个体生命故事进行意义建构,反映创业时代独特的社会面貌和文化心理。在语体学视域下,将创业自传视为一种具有同质性和整体性的言语体式,可以看到其在语言材料的选择、组织和表现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聚焦于创业情感想象和时代经验阐释,自传文本成为叙述主体描摹时代图景、彰显创业精神、寻求身份认同的话语媒介。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企业家创业自传;语体特征;创业精神;寻求认同
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各类经济形式纷涌叠现。尤其是“双创”口号的提出,掀起了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潮。作为“时代精英”的企业家在个体意识、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等多重动机的“合谋”下进行自传叙事,以“今日之我”的眼光回顾“昨日之我”的创业历程,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厘定自我生命的印迹、承载社会历史的变迁、助力创业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新世纪创业自传独特的语言面貌。“语体”也称为“功能风格”或者“语体风格”,“指的是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目的、任务、需要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语言特点的综合,具体表现为由词语、句式、语音手段、辞式、章法及符号、图表等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共同组成的特点系列”{1}。在语体学视域下,不同的语体因其交际意图和功能的差异显示出不同的语体风格基调。将创业自传视为一种具有同质性和整体性的言语体式,置于语体范畴进行解读,透过话语层面的“如何”来阐释自传叙事的“为何”,可以看到其在语言材料的选择、组织和表现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聚焦于创业情感想象和时代经验阐释,自传文本则成为叙述主体描摹时代图景、彰显创业精神、寻求身份认同的话语媒介。
一、词汇运用:时代图景的镜像描摹
川合康三在《中国的自传文学》中提出“紧密结合社会、时代来描述个人的方式”,{2}是中国式自传的重要特征。在新世纪中国企业家创业自传中,叙述主体自觉承担历史“重负”,将个人置于宏大的社会框架中进行叙述,自传文本既是传主自我发展的生命确证,也是中国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同步叙述者。词汇是语言材料中能独立使用的最小音义结合单位,也是语言中反映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最敏感因素。时间标识、专业术语及外来词汇的大量运用是企业家创业自传的重要语言表征之一,叙述主体在语词的选择和组织中还原时代图景、再现社会形态,以此实现传主个性发展和社会历史的互动。
(一)时间标识勾勒社会发展脉络
“清晰连贯的时间逻辑顺序是自然事实存在的忠实反映,也是人类理解历史的常规思维方式。”{3}要将企业家生命轨迹中的诸多事件组织成意义连贯的自传作品,就要将这一系列事件安排在一个完整有序的时间框架之内。创业自传中大量时间词语的运用清楚地标示出事件发生的时间界限,以时间为主轴还原新世纪中国企业家的创业历程,也将各阶段外部社会环境的转化和传主在每一阶段的具体内容形成互动。王石两部自传横跨三十年,既是对个体生命的书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史诗性重现,其书名就直接是时间标识,表明文本叙述的时间跨度,章节标题也如编年体史书一般呈现时间序列关系:
具体文段中的时间词语一般置于话语之首,其后紧跟的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描述或概括。如《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第一章中每一小节都有时间词语的使用:“1983年5月7日,我乘广深铁路”“1984年秋,十一届三中全会”“1987年6月,深圳市委以开拓、创新、献身6个字概括特区精神”“1987年,科仪中心面对着股份制改造的机遇”等。可以看到,紧随时间标识后的具体事件不仅记录个体命运的转折和企业发展的框架,也表明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历史事件的时序,体现出企业家对社会发展脉络的自觉观照。
(二)专业术语呈现创业经济形态
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带来了比以往更多的商业资源和创业机遇,也向新世纪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知识和才能逐渐成为创业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创新型思维成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需要。创业自传中专业术语的大量使用是这一社会形态的话语表征,在增强了文本表意的精确性和科技含量的同时,使创业自传带有“行业发展史”“商业经济报”的烙印。如计算机行业周鸿祎、李开复等自传中出现的相关专业术语“云计算尖端、系统集成、搜索引擎、勒索病毒、新语言C#、可视化工作站”等,这些同义场性的专业名词为透视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提供了一个有效视角,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新世纪创业的重要领域,对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自觉追求则是这一代企业家的共同特质。此外,俞敏洪自传中企业管理类名词“财务规范、组织结构、决策机制、经营计划、战略布局”,王石自传中“资本市场、商品经济、股票金融、股份制、证券市场、营销策略”等具有时代特性的经济类词语反复出现,将自传叙事聚焦于纷繁复杂的商业景观,增强了读者对时代金融环境和商业运营模式高度统一的认识,形成与计划经济制度下商业形态的强烈反差,呈现出中国现代化商业体系的逐步建立和成熟。
(三)外来词汇折射全球化进程
“语言中包含着社会变迁的最丰富、最一般的也是最深刻的密码”{4},外来词汇是跨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也是全球化进程的最佳注释。全球化环境使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并对身处时代中个体的语用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借用简洁凝练的外来缩略语是新世纪企业家创业自传的一大特点,周鸿祎自传中就有大量英文缩写词的使用如“PC、VC、CPU、TOB、PDA、SP”等,都是计算机领域的国际通用词。当跨文化学习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在国际交流中相关语言的掌握就必不可少,俞敏洪敏锐识别时代机遇,从英语培训起家创办新东方,其自传中GRE、GMAT这些相关英语考试名称缩略语的反复出现就是对这一时代趋势的有力印证。李开复在其创业自传中直接借用外来词汇原文,包括英语对话场景的演绎、中英词汇的混用、英语名言的直接引用等语用现象比比皆是,多种语言的灵活切换反映了传主的跨文化教育背景和中西融合的思维方式。外来词汇的插入不仅是语言符号层面的转变,还与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家思维理念的开放多元互为表里。他们既借鉴外国文化和理念,与各国公司合作交流,也把中国的企业和文化推向世界,可以说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助力者。
二、辞格选择:创业精神的形象传达
辞格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特殊的言语表达格式,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材料上的辞格分为九类,包括譬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和移就。{5}受自传真实性要求的制约,新世纪企业家创业自传在遵守“自传契约”的前提下,在自传文本中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带着“脚镣”的“艺术加工”。博弈式比喻的选择和哲理性话语的引用是其增强作品艺术化和感染力的语言手段,也是传主传达创业精神和创业理念的重要工具。
(一)博弈式比喻彰显冒险特质
“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6},这种修辞名叫譬喻,也称为比喻。比喻修辞的使用形象反映自传叙事中人物、事物、事件等的状态、特征和性质,帮助揭示传主人格,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传主及其人生故事。博弈式比喻的运用是新世纪创业自传书写的一大特色,“商场如博弈”的说法古已有之,“博弈”与“创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此类比喻的运用既是对创业战场的生动描摹,也是对时代创业精神另一侧面的反映。
创业精神是创业活动的灵魂,其内涵在动态的社会演进中不断发展变化。新世纪创业自传所传达的创业精神不同于立国之初艰苦奋斗的集体主义,也有别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批商人对勤劳致富的弘扬,其更多的是在时代竞争式的生存环境中展现创新与冒险的内核,“颠覆者、叛逆者、破坏狂”是企业家赋予自我的“标签”,博弈式比喻是建构这一精神内涵的重要修辞手段。如周鸿祎自传《颠覆者》中的比喻修辞:
人们如何在没有前车之鉴的判例中进行决策,又如何在泰山压顶般的压力之下做出最优判断。{7}
这如同在战场上,你的枪膛里只有一颗子弹,你需要一击而中。这就像我职业生涯里的又一场前途未卜的豪赌。{8}
如果对360的私有化做一个比喻,我觉得这个过程就像是我们半夜在盘山公路高速狂奔,没有开灯。{9}
“泰山压顶”“豪赌”“战场”“狂奔”等这些词语带有明显的战斗和冒险性质,可以看到,冲锋陷阵、腹背受敌是企业家创业过程的常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创造力是其实现创业目标的唯一途径。如何在暗礁四伏、险象环生的商场博弈中实现突围,又如何在超出以往经验值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创业主体以其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毅力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王石在自传中以其登山活动隐喻人生:“登山既是人生的浓缩,也是人生的延长。”{10}攀登的过程暗示着企业家的创业历程,在充满未知的道路上与磨难作战,甚至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二者的共通之处。企业家仿若天生的冒险精神在此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个体的潜能被完全激发,不断突破极限,在与自然的相遇、博弈和共振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和灵魂的升华。王石的攀登隐喻在彰显其创业精神的同时,超越创业阐释的界限,上升到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和人生哲学的确立。博弈式比喻浓缩了企业家在事件中的复杂心理和对相关事件的评价与思考,“棋局、战场、攀登”这些喻体的选择都与创业活动及创业主体的内在特性相契合,使读者更深入地认知和理解传主的创业精神和主体人格。
(二)话语引用诠释价值立场
“引用即说话或写文章引取其他有关言论、材料或者文献、史料典籍、格言、成语、警句、故事、寓言、歌谣、但语等以阐明或佐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感情。”{11}企业家创业自传中哲理性话语的引用在对所引观点持肯定态度的过程中传达自我创业理念和价值取向,以此增强自我观点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不仅充实、丰富自传叙述内容,而且强化、加深读者记忆。李开复在自传文本中引用著名记者怀特·霍布斯的话语表达自己对成功的理解:
成功就是当你醒来,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年龄多大,你很快从床上弹起,因为你迫不及待地去做你爱做的、你深信的、你有才华做的工作……{12}
名人话语的引用传达传主对于创业成功的判断标准——不是功成名就、也不是腰缠万贯,而是能做自己热爱的同时伟大的、神圣的工作,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周鸿祎自传中哲理性话语的引用随处可见,这些话语有着共同的价值立场和意义指向,“挑战、突破、颠覆”是其主题关键词,所诠释的依然是企业家的创业精神特质。如其引述王朔《玩的就是心跳》一书中的句子:
我们受的教育一贯是把个人置于一种渺小的境界。这是我们的悲剧,也是我们的习惯,很明白却无能为力。{13}
此书籍话语的引用是对传统教育的否定,而传主则试图以一种叛逆者的姿态打破传统教育下所产生的思维定式,冲破这种“渺小的境界”,体现出自我敢于突破常规的创新型思维。这些具有哲理性、权威性话语的引用将“另一类声音”带入自传文本的叙述中,多种声音的交织帮助自传主题的建构,映射出创业家个人的创业理念、价值立场和处世哲学。
三、句类安排:寻求认同的强烈渴望
根据表述时句子所带语气的不同,句类一般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四种。记叙企业家的人生历程是创业自传的主要任务,叙事性是创业自传也是其与其他传记的共同特性之一。因此,无论是创业自传,还是其他传记,在句式的选择上大多以陈述句为主。陈述句式是显示传主创业故事演变过程的语符链,清晰、简练地叙述具有逻辑线索的情节关系是其基本职责,传达信息、说明事实是其主要功能,这一句式构成了创业自传文本的句类主体。
除陈述句这一传记语言的普遍共性,企业家创业自传还凸显出其自身个性,即文本中问句的频繁使用。自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来获得一种身份认同,企业家创业自传相对于其他身份类型的自传,体现出更为强烈的寻求认同的渴望。这一代企业家身处中国社会转型期,作为新旧交替过程中的“造反派”试图打破传统固有思维定式,并渴望摆脱传统“贱商”意识的牢笼。但他们又在创业道路上无数次被否定、被质疑,总是与他者产生“冲突”与“隔阂”,身份归属的孱弱与无助由此滋生。因此,寻求身份认同成为企业家创业自传叙事的内在诉求,问句的使用是这一内在诉求的语言物质体现,叙述主体在对自我的叩问以及与读者的间接对话中完成自我指认和主体建构。
(一)对自我的生命叩问
自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的一种对话,即叙事主体与经验主体的对话,“自传中的回顾性叙事决定了叙事主体和经验主体虽为同一自然人,然而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叙事主体往往在更加清明的状态下对经验主体展开质询,评价和反思,两者的认知差异使彼此产生一种张力,构成两者的对话”{14}。也就是说企业家作为叙述现在时的“我”以创业成功者的姿态来看待所叙述事件中的“我”并与之进行对话,从而完成自我认识、自我阐释和自我建构的循环,为当下自我的生存范式获得某种认同。以问句的形式对自我进行叩问是叙述主体与自我和解、获得自我认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潘石屹在《我的价值观》中回忆自己的童年,提出疑问:“山洞那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南山里是不是有神仙?上天有没有眼睛看到我们?”{15}
“今日之我”回忆“童年之我”所提出的疑问,不仅写出孩童时的天真无知,是对童年生活的一种怀念,而且也是在问“今日之我”,你找到答案了吗?在后文中作者给出了回答。这种“我”与“我”的对话,既塑造了一个从小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的主人公形象,又展现了创业家自我成长和眼界扩展的历程。周鸿祎在自传中叙述3Q大战时写道:“命运前途未卜,那我们还能如期上市吗?如果不能,360成为一家公众公司的梦想是否会就此彻底破灭?”{16}
360的命运是作者在叙事时已知的,这里传主是在还原过去,细腻描摹出自我当时的心理矛盾和对未来的忐忑,自己向自己发问。而叙述主体心里已有的答案是对经验主体所做选择的肯定,将过去与现在进行积极的整合,以此理解自我和维持自我。
(二)与读者的隐性互动
创业家在自传文本中发问,除了与自我对话,还与读者对话,形成一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隐性互动,这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传记内容无疑具有促进作用。李开复自传写自己“人生最艰难的60天”这一章时就以问句的形式开篇:
一个人如何面对挫折?一个人在最艰难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一个人的情商究竟如何在最艰难的时候拯救他?一个人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进行情绪自控?{17}
这种带有哲理意味的问句既是在问自己,也是在问读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引发读者自省并获得人格的自我完善。周鸿祎自传《颠覆者》在小节标题中直接写下一个问句:“春节的偷袭——腾讯来了怎么来?”“偷袭”二字便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腾讯自然作为传主的对立面,“怎么办”给读者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好奇,接下来便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让读者在后文的阅读中逐渐清晰事件的发展始末。在这种隐性对话中传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两者共同思索同一问题,读者对传主的认同进一步加深。
反问和设问在创业自传中也偶有使用,两者都是无疑而问,与一般句式在基本语意层面没有区别,但其“利用疑问句的形式,在曲折地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显示某种特殊的感情色彩,实现某种特定的语用价值”。{18}反问句在创业自传中的使用不仅加强语气、深化情感,而且传递传主的独到见解,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对读者产生潜在的“约束力量”。周鸿祎描写自己的创业开端:
“心里有个声音正在对我振臂高呼:此时不创业更待何时?”{19}
创业的急迫性和坚定性在反问句式的使用中得以强化,传主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自我观点,而且是一种不容置疑和反驳的观点,这种强烈要求对方观点的一致性是创业自传寻求读者认同意图的体现。
设问句和反问句同属于“虚问”,前者自问自答,后者答在问中。设问句作为一种话语交际模式,首先采用问句的形式让语势作简短停顿,制造一种引导性语境,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再叙述自己的已定看法,让读者的思维走势随叙述而动。如潘石屹在《我的价值观》中思考人生目标:
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是为社会服务,是帮助别人,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成长和进步。{20}
上例如果把前面的问句去掉,句子表意未发生变化,但表达效果大不相同。前面的问句对传主的论述主题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能让读者能迅速抓住要点,领会作者意图,并在思想上与其论点保持一致性。这类设问句是传主获得他者认同的有效语用手段,对自传文本交际意图的实现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注释:
{1}李嘉耀、李熙宗:《实用语法修辞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
{2}[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译:《中国的自传文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3}田英华:《语言学视角下的传记体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年版,第23页。
{4}吕瑾:《从汉语语词的嬗变窥探社会变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5}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第59页。
{7}⑧⑨{13}{16}{19}周鸿祎、范海涛:《颠覆者:周鸿祎自传》,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第9页、第16页、第21页、第121页、第330页、第114页。
{10}王石:《大道当然:我与万科(2000—2013)》,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77页。
{11}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主编:《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第428页。
{12}{17}李开复:《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68页、第234页。
{14}韩彬:《现代中国作家自传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15}{20}潘石屹:《我的价值观》,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页、第95页。
{18}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页。
*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新中国70年文学创业叙事研究”(项目编号:XSP22YBC535)和2021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世纪以来乡村小说中的‘创业叙事’与‘中国经验’研究”(项目编号:CX2021117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文艺论坛》
作者:彭文忠 朱俊兰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2022/06/22/11415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