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生命的回响
——评《新山乡巨变》
文丨胡 平
余艳和周立波是老乡,她从小读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有了当作家的理想,这个理想今天又化为了一部《新山乡巨变》,向周立波致敬。所以,由余艳来写这部书,可谓是天作之合。同时,这部书也是周立波生命的回响,证明了他生命力的强大。
虽然作者写的是“新山乡巨变”,记叙了很多在新时期、新时代为改变山乡面貌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人们,但大部分人都谈到了周立波。
比如王保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不甘心这辈子就当个农民,想吃公粮,又怀疑自己是不是就是个当农民的命,于是查家谱,一直查到700 年前,查了祖宗26代人的简历,结果发现连一个吃官粮的都没有,全都是农民,于是认命,想这辈子还是认真地把田种好。后来王保良在城里赚了不少钱,还是决定回农村种水稻。这里面也有周立波的影响,他很崇拜周立波,决心实现周立波早在60 年前提出的亩产过1000斤的愿景,后来果然种出了平均亩产1200斤的无公害“宝粮米”。可见,周立波的影响的确很长久。
余艳写周立波,主要是写他身后的影响,这种主题能够实现,很不容易,一般人想都不敢想,可是余艳就这么去采访了,结果也实现了,类似的写作似乎还没有见到过,所以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尝试,也是很难得的成功。这也说明,周立波先生的确有着强大的人格魅力,起码在他的家乡,在清溪乃至益阳影响深远。
周立波直接作用于今天的新山乡巨变,他当年把写《山乡巨变》的稿费连同文学奖奖金3800元全部捐给村里发展产业,建了30 多间平房养猪、养牛;栽了果树300多亩,以后每年果树园能收 3万多斤梨桃,成为村里一笔固定的产业收入。今天的网红打卡地——“梨园”,就是建立在当年他用稿费建立的果园基础上。所以,人们的确不应该忘记周立波。
《新山乡巨变》这部作品比较全面地塑造起了周立波这位老革命、大作家的形象,他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始终不忘初心,在革命成功后回到乡村,始终与农民一条心,求是务实。他所写的《山乡巨变》,集中笔力描绘农民的日常生活,解剖一些家庭和人们的精神心理,所以,《山乡巨变》至今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力。这对于今天的作家们也很有启示意义的。
这部书一半写周立波,一半写周立波故乡的新面貌,我们看到,今天的清溪乃至益阳的变化之大是周立波当年也想不到的,如今这个“数字农业与智慧乡村”,与当年的乡村比,确实已经改天换地,说明《新山乡巨变》这部作品的写作确实很有现实意义,同时也说明今天的作家仍然要向周立波当年那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时代同步。
作品当然也有一些不足,由于采访面广,两个主题之间衔接不够,在结构上,和《板仓绝唱》《杨开慧》相比起来显得分散了一些,这和题材有关。但是总的来看,《新山乡巨变》还是一次难得的、意义不同的写作,向作者表示祝贺。
来源:湖南文艺网
作者:胡平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enyi.rednet.cn/content/2022/05/24/11306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