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艺论坛丨徐威:文学批评的“专业”与“愉悦”

来源:《文艺论坛》 作者:徐威 编辑:施文 2024-11-27 11:40:30
时刻新闻
—分享—

文艺论坛(原创).jpg

ai5_138994_副本.png

文学批评的“专业”与“愉悦”

——以谢有顺的文本批评为中心

文/徐威

摘 要:在当代批评家当中,谢有顺是尤其注重文学批评专业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评论家之一。谢有顺的文学批评从具体的文本出发,进而进入到一个更宏大、更广博的空间,一个文学的、生命的、心灵的世界。这是他受到学界认可、作家尊重、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在内容上,注重文学细节、重视情理逻辑、讲究实证精神、敢于判断、勇于肯定,是谢有顺文本批评的显著特征与闪亮品质。在表达上,谢有顺具有文体意识,语言生动、有力、才气斐然,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愉悦。理论、文本、批评者合而为一,知识、经验与生命融会贯通,是谢有顺的批评文章备受认可、广受欢迎的奥妙所在。谢有顺的批评显现出“专业”与“愉悦”的合一,能够为当下文学批评带来多重启示。

关键词:谢有顺;文学批评;文本细读

在对当前文学批评的批评中,以下几点认知似乎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一是当下文学批评式微,在文学现场其有效性、影响力逐日下降,在学科体系中其学科定位模糊,学科地位也不尽如人意;二是文学批评离作家、读者、公众越来越远,它越来越像是一种“圈内游戏”,理论体系与学术概念齐飞、“学术行话”与“学术套话”同在,总之是看起来愈加专业,实则越来越难读懂,越来越令人丧失阅读的兴趣;三是文学批评离文学性、审美性也越来越远,它越来越像是学术生产线上的批量制造,而非具有独立文体意识与审美意蕴的文学创造。文学批评也是一种文学创造,这是被许多批评者所忽略的常识。于是,我们不断在期待和呼唤一种专业的、审美的文学批评,一种能够令人信服也能够让人愉悦的文学批评。众多学者在谈及此种期待时,往往会谈及李健吾,谈及李敬泽、谢有顺、张新颖、郜元宝、南帆等评论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个性——有专业知识但不“掉书袋”,有学术锋芒但不咄咄逼人,文辞特点各异但都文采风流。概而言之,他们的文学批评带有强烈的文体意识——评论家在阐释他们独立见识的同时,还尤其注重建构文章的自身之美。

在当代批评家当中,谢有顺是尤其注重文学批评专业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评论家之一。他主张批评应当避免冰冷的技术解剖,回归到心灵与心灵的相互碰撞与激发,从而彰显人性的温度与生命的蓬勃力量。他还认为,文学评论在知识之外,同样也应当像作家一样注重感受力、理解力和想象力,他说:“我所梦想的批评,它不仅有智慧和学识,还有优美的表达,更是有见地和激情的生命的学问。”[1]这种批评,即是他所提倡且践行的“立心的批评”,是义理、实证和文体三者合一的批评:“义理阐明文学的德性,实证运用鉴赏的能力,文体经营批评的辞章,这几方面皆备,才堪称有学问的批评,立心的批评。为批评立心,其实是为批评找魂,找到了这个魂魄,批评才不会苟且:价值上不苟且,是义理的基础;字句上不苟且,是文体的开端。好的批评,是文学之道与文章之道的完美统一。”[2]

秉持着这种批评理念,他的文字自然与那些僵硬的、纯技术解剖的论文截然不同,因而在学院派批评为主导的当代批评现场显得独树一帜。孟繁华认为谢有顺近些年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从“论文”到“文章”的新变——这既是他的批评追求,也是对当下“学院派”文学批评中“洋八股”泛滥的一种有益突围[3];牛学智从代际视角出发,在“70后”批评坐标上分析谢有顺的批评观念与批评实践,认为他既不同于前几代批评家的滞重,“又与我们想象的‘70后’风格迥异”[4];黄灯认为“谢有顺通过文学批评对诸多尖锐精神难题的质疑、追问……显示了学院批评的另外一种可能”[5]

凡此种种,都显示着谢有顺文学批评的独特与价值所在。从对先锋小说的多面研究到对身体修辞、叙事伦理等的深入挖掘,从“文学的常道”到“文学的变道”,从“密室”到“旷野”,从“小说中的心事”到“散文中的心事”“诗歌中的心事”,谢有顺的声音始终在当代文学批评现场萦绕。更重要的是,作家、批评家、读者等,都愿意为之驻足、倾耳细听。为何如此?这是仍然值得追问与探索的。谢有顺主张文学批评要“先立其大”——即首先要树立一种批评的应有观念与姿态。但同时,我们也深知,落实到批评实践中,文学批评又必须“从小出发”——以文本为基础,从那些显现的或隐秘的细微之处出发,从腔调、节奏、用词、句法、结构、视角、感官、人物、符号等具体之物出发,方能逐步建构起文学批评之“大”。孟繁华在花城文学院的演讲中讲到,填补空白、纠正通说、发现边缘、重估主流是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最重要的四个方面[6],而抵达这四方面的基础,我想应是文本细读,是文本批评。因此,从文本批评的角度出发,我们或许能够发现谢有顺文学批评更为丰富的面孔。

不读文本,谈何批评?不读文本,何以批评?重申文本细读的重要性,是解决当前文学批评众多问题的基础之一。之所以“重申”“重建”,在于中外评论家都看到了这一批评方法的式微,都意识到这一传统面临的危机。孙绍振将文本细读的功夫命名为“文学文本解释学”,主张回到文本,认为“理论只有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血肉和灵魂”[7]。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提出文学有“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之分,认为批评应该坚持对文本“内部研究”,即对文本本身研究。英国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则不无忧伤地表示:“文学作品分析这门艺术,一如木鞋舞,已尽显疲态。”[8]在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批评长期具有重要地位,批评者往往从历史的、社会的、道德的角度对一部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定位、评判;伴随着大量西方文艺理论与哲学思想的传入,“理论为王”的文学批评也日益兴盛,严谨的理论体系、众多的学术概念、晦涩高深的言辞都是批评者剖析文学史、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利器——甚至于,文本已经无法承载理论与术语的涌入。然而,他们往往忽略了一点——这种评判的基础仍在于文本本身。任何脱离了文本的概念批评,都容易显现出或轻浮、或片面、或决绝的面目,事实上,它可能离合格的文学批评本身已经很远很远。

所以,建立起文本细读的批评姿态显得尤为重要。换而言之,文学批评首先要将它的对象确认清晰——谈文学理念、文学审美、文学理论也好,谈作家或流派的风格、情趣、价值也好,文学批评如若不扎根于文本,则容易陷入空洞的概念阐释与封闭的自说自话等境地。文学评论如此,文学史研究与文学理论的阐释同样也是如此。在这一点上,谢有顺曾多次警醒:“文学的边界在扩大,但文学自身的面目却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个背景下,文学理论界出现了一个倾向,那就是不怎么注重对文学文本解读的有效性,而着迷于将文学理论美学化、哲学化”[9];“在国内,还很少有文学史家,可以像夏志清一样,面对作家的文本展示出一种具有个人创见的、精湛的细读才能。没有文本的细读,文学史写作就会变得空洞”[10]。在探讨先锋小说、乡土小说、寻根文学等文学流派时,在阐释身体叙事、叙事伦理、精神转型等宏大理论问题上,在辨析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底层写作、新南方写作等文学论争与文学现场时,谢有顺的文学判断始终建立在他对具体文本的细读之上。他的观点有根据,有印证,因而可信,因而能发出洪亮之音。

建立起文本细读的批评姿态看似简单,但真正践行起来并不容易,落实到批评实践当中则更显难得。当然,也有批评者给出“当代文学文本数量巨大”“当代文学文本并非值得一一细读”“当代作家作品尚未成为经典”等理由——但我想,细读文本本就是文学批评的起点,也是批评家应有的责任与素养。此外,批评者还必须具备解释文本的能力。按李健吾的理解,批评者应该是一个科学的分析者:“我不大相信批评是一种判断。一个批评家,与其说是法庭的审判,不如说是一个科学的分析者。科学的,我是说公正的。分析者,我是说要独具只眼,一直剔爬到作者和作品的灵魂的深处。”[11]

当下文学批评者众多,尤其是接受过系统教育与专业训练的高校硕博研究生逐年递增,当代文学批评的队伍愈加庞大。但是,当下批评者的感受力在不断下降。感受力的丧失,导致批评主体在审美能力上的萎缩乃至缺失,是我们如今读到海量学术论文,却少见令人心动、感动、震动的批评文章的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掌握理论与术语而缺乏必要的艺术感知力的批评者,只冰冷地对文本进行技术解剖而不为人类共同命运、善恶、悲喜、爱恨而动容的批评者,想要通过批评“剔爬到作者和作品的灵魂的深处”,显得异常艰难。

注释:

[1]周新民、谢有顺:《批评伦理的探询——谢有顺教授访谈》,《长江文艺评论》2016年第5期。

[2]谢有顺:《批评如何立心——读胡传吉的文学批评所想到的》,《南方文坛》2011年第5期。

[3]孟繁华:《文章:是追求,是方法,也是生命状态——谢有顺文学批评的新变》,《当代作家评论》2019年第6期。

[4]牛学智:《当代批评的众神肖像》,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370页。

[5]黄灯:《学院批评的另一种可能——以谢有顺、王尧的批评为例》,《南方文坛》2014年第5期。

[6]孟繁华:《世道人心是文学永恒的关注点|花城文学课第4讲实录》,花城微信公众号,2024年4月25日。

[7]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释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1页。

[8]〔英〕特里·伊格尔顿著,吴文权译:《文学的读法·前言》,海峡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第1页。

[9]谢有顺:《存在一种令人愉悦的“文学性”吗?》,《当代文坛》2023年第1期。

[10][12]谢有顺:《批评应说出个体的真理》,《文艺争鸣》2018年第1期。

[11]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节选自2024年第4期《文艺论坛》徐威的《文学批评的“专业”与“愉悦”——以谢有顺的文本批评为中心》)

来源:《文艺论坛》

作者:徐威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