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景观的“美学生产”及其隐形逻辑
文/黄柏青
摘 要:日常生活短视频化是当今时代最闪耀的媒介景观,作为当今时代最主要的媒介形态之一,短视频掀起了媒介领域的新革命,打破了传统媒介的权力话语,让普通民众获得了进行自我展示的权力空间,这也是短视频美学生产的基础和动力机制。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短视频美学生产的主要形式,通过类型化的创作成批量地将各种类型短视频推向观众。纵览短视频的美学生产主要有纪实美学、高潮美学、参与美学、表面美学等四种类型,每个视频因创作者的个人美学趣味的不同似乎个性鲜明,特点突出,风格各异,但从本质上看,却又呈现出鲜明的“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症候。短视频商业平台通过短视频注意力的生产及再生产以实现资本的导流、转化和利润增值。短视频美学生产的本质遵循着资本统帅一切的隐形经济逻辑,演绎的乃是景象与商品密谋的寓言神话。
关键词:短视频;媒介实践;美学生产;隐形逻辑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我国网络视频和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10.44亿和10.26亿,占网民整体的96.8%和95.2%。其内容涵盖了生活、教育、人文、财经、军事等几乎所有领域。[1]“无视频,不生活”,兼具碎片化形态和丰富性内容的短视频已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一道靓丽的景观。
然而,这种介入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的短视频景观是如何进行美学生产的,与以往同是影像生产的电影和电视,其美学生产有何本质差异?这种美学生产的动力机制是什么?短视频景观的审美消费为何如此疯狂?如此炫目璀璨的短视频景观的隐形逻辑是什么?其背后暗含着什么样的意识形态?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究。
一、日常生活短视频化:社会大众的媒介实践
“影像扑面而来……人类从未像今天一样,每时每刻都被浩瀚的影像所包围。”[2]“移动时代视频应用的普及,带来了一种视频化生存方式。”[3]这种视频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用短视频的方式加以呈现,即日常生活短视频化。因为新媒体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短视频成为了当代社会媒介化生存的最主要形式,并持续发挥影响。
日常生活短视频化,首先是生产的大众化。即短视频的生产主体是社会大众,每一个普罗大众都可以用短视频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并且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只要有一个智能手机,只要懂得使用智能手机的普通大众,不需要经过专业培训,也不要经过专业实践的熏陶,自己就可以随时随地生产短视频。短视频“不需要精益求精的技术门槛……影像的生产力被最大程度地激发,从专业工作的权力转变为普罗大众的权力”。[4]“短视频生产,让曾经人微言轻的个体,找到了自己平凡生活中那些可以分享,值得被关注的不平凡之处,在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重新发现和认识了自我。”[5]短视频的出现导致了“影像的祛魅”。
日常生活短视频化,其次是传播的便捷化。即短视频传播非常方便快捷,可以不受时间限制,没有空间制约,不受复杂的条件限制,只要有网络,短视频永远“在线”,随时传输,随时分享,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线”一指时间的无限性,人们可以实现随时对短视频的传输,二指去地域化,传统的空间限制被克服,场域限制被解除。三指去中心化,每一个短视频用户都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和流动的数字代码,链接在一起成为浩瀚的短视频海洋。
日常生活短视频化,再次是获取的简易化。即普通大众获取短视频非常简单,容易,方便。对比同是影像的电影或其他媒介,其获取或者说欣赏则具有诸多的限制:①空间。人们必须在特定的场域中才能得以观看,比如电影必须在电影院才能观看;②时间。人们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内观赏,错过了某个时间段,则不能停下从头再来;③设备。电影还得借助专业设备,需要专业技术人士的帮助才能获得;④其他,如电影是多人同时观看,不会因为某人迟到而改变观看时间。英国的迈克尔·奥肖内西曾说: “大众文化是指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所进行的消遣娱乐活动。在消费者看来,这种活动能使他们得到快乐和满足。”[6]只要有需求,短视频永远是消费者最可靠的“影像玩伴”。
日常生活短视频化,最为重要的还在于表现内容,即短视频表现的内容是与社会大众联系最为紧密的琐碎而平庸的日常生活;短视频选择的题材是老百姓关心的身边事,表现的主题是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呈现的情感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根据相关统计,2021年抖音用户上传的视频中记录了“1517万次出生,2.53亿次长大,1819万次毕业……1015万次日出,2386万次日落,3565万次在路上;1783万次离别,2854万次团圆;314万次失恋;1869万次恋爱;3347万次结婚,1723万次离婚;博物馆视频播放量380亿次”[7]。2021年快手短视频发布环比增幅前十名:“飞盘494.9%,阳台种菜148.1% ,钓鱼74.7% ,骑行67%,露营65.4% ,副业63.2% ,理财29.7% ,滑板29.5%……” 2022年快手热门发布内容排行第一的类别是“随手拍”——青山绿水、饭后遛弯,都成为了随手拍的素材,所谓“偶得的精彩不能独享,生活的美好藏于日常”。[8]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短视频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生产镶嵌在了一起。社会大众与日常生活以“比特的形式完成了互相嵌入,并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式和身体实践的方式”。[9]“观看者,因为他人的短视频或直播,了解了很多不同于自己的社会群体及其生活方式,看到了世界的多样性。”[10]“当无数个我,集结成人类学意义上的我们在时,那么这些影像就不仅仅是被凝固在时光琥珀里的个体印迹,而是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当代生活全景。”[11]短视频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变成了日常生活秀景观。
短视频“制作、接受、传播三者往往合为一体”,既方便个人化体验,又方便互动交流,还方便虚拟社群的群体性共享。这也很好地揭示了短视频多元的价值满足和情感认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命个体的精神诉求,实现生命个体的精神愉悦,更体现“与社群或社会组织构成了一种虚拟性交互关系——‘看’与‘被看’快感同在的想象性认知感受”。[12]更为根本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球普及,媒介技术已转变成大众日常生活领域的普遍性实践”。[13]短视频颠覆了以前建构在以文化资本为基础的专业影像生产的媒介关系和权力关系,让普通大众也进入到了表情达意的数字红利之中。
当然,对短视频平台来讲,短视频的“短”在互联网、短视频平台这里形成了突变,“短”则变成了“长”,变成了“无限”。一个又一个短视频衔接在一起,绵延不断,形成了一条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川流不息的短视频河流,无数的短视频河流最后汇聚成短视频的汪洋大海。“短视频平台上流动的无数的视频,成为社会的‘毛细血管’,它们让社会的‘末端’彼此相连,并构成自己的微循环。”[14]
短视频平台通过商业运作和技术赋能,使得短视频已经成为了生产与生活的基础设施,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就意味着短视频处于第一位,从边沿/配合/支流走到了中心/主导/主流,并且成为了人们日常的思维工具和思维方式。不论大众做什么,无意识或下意识首先采用短视频化的方式来解决。“在短视频文化的推动下,今天的影像正在成为人们越来越习惯的‘语言’表达或交流方式,或者说,影像已然是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新‘语言’——凭借视觉性的通感认知,它甚至超越了民族语言的界限而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15]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见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02/P020220407403488048001.pdf.
[2][4][11][15]刘永昶:《生活的景观与景观的生活——论短视频时代的影像化生存》,《新闻与写作》2022年第4期。
[3][5][10][14]彭兰:《视频化生存:移动时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中国编辑》2020年第4期。
[6]〔英〕安德鲁·古德温、加里·惠内尔著,魏礼庆、王丽丽译:《电视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
[7]《2021年抖音数据报告》,https://www.douyin.com/video/7049648739257945315? mede From= search Result.
[8]《2022快手创作者生态报告》,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9961980292605692&wfr=spider&for=pc.
[9][16]陈接峰、张煜:《日常生活的数字展演:短视频的生命情感和生活意蕴》,《中国电视》2020年第3期。
[12][13]孙玮:《媒介化生存 :文明转型与新型人类的诞生》,《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6期。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规划课题一般项目“自媒体时代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影像传播及价值导向研究”(项目编号:19YBA02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长沙学院)
(节选自2024年第3期《文艺论坛》黄柏青的《短视频景观的“美学生产”及其隐形逻辑》)
来源:《文艺论坛》
作者:黄柏青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