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评新国风·沉浸式幻境秀《新刘海砍樵》
文丨邹文
近日,笔者观看体验了风靡长沙的、首部在长沙市芙蓉区人民中路新刘海砍樵剧场长档期驻演的新国风·沉浸式幻境秀《新刘海砍樵》,感受颇深。该剧由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湖南广电金鹰955等单位联合出品,该剧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大胆地采用了现代技术手段,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艺术空间,带来了一场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文化盛宴。笔者认为,《新刘海砍樵》不仅让古老的湖湘故事在现代剧场中焕发出全新的光彩,更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现代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赋能湖南传统戏曲
在中华文化的广阔海洋中,戏曲作为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民族精神。《刘海砍樵》作为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剧目,不仅以其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深受观众喜爱,而且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活力的问题。新国风·沉浸式幻境秀《新刘海砍樵》,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创新性的解答。文艺繁荣需要科技支撑,科技发展离不开文化培育与引导。《新刘海砍樵》以经典民间故事“刘海砍樵”为基础,运用湖南花鼓戏的经典IP,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艺术创意的完美结合,成功地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相融合,打造现代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喜欢的剧目,让传统戏曲与市场接轨,从而实现传统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传统花鼓戏《刘海砍樵》的表演通常在一个固定的舞台上进行,舞台背景简单,主要依靠演员的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而《新刘海坎樵》不同于传统舞台的局限,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结合现场表演,创造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觉体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特定的空间内创造出逼真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舞台上的每一个场景都像是精心绘制的画卷,随着剧情的发展而缓缓展开。特别是利用3D投影映射技术,使得山林、河流等自然景观栩栩如生,在水墨风格中融入国风元素,配合舞美机械、威亚等最新舞台技术,处处机关暗藏,各种声、光、电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上给观众最大限度的沉浸式观演感受,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之中。
这种沉浸式的观看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由此可见,数字技术构建出新的载体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改良传统故事情节传递深刻文化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1984年的央视春晚上,歌唱家李谷一和姜昆携手演出《刘海砍樵》,让唱着比古调的“胡大姐”和“刘海哥”家喻户晓。40年后,新国风沉浸式幻境秀《新刘海砍樵》,焕新演绎青年樵夫刘海与狐仙九妹胡秀英的神话爱情故事,完全颠覆了我们对湖南花鼓戏的印象。
《新刘海砍樵》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除胡秀英、刘海、金蟾等经典角色外,还加入了新角色,为整部剧赋予时尚感和时代特色。该剧目从更深层次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刘海与白狐精的爱情故事背后,反映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引导观众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与自然界的平衡点。
从传统花鼓戏到新国风·沉浸式幻境秀《新刘海砍樵》,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这种对话就是传承和发展的探索。只有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发光发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也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给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激发了他们对湖南花鼓戏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它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武术与舞蹈完美结合,多媒体视效叠加叙事灯光与威亚特技助力,造就血脉偾张的打斗场面。电影级服化道加持,花鼓戏、湘绣、织锦、竹编湖湘非遗情景融入,一展湖湘底蕴与东方极致美感。从音乐到舞蹈,从服装到道具,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极大地提升了整部剧的艺术品质,不仅丰富了剧情内容,也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由此可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人鼓舞人的精神力量。
多元化形式融合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新刘海砍樵》在462平方米沉浸式空间,再现了千年武陵秘境,打破常规的马蹄形剧场特征,巧妙地划分为四个观演区域,坐在前排中央,笔者在演出过程中能感受到打戏时衣袖振荡的风,看到演员们额头的汗,情绪感染力极强,在与演员的零距离交互中,很自然地成为剧场、戏剧的一部分,达到一种沉浸式体验,而这正是观众欣赏喜欢的新型观演模式。
该剧在音乐上融合了传统民乐与现代电子音乐元素,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不失时尚感。舞蹈编排则将古典舞与现代舞相结合,既有传统韵味又具时代气息。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找到共鸣。
可见,优秀作品的形式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空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优秀作品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具体到一件作品,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文艺作品传递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理念、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在当代,从“批判地继承”到“有扬弃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只有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在与时俱进基础上的传承发展,才能有利于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实现与现代社会的有效对接与融合,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邹文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