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抓娃娃》谈传统家庭的育娃观念
——我们不需要成为父母眼中的“龙凤”
文丨毛宇睿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中国式教育家长们的共同心愿,然而家长们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想成为什么。“比较式”的“激励”和“关爱”,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这种教育方式真的恰当吗?这样做最终又会带来怎样的结局呢?是否会好心办了坏事呢?我想大部分家长都没有考虑这一问题。
电影《抓娃娃》的故事线很简单,整个观影过程并没有难度,富豪马成钢为将二儿子马继业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避免重蹈老大“教育失败”这一案例的覆辙,聘请高级教育团队,对二儿子实行“穷养”。该片以喜剧为主题,在笑点频出的影片中侧面穿插着中国传统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带给父母和孩子的伤痛。
困住家长和孩子的“紧箍咒”
《抓娃娃》的教育意义是值得人们深思的,特别是当代家长应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长辈们眼中“我给你选的一定是最好的”“我让你做的一定是最适合你的”“我给你选择的路一定是最正确的”等一系列行为如同一块块巨石压在孩子们的心坎上。
他们从未了解过他们眼中的“正确”是否符合孩子对自身的期待?是否询问过孩子的意见?他们眼中最好的职业、样貌是否是孩子想成为的样子?
影片中,当马继业将马成钢为自己建造的“楚门的世界”侦破后,父子交谈时,马成钢吼道:“你以为我们操控你的人生,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不免令人感到窒息,家长给孩子压力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压力,让自己成为孩子额头上的“紧箍咒”,最终不但困住了孩子也困住了自己。
成为“普通人”也很了不起
纵观当今社会,《抓娃娃》中马成钢对马继业的培养和期待,最符合“60、70后”父母在“90、00后”孩子教育中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当下,随着“90、00后”这代人长大成人、步入社会,这群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家长们“悉心照料”下成长的一代人又是否“成龙成凤”了呢?
无论是影片的最后还是现实生活,都给出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大部分孩子都没有活成父母想要他们成为的样子,因为他们为孩子规划的人生往往对于孩子来说要求过高,而且大部分也并不是孩子想要的。最终,大部分的孩子也都活成了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成龙成凤”是父母的期望,却不是我们的,近日有“00后”网友给著名儿童节目主持人金龟子留言说“自己用尽全力,终于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平凡的普通人。”,金龟子回应“亲爱的小朋友,你用尽了全力,终于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你没有变坏,没有放弃,没有伤害别人,你一个人度过了所有难关,终于成为了一个正直善良的大人,已经很了不起了,不是吗?”。
这简单的回应,引发了无数“90、00后”的心声,我们成为了普通人,一个正直善良的大人已经很了不起了,我们不需要成为父母眼里的“龙凤”,也不需要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我们需要做的是做好自己,仅此而已。
“教育失败”不一定失败
影片结尾,在马成钢“穷养式”教育下长大的马继业,并没有选择走父亲为自己铺好的阳光大道,他最终以高考七百余分的优异成绩选择前往体校而不是清华的经管学院,他最终决定去追寻自己的人生。
与此同时,马继业的哥哥、马成钢眼中“教育失败”的大儿子马大俊和朋友皮特一同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当他喊出“老马,我再也不用你看得起我了!”,我想此时的马大俊终于治愈了马成钢多年给自己带来的伤痛,与自己和解,他已然成为了闪闪发光的自己。再者,马大俊真的“教育失败”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马成钢对马大俊的评价完全是以马大俊在中学期间成绩差、不能考一个好大学为基础,他的这种评价方式是狭隘且片面的。学习成绩往往只能反映一个人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的能力,并不能判定一个人的好坏,更无法界定对其教育是否成功。大俊心地善良,为人诚恳,没有什么坏心眼,而且能够和异国友人成为至交,有着攀上珠峰的毅力与勇气,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想他已经超越了很多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对孩子过多的操心、担心、忧心,只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负担和阻碍,是没有益处的。学会放手,减少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干预,与其给孩子规划成长的道路不如注重言传身教,为孩子培养正确的三观,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想干的事情、想成为的人,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给予适当的支持、帮助和鼓励,我想这才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应该去做的事情。
如果你是不曾被父母好好看见的那个,也不要灰心丧气,不妨向马大俊学习,学着突破自己、成就自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努力在自己领域里成为闪闪发光的那一个,即使没有成功,我们也活成了自己想成为的人,我们是为自己的梦想奋斗过的人,不是吗?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文联”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毛宇睿
编辑:施文